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发作平均时间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76.19%,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2型糖尿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0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重,受累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48~81岁,平均66.3±8.6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80mg静滴,1次/日。两组均治疗14天。两组血糖控制达标。
检测指标:住院期间详细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等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并观测血小板聚集率。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1个疗程结束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②有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心电图ST段及T波有所恢复,但未恢复正常;③无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仍时有发作,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50%,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低于50%,心电图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临床疗效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见表1。
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实验,见表2。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常见类型,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常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加重。红花黄色素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查耳酮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发现,红花黄色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抗炎及稳定斑块等作用[2~4]。
本研究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显示,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等方面疗效显著,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抑制炎症反应,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2 徐万群,石磊,顾华丽,等.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5):426-428.
3 杨志福,梅其炳,蒋永培,等.红花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3):131-133.
4 叶武.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351-2352.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2型糖尿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0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重,受累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48~81岁,平均66.3±8.6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80mg静滴,1次/日。两组均治疗14天。两组血糖控制达标。
检测指标:住院期间详细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等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并观测血小板聚集率。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1个疗程结束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②有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心电图ST段及T波有所恢复,但未恢复正常;③无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仍时有发作,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50%,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低于50%,心电图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临床疗效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见表1。
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实验,见表2。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常见类型,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常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加重。红花黄色素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查耳酮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发现,红花黄色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抗炎及稳定斑块等作用[2~4]。
本研究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显示,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等方面疗效显著,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抑制炎症反应,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2 徐万群,石磊,顾华丽,等.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5):426-428.
3 杨志福,梅其炳,蒋永培,等.红花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3):131-133.
4 叶武.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351-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