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资料与知识的获得途径不再仅仅只是从书本和教师,表述性知识的学习显得不再重要的今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改变整个民族状况的重要因素。语文是基础学科,成为为孩子们提供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作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一、建立民主,营造环境。二、着眼创新,确立目标。三、培养意识,鼓励质疑。四、创设情境,激发欲望。五、放飞想象,留给空间。
【关键词】民主环境;创新目标;质疑意识;激发欲望;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资料与知识,人们不再是仅仅依靠从书本或老师的口中获得,更便捷的是通过其他途径或者互联网上获得。所以,表述性知识的学习就显得不再重要。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却成为改变整个民族状况的重要因素。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成为给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磁性”的课堂环境
放下自我为中心意识,确立师生平等地位。课堂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展中的、完整的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把孩子看成学习的主人,给他们真正的自尊,相信他们,让他们拥有尊严,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听从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还能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不同见解,让教室变成发挥孩子们个性的天地,变成孩子们自我赏识的乐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创新的心理安全。
二、着眼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素质,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从来都是起着对教和学的定向作用,是教学中的师生活动的明确的共同指向。所以,教学目标从来都是被教育理论家定位为教学活动的首要要素。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性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中含有创新的要求)的确定,地位就特别重要。
确定好创新性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这样做:
1.分解内容,找出内容的关键词。
2.分解进程,找出每个进程中要学习的内容及可能使用到的方法。
3.每个过程中要学习的内容,要使用的方法,这些要素中的创新生长点必须明确找出。
4.把知识当为载体,把发展能力与培养创新合二为一。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一)尊重学生,让孩子敢于质疑,有质疑的“胆”
孩子们不敢质疑,一是害怕不被肯定和讽刺。尤其是基础差的、性格懦弱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极不容易。要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的目标,学生敢质疑成为首要。所以教师在语言中必须传递出使学生自信的信息。激励孩子们要敢于质疑。质疑就会受到奖励。能提出让教师须思索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甚至能让教师穷思不解的问题,就要极力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深,这难道不是值得称赞吗?通过这样的激励与诱导,能促使孩子们大胆质疑精神的形成,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孩子,给孩子们时时质疑的“心”
许多孩子不敢质疑,因为他们不愿意。这些不敢质疑的孩子大多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总是充当着“录音机”甚至“收音机”的角色,非常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质疑。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老师还要善于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想问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给他們善于提问题的“脑”
教育界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孩子不能质疑,是因为他们缺少质疑的方法。因此,怎样质疑,从哪里入手,成为制约和影响孩子们能不能、会不会质疑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喜欢质疑,更应该会质疑、善于质疑。要让学生知道会质疑才会学习,会质疑、善于质疑才有可能创新。
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最强大动因。
1.要重视导入环节。巧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孩子们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想去获得知识和能力。
2.要重视对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中要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一直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五、放飞想象和思维,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空
只有有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创新性活动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新的形象。所以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学生)放飞想象,结合已有经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新形象。质疑是放飞想象的钥匙,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使孩子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
知识的建构,问题的解决,有普通的思索,也会有超常的想法,老师要敏锐、及时地发现,并且及时地引导孩子们超常规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要有时空。没有孩子们思考的时空,就不会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有没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成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提的问题不能太草率、太直白,更不能是学生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就能回答的问题,要提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有思考价值、能促进孩子们思维发展的问题,并且一定要留给孩子们充足的思维空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刚提出问题,马上就有孩子回答,可能问题过于简单,也可能只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做出的反应,而多数孩子可能还来不及考虑。此时,一定要留足时间,让更多的孩子有所思。
总之,只有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培养,逐渐发展。
(编辑:陈岑)
【关键词】民主环境;创新目标;质疑意识;激发欲望;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社会,资料与知识,人们不再是仅仅依靠从书本或老师的口中获得,更便捷的是通过其他途径或者互联网上获得。所以,表述性知识的学习就显得不再重要。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却成为改变整个民族状况的重要因素。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成为给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磁性”的课堂环境
放下自我为中心意识,确立师生平等地位。课堂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发展中的、完整的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把孩子看成学习的主人,给他们真正的自尊,相信他们,让他们拥有尊严,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听从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还能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不同见解,让教室变成发挥孩子们个性的天地,变成孩子们自我赏识的乐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创新的心理安全。
二、着眼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素质,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从来都是起着对教和学的定向作用,是教学中的师生活动的明确的共同指向。所以,教学目标从来都是被教育理论家定位为教学活动的首要要素。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性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中含有创新的要求)的确定,地位就特别重要。
确定好创新性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这样做:
1.分解内容,找出内容的关键词。
2.分解进程,找出每个进程中要学习的内容及可能使用到的方法。
3.每个过程中要学习的内容,要使用的方法,这些要素中的创新生长点必须明确找出。
4.把知识当为载体,把发展能力与培养创新合二为一。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一)尊重学生,让孩子敢于质疑,有质疑的“胆”
孩子们不敢质疑,一是害怕不被肯定和讽刺。尤其是基础差的、性格懦弱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极不容易。要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的目标,学生敢质疑成为首要。所以教师在语言中必须传递出使学生自信的信息。激励孩子们要敢于质疑。质疑就会受到奖励。能提出让教师须思索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甚至能让教师穷思不解的问题,就要极力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深,这难道不是值得称赞吗?通过这样的激励与诱导,能促使孩子们大胆质疑精神的形成,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孩子,给孩子们时时质疑的“心”
许多孩子不敢质疑,因为他们不愿意。这些不敢质疑的孩子大多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总是充当着“录音机”甚至“收音机”的角色,非常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质疑。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老师还要善于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想问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给他們善于提问题的“脑”
教育界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孩子不能质疑,是因为他们缺少质疑的方法。因此,怎样质疑,从哪里入手,成为制约和影响孩子们能不能、会不会质疑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喜欢质疑,更应该会质疑、善于质疑。要让学生知道会质疑才会学习,会质疑、善于质疑才有可能创新。
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最强大动因。
1.要重视导入环节。巧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孩子们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想去获得知识和能力。
2.要重视对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中要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一直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五、放飞想象和思维,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空
只有有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创新性活动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新的形象。所以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学生)放飞想象,结合已有经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新形象。质疑是放飞想象的钥匙,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使孩子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
知识的建构,问题的解决,有普通的思索,也会有超常的想法,老师要敏锐、及时地发现,并且及时地引导孩子们超常规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要有时空。没有孩子们思考的时空,就不会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有没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成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提的问题不能太草率、太直白,更不能是学生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就能回答的问题,要提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有思考价值、能促进孩子们思维发展的问题,并且一定要留给孩子们充足的思维空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刚提出问题,马上就有孩子回答,可能问题过于简单,也可能只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做出的反应,而多数孩子可能还来不及考虑。此时,一定要留足时间,让更多的孩子有所思。
总之,只有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培养,逐渐发展。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