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吾尔语跟阿拉伯语差别大吗?”
“大呀,差了好几个小时呢!”
米尔扎提·哈木拉提这样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点没有感到惊讶。这样看似无厘头的回答,是这个维族90后乐观、开朗的最真实写照。
恋疆的90后
“叫我小米吧。” 米尔扎提说,他的名字太长,用“小米”这个称呼更方便。小米出生于1990年,家在新疆吐鲁番。“我高中在青岛的内地新疆高中班读书,从小就学汉语。”小米告诉我,考上内地的名牌大学是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
小米的家在吐鲁番,在当地并不算富裕。“我家经济条件并不好,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我家没钱供我上高中。”小米说,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好,“考得好就属于中等成绩,考得不好就属于中下等。”
让小米决定好好读书的动力来自于已经从内高班毕业的新疆孩子,“我身边有一些从内高班考上内地名牌大学的人——比如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他们大学毕业后的发展都特别好,这让我很羡慕。而且,内高班不收学费,这对我的诱惑太大了!”正是这样的“正能量”刺激,让小米决心好好读书,为自己争得一份好前程。
从2000年9月开始,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经济发达城市的一类高中开办了内高班。今年8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15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录取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内高班共录取新生9880人,其中南疆四地州錄取5900人,农牧民子女招生比例达到77%以上。 如今,马家夫妇和巴登的生意越来越好,忙得都没空出门旅游了。“我说这话不厚道,但乌鲁木齐市天气热的时候,我们这里游客就多,生意就好。”马春芳开玩笑地说,“我们就盼着乌鲁木齐天天热。”
来来来,舔一舔新疆的果香
在位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52岁的维吾尔族农民莫合旦站在自家核桃园里进行收获前的检查,再过两个月,20亩预估产量600公斤的有机核桃将被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阿克苏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阿克苏是西域“龟兹国”、“姑墨国”所在地,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的中心区。今天,阿克苏是新疆南北交通要冲和东西贯通的关节点,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
凭借天山特有的光热条件,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林果业,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交通大通道,阿克苏苹果、核桃、红枣、葡萄……各色果品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莫合旦十几年的好朋友赵武忠也在木本粮油林场种核桃。15年前,赵武忠从四川南充来新疆收棉花。到了温宿县后,他发现政府给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户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当时的政策是免三年水费,承包费免三年。我想了想,觉得还可以,就包了30多亩地。”没想到,当年的这一举动,不仅让赵武忠过上了有车有房的生活,还收获了一段千金难买的友谊。
2001年,赵武忠夫妇开始在寸草不生的荒地上种核桃苗。“当时是沙土地,水浇下去不到半个小时全不见了。这里风沙也大,一吹风把石头全都吹起来了,打在身上疼得很。”赵武忠说,2002年刮了一场大风,把一半核桃树的树皮都打掉了,“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绝望了。”
现实的困境让赵武忠夫妇起了回家的念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告诉他:林场的维吾尔族职工莫合旦懂得核桃种植技术,可以去找他帮忙。正是莫合旦提供的无私技术支持,让赵武忠决定留在新疆继续种核桃。而莫合旦借给赵武忠的一万块钱,更是幫助赵武忠度过了核桃树五年后才能挂果的艰难时期。
“2002年的时候,30多亩地要投差不多一万块钱。我们打工一天才挣15块钱,经济上太困难了,那时候菜都没有买过。那一年我们都开始吃苜蓿了,我的小娃娃也受不了了,那个时候娃娃才5岁。”赵武忠说,要不是莫合旦的那一万块钱,他恐怕早就不在新疆了。
2005年,赵武忠赚钱了。那年他承包的核桃林给他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收入。从那以后,情况越来越好。“现在平均每亩能赚一万多,30多亩地每年能赚三四十万。”赵武忠说,他今年花了将近20万给家里添置了一辆越野车。而且,他家不仅在林场有一套房,在阿克苏市区也置办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不是跟你们吹牛,我现在真的觉得日子好到天上去了!”
姑娘指间的金沙
十年前,27岁的哈萨克族姑娘莎丽娅·霍拜是一名服装企业的下岗工人。今天,她创办的新疆沙里金服饰已成为新疆民族服装的知名品牌。
“吹尽狂沙始见金”,莎丽娅说,这是自己品牌名称的由来。她希望自己亲手创办的品牌能在新疆乃至全国、全球的服装市场中站稳脚跟,在大浪淘沙过后成为沉淀下来的那一粒金沙。
从新疆教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莎丽娅成为新疆服装工业总公司的一名服装工人。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公司面临破产倒闭,莎丽娅成了下岗工人。
下岗后的莎丽娅一边打工积累经验,一边调查服装市场的发展规律,空闲时间还参加乌鲁木齐市劳动部门开办的创业培训。2005年12月,莎丽娅怀揣向亲朋好友借来的几万元钱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我跑遍了乌鲁木齐的各大商场、酒店,到处推销我的产品,只要能接到订单,我熬夜通宵赶活儿,都会提前给对方交货。”依靠诚信和品质,仅过了一年,莎丽娅的公司就实现了150万元的销售业绩。
2014年起,莎丽娅与多个社区合作,开办服装加工培训班,免费为1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突破传统观念,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不少接受完培训的人都留在了她的公司。
维吾尔族妇女赛丽曼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如今是沙里金公司的管理人员。但两年前,她还是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照顾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的她,自信大方,穿着时尚。她说,女人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生活质量才会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依托各地职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服装设计、手工刺绣、地毯编织等技能培训。
自治区妇联还专门对南疆各地州开展了免费“送教下乡”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期,1900名有创业意向的妇女及创业者参加了培训,许多少数民族女性走出家庭实现就业。据统计,2014年自治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455.2万人,占41.5%,比2008年增长29%。
“大呀,差了好几个小时呢!”
米尔扎提·哈木拉提这样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点没有感到惊讶。这样看似无厘头的回答,是这个维族90后乐观、开朗的最真实写照。
恋疆的90后
“叫我小米吧。” 米尔扎提说,他的名字太长,用“小米”这个称呼更方便。小米出生于1990年,家在新疆吐鲁番。“我高中在青岛的内地新疆高中班读书,从小就学汉语。”小米告诉我,考上内地的名牌大学是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
小米的家在吐鲁番,在当地并不算富裕。“我家经济条件并不好,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我家没钱供我上高中。”小米说,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好,“考得好就属于中等成绩,考得不好就属于中下等。”
让小米决定好好读书的动力来自于已经从内高班毕业的新疆孩子,“我身边有一些从内高班考上内地名牌大学的人——比如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他们大学毕业后的发展都特别好,这让我很羡慕。而且,内高班不收学费,这对我的诱惑太大了!”正是这样的“正能量”刺激,让小米决心好好读书,为自己争得一份好前程。
从2000年9月开始,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经济发达城市的一类高中开办了内高班。今年8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15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录取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内高班共录取新生9880人,其中南疆四地州錄取5900人,农牧民子女招生比例达到77%以上。 如今,马家夫妇和巴登的生意越来越好,忙得都没空出门旅游了。“我说这话不厚道,但乌鲁木齐市天气热的时候,我们这里游客就多,生意就好。”马春芳开玩笑地说,“我们就盼着乌鲁木齐天天热。”
来来来,舔一舔新疆的果香
在位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52岁的维吾尔族农民莫合旦站在自家核桃园里进行收获前的检查,再过两个月,20亩预估产量600公斤的有机核桃将被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阿克苏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阿克苏是西域“龟兹国”、“姑墨国”所在地,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的中心区。今天,阿克苏是新疆南北交通要冲和东西贯通的关节点,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
凭借天山特有的光热条件,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林果业,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交通大通道,阿克苏苹果、核桃、红枣、葡萄……各色果品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莫合旦十几年的好朋友赵武忠也在木本粮油林场种核桃。15年前,赵武忠从四川南充来新疆收棉花。到了温宿县后,他发现政府给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户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当时的政策是免三年水费,承包费免三年。我想了想,觉得还可以,就包了30多亩地。”没想到,当年的这一举动,不仅让赵武忠过上了有车有房的生活,还收获了一段千金难买的友谊。
2001年,赵武忠夫妇开始在寸草不生的荒地上种核桃苗。“当时是沙土地,水浇下去不到半个小时全不见了。这里风沙也大,一吹风把石头全都吹起来了,打在身上疼得很。”赵武忠说,2002年刮了一场大风,把一半核桃树的树皮都打掉了,“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绝望了。”
现实的困境让赵武忠夫妇起了回家的念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告诉他:林场的维吾尔族职工莫合旦懂得核桃种植技术,可以去找他帮忙。正是莫合旦提供的无私技术支持,让赵武忠决定留在新疆继续种核桃。而莫合旦借给赵武忠的一万块钱,更是幫助赵武忠度过了核桃树五年后才能挂果的艰难时期。
“2002年的时候,30多亩地要投差不多一万块钱。我们打工一天才挣15块钱,经济上太困难了,那时候菜都没有买过。那一年我们都开始吃苜蓿了,我的小娃娃也受不了了,那个时候娃娃才5岁。”赵武忠说,要不是莫合旦的那一万块钱,他恐怕早就不在新疆了。
2005年,赵武忠赚钱了。那年他承包的核桃林给他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收入。从那以后,情况越来越好。“现在平均每亩能赚一万多,30多亩地每年能赚三四十万。”赵武忠说,他今年花了将近20万给家里添置了一辆越野车。而且,他家不仅在林场有一套房,在阿克苏市区也置办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不是跟你们吹牛,我现在真的觉得日子好到天上去了!”
姑娘指间的金沙
十年前,27岁的哈萨克族姑娘莎丽娅·霍拜是一名服装企业的下岗工人。今天,她创办的新疆沙里金服饰已成为新疆民族服装的知名品牌。
“吹尽狂沙始见金”,莎丽娅说,这是自己品牌名称的由来。她希望自己亲手创办的品牌能在新疆乃至全国、全球的服装市场中站稳脚跟,在大浪淘沙过后成为沉淀下来的那一粒金沙。
从新疆教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莎丽娅成为新疆服装工业总公司的一名服装工人。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公司面临破产倒闭,莎丽娅成了下岗工人。
下岗后的莎丽娅一边打工积累经验,一边调查服装市场的发展规律,空闲时间还参加乌鲁木齐市劳动部门开办的创业培训。2005年12月,莎丽娅怀揣向亲朋好友借来的几万元钱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我跑遍了乌鲁木齐的各大商场、酒店,到处推销我的产品,只要能接到订单,我熬夜通宵赶活儿,都会提前给对方交货。”依靠诚信和品质,仅过了一年,莎丽娅的公司就实现了150万元的销售业绩。
2014年起,莎丽娅与多个社区合作,开办服装加工培训班,免费为1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突破传统观念,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不少接受完培训的人都留在了她的公司。
维吾尔族妇女赛丽曼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如今是沙里金公司的管理人员。但两年前,她还是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照顾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的她,自信大方,穿着时尚。她说,女人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生活质量才会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依托各地职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服装设计、手工刺绣、地毯编织等技能培训。
自治区妇联还专门对南疆各地州开展了免费“送教下乡”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期,1900名有创业意向的妇女及创业者参加了培训,许多少数民族女性走出家庭实现就业。据统计,2014年自治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455.2万人,占41.5%,比2008年增长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