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本质就是艺术形象塑造,作者通过人物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追求实现教化意义,这一点在小说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文章以初中语文中的小说教学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语文分析能力为主题,以初中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孔乙己》为案例,简单论述培养初中生语文分析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分析能力;孔乙己;人物艺术形象;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分析能力是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它不但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关键知识点,同时也能全面增强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更好更多地掌握各种语文学习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析人物艺术形象、展开针对性指导教学是重点,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还希望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专门围绕人物艺术形象分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 关于《孔乙己》
《孔乙己》是我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它描绘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逐渐迂腐、麻木不仁,生活中穷困潦倒,在人们戏谑嘲笑中浑噩度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虽然是短篇小说,但却深刻揭露的科举制度、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整部小说的反封建意义非常强烈。
三、 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是关键,因为小说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完整的环境描写刻画都要依靠人物形象做依托,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分析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人物形象,这也是中考必考点之一,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欣赏领悟小说作品的艺术魅力。当然,目前初中语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中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下面主要结合《孔乙己》这一篇课文展开分析。
首先,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人物关系的理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孤立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与小说中人物关系网络构建错综复杂的本质不相符。而且小说中人物都有主次之分,其中次要人物形象的存在有其功能性,那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同时衬托主要人物角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理清主次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做好这一点,例如在《孔乙己》中,教师会带领学生重点分析掌柜、丁举人、穿长衫的与孔乙己之间的关系,包括这些人物角色对孔乙己的态度来表现、评价孔乙己在小说中的地位。但实际上这却是对孔乙己人物角色个体的孤立,教师如果不能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主观视角来分析小说故事情节,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对于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就不够深刻。
其次,教师可能在教学中未能建立小说人物与小说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一种割裂感。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全面客观评价人物形象,例如教师为学生总结了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但遭到社会封建制度与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但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人物就会发现,在当时那个“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心中所坚持的理想就是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即便是偷也是偷书,而不是偷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了孔乙己的理想追求是执着的。如果教师这般分析人物形象,可能师生都会对孔乙己产生一点敬佩。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人物,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看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再次,教师可能对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与心理描写分析都不够到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单纯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还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是如何塑造出来的,这是关键。具体来说,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分析典型人物角色形象的所思、所为、所言、所向,如此才能对人物角色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在该过程中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找出对孔乙己的人物描写部分,说一说这些描写都属于什么描写?可以通过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就围绕孔乙己的一个动作“排”做出了人物形象补充分析,但实际上这是许多教师在教授《孔乙己》这一课时都会分析的动词。而实际上文章中还有许多字值得分析推敲,例如:“当孩子们吃完他分的茴香豆仍不肯离去,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有一个“罩”字非常传神,表现出了孔乙己的慌张,他生怕孩子们还要继续吃他的豆,所以他慌张,这也反映出他善良诚恳但却有些迂腐木讷的性格。所以说总体看来,如果不能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那可能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对于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提升也没有好处。
四、 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分析能力的有效策略
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下文依然围绕《孔乙己》一课展开分析,深度探讨其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文章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文学作品,其故事结构完整,人物形象丰满,整个故事情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点与文章中心思想方面就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结合文章背景,引导学生一步步熟悉故事情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了解《孔乙己》的创作背景与人物角色,然后在课上分享,教师则在学生分享过后做出有效纠正与补充,如此可保证学生对人物形象记忆深刻,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分析能力。学生总结出的《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可能过于空洞泛泛,而教师则必须做出补充,结合鲁迅先生其他作品中的例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补充背景资料,真正感受当时时代背景,深度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二)建立人物形象与环境关联,烘托人物形象
在建立人物形象与环境之间关联过程中,教师也能烘托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除过往所学习过的自然环境以外,在《孔乙己》小说中还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容更复杂,其中涵盖了人际关系以及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与刻画,与小说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遥相呼应,烘托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形象内涵。比如说在《孔乙己》中,人物形象烘托到位。文章一开始就对鲁镇酒店的基本布局进行了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环境,然后开始介绍人物形象,例如“我”、孔乙己。如此看来,文章中在描绘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過渡自然,相得益彰。而通过这样一种自然过渡,教师就建立了人物形象与环境描绘的关联,更好地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如此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从语文分析能力到学段学习能力方面的有效提升和衔接,令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有所强化。 (三)理解人物形象,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在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升学生语文分析能力,要基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人物角色、提升语文分析能力。孔乙己本身所遭遇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的悲剧却也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变通,性格木讷,行为死板,这些都造成了他的悲剧。如果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孔乙己是一个不愿意从科举梦中清醒过来的死读书人,这就让他跌入了悲剧的深渊,所以说孔乙己的悲剧从里到外体现在方方面面。教师要把握各种环境场景来为学生渗透人物形象,如此可提升学生语文分析能力。比如说在酒店中,孔乙己只能选择站着喝酒,这说明了他实际上是与短衣帮厮混在一起的,但是它却偏偏穿着长衫,这让他的身份似乎显得非常滑稽又矛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孔乙己的这一矛盾形象细节,借此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从另一方面看,教师要将孔乙己不愿改变现状的行为一面展示给学生,这也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孔乙己也曾谎称自己的腿是跌断的,并希望掌柜不要再提及此事,通过分析这一点就能看到孔乙己是虚荣的、要面子的。而孔乙己满手泥土,并坐在地上支撑着一点点离去,直至最后再也没有出现。通过这一点教师就指导学生分析孔乙己可能已经死去了,但是他依然顾及着自己的面子,不愿意承受自己被打的现实,这种迂腐让他丧了命。在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这些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打断腿的现实?同时为什么快要死了还要顾及自己作为“文人”的身份?结合这些问题回顾全文寻找答案,学生就能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理解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包括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基本意图。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从语文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准确把握某些人物形象分析重点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深度领会语文教学中深层次的内容,并学以致用,这对于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从语文学科教学整体看来,基于人物形象分析展开对学生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科教学的整体品质,也迎合了当前新课改要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空间环境和思维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辉.从孔乙己到祥林嫂: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之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128.
〖2〗李春娟.《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速读,2019(4):8.
〖3〗赵超.对比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2017(11):98-99.
〖4〗张晶.从孔乙己到祥林嫂: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之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
〖5〗贾小娟.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以《孔乙己》为例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8-31.
〖6〗杨凯莉.从“笑”看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孔乙己》文本解读 .青年文学家,2020(9):58.
〖7〗张黎黎.看客之恶:兼谈《孔乙己》中的“酒客”和《变色龙》中的“人群” .中学教学参考,2020(13):5-7.
作者簡介:
关键词: 语文分析能力;孔乙己;人物艺术形象;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分析能力是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它不但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关键知识点,同时也能全面增强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更好更多地掌握各种语文学习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析人物艺术形象、展开针对性指导教学是重点,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还希望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专门围绕人物艺术形象分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 关于《孔乙己》
《孔乙己》是我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它描绘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逐渐迂腐、麻木不仁,生活中穷困潦倒,在人们戏谑嘲笑中浑噩度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虽然是短篇小说,但却深刻揭露的科举制度、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整部小说的反封建意义非常强烈。
三、 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是关键,因为小说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完整的环境描写刻画都要依靠人物形象做依托,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分析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人物形象,这也是中考必考点之一,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欣赏领悟小说作品的艺术魅力。当然,目前初中语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中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下面主要结合《孔乙己》这一篇课文展开分析。
首先,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人物关系的理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孤立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与小说中人物关系网络构建错综复杂的本质不相符。而且小说中人物都有主次之分,其中次要人物形象的存在有其功能性,那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同时衬托主要人物角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理清主次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做好这一点,例如在《孔乙己》中,教师会带领学生重点分析掌柜、丁举人、穿长衫的与孔乙己之间的关系,包括这些人物角色对孔乙己的态度来表现、评价孔乙己在小说中的地位。但实际上这却是对孔乙己人物角色个体的孤立,教师如果不能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主观视角来分析小说故事情节,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对于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就不够深刻。
其次,教师可能在教学中未能建立小说人物与小说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一种割裂感。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全面客观评价人物形象,例如教师为学生总结了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但遭到社会封建制度与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但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人物就会发现,在当时那个“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心中所坚持的理想就是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即便是偷也是偷书,而不是偷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了孔乙己的理想追求是执着的。如果教师这般分析人物形象,可能师生都会对孔乙己产生一点敬佩。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人物,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看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再次,教师可能对人物的形象、语言、动作与心理描写分析都不够到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单纯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还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是如何塑造出来的,这是关键。具体来说,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分析典型人物角色形象的所思、所为、所言、所向,如此才能对人物角色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在该过程中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找出对孔乙己的人物描写部分,说一说这些描写都属于什么描写?可以通过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就围绕孔乙己的一个动作“排”做出了人物形象补充分析,但实际上这是许多教师在教授《孔乙己》这一课时都会分析的动词。而实际上文章中还有许多字值得分析推敲,例如:“当孩子们吃完他分的茴香豆仍不肯离去,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有一个“罩”字非常传神,表现出了孔乙己的慌张,他生怕孩子们还要继续吃他的豆,所以他慌张,这也反映出他善良诚恳但却有些迂腐木讷的性格。所以说总体看来,如果不能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那可能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对于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提升也没有好处。
四、 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分析能力的有效策略
初中人物形象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下文依然围绕《孔乙己》一课展开分析,深度探讨其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文章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文学作品,其故事结构完整,人物形象丰满,整个故事情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点与文章中心思想方面就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结合文章背景,引导学生一步步熟悉故事情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了解《孔乙己》的创作背景与人物角色,然后在课上分享,教师则在学生分享过后做出有效纠正与补充,如此可保证学生对人物形象记忆深刻,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分析能力。学生总结出的《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可能过于空洞泛泛,而教师则必须做出补充,结合鲁迅先生其他作品中的例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补充背景资料,真正感受当时时代背景,深度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二)建立人物形象与环境关联,烘托人物形象
在建立人物形象与环境之间关联过程中,教师也能烘托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除过往所学习过的自然环境以外,在《孔乙己》小说中还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容更复杂,其中涵盖了人际关系以及对人物活动的描写与刻画,与小说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遥相呼应,烘托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形象内涵。比如说在《孔乙己》中,人物形象烘托到位。文章一开始就对鲁镇酒店的基本布局进行了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环境,然后开始介绍人物形象,例如“我”、孔乙己。如此看来,文章中在描绘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過渡自然,相得益彰。而通过这样一种自然过渡,教师就建立了人物形象与环境描绘的关联,更好地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如此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从语文分析能力到学段学习能力方面的有效提升和衔接,令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有所强化。 (三)理解人物形象,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在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升学生语文分析能力,要基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人物角色、提升语文分析能力。孔乙己本身所遭遇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的悲剧却也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变通,性格木讷,行为死板,这些都造成了他的悲剧。如果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孔乙己是一个不愿意从科举梦中清醒过来的死读书人,这就让他跌入了悲剧的深渊,所以说孔乙己的悲剧从里到外体现在方方面面。教师要把握各种环境场景来为学生渗透人物形象,如此可提升学生语文分析能力。比如说在酒店中,孔乙己只能选择站着喝酒,这说明了他实际上是与短衣帮厮混在一起的,但是它却偏偏穿着长衫,这让他的身份似乎显得非常滑稽又矛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孔乙己的这一矛盾形象细节,借此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从另一方面看,教师要将孔乙己不愿改变现状的行为一面展示给学生,这也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孔乙己也曾谎称自己的腿是跌断的,并希望掌柜不要再提及此事,通过分析这一点就能看到孔乙己是虚荣的、要面子的。而孔乙己满手泥土,并坐在地上支撑着一点点离去,直至最后再也没有出现。通过这一点教师就指导学生分析孔乙己可能已经死去了,但是他依然顾及着自己的面子,不愿意承受自己被打的现实,这种迂腐让他丧了命。在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这些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打断腿的现实?同时为什么快要死了还要顾及自己作为“文人”的身份?结合这些问题回顾全文寻找答案,学生就能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理解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包括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基本意图。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从语文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准确把握某些人物形象分析重点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深度领会语文教学中深层次的内容,并学以致用,这对于初中生的语文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从语文学科教学整体看来,基于人物形象分析展开对学生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科教学的整体品质,也迎合了当前新课改要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空间环境和思维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辉.从孔乙己到祥林嫂: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之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128.
〖2〗李春娟.《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速读,2019(4):8.
〖3〗赵超.对比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2017(11):98-99.
〖4〗张晶.从孔乙己到祥林嫂: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之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
〖5〗贾小娟.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以《孔乙己》为例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8-31.
〖6〗杨凯莉.从“笑”看孔乙己的社会环境:《孔乙己》文本解读 .青年文学家,2020(9):58.
〖7〗张黎黎.看客之恶:兼谈《孔乙己》中的“酒客”和《变色龙》中的“人群” .中学教学参考,2020(13):5-7.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