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作为水资源的“储存库”和“净化器”,不但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循环功能,而且还具备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蓄水防旱、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据国家环保部同志介绍,北京市已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的即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标准。
甘肃张掖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天赐黑河穿境而过,两侧形成无数季节性积水的河汊、塘坝、湖湾,碧草连天,野花遍野。境内有各类湿地21万余公顷,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城内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区东南西北均有湖泊环绕,清流潺潺、湖光山色,加之保留完好构建精巧的隋代木塔、明代钟鼓楼等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坐落其间,曾享有“一城山水、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盛名。然而上世纪以来,生活在湿地的人们对张掖“水乡泽国”的优美环境熟视无睹,填湖造房,埋池造路,连片的苇溪被蚕食,成片的湿地被开垦,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城市排水不畅,城区水位上升;工业生产中污水、污物随意排放,形成条条臭水沟、垃圾塘,再加黑河流域跨省调水,挤占了中游大量生态用水,导致湿地面积持续萎缩,生物多样性逐年锐减,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千年古城发出了痛苦呻吟,拯救湿地保护绿洲的严峻形势已迫在眉睫。
2008年初,拥有中科院和美国南加州双硕士学位、时任甘肃省商务厅厅长的陈克恭调任张掖市委任书记。这位无私敬业的学者型领导,在经过数月不畏艰辛马不停蹄的市情调研和科学分析后,以全新的视角、敏锐独到的眼光指出:“甘肃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这种自然性难以改变。而张掖有大自然的恩赐,有黑河,有黑河水,这是亘古不变的亮点和优势”,“保护黑河湿地,应该会成为我们推进张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去年7月10日,张掖市委扩大会议召开,确定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特别强调“举特色旗,打湿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态市”,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作为首要之路、重中之重。陈书记谈到:“张掖城的北郊就有3万亩湿地,目前,张掖已将北郊湿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滨河新区,使城市面积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26.7平方公里,达到53.7平方公里。张掖新城区将依黑河而建,突出生态特色,形成城市水脉,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和辐射河西地区的生态家园。”自此张掖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走向了真正崛起的“黄金大道”。
2008年12月31日,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滨河新区项目开工,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这一生态新区占地7.8平方公里,集高档居住、商务会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四大功能于一身,本着基础先行、绿化并进、市场运作、经营城市的原则开工建设,以带动整个湿地保护工程有计划、快节奏、高速度的发展。
今年3月1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工程规划占地33.4平方公里,其中湿地2.6万亩,规划建设分为湿地生态体验、生态产业、教育科研、保育和分育五大区域。5月29日,滨河新区湖区水源涵养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建设遵循“因地制宜、依形就势、巧妙布局、彰显特色”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采砂石坑,规划建设了2250亩的大水面,着力改善地表水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连通湿地公园万亩苇荡,从而形成别有特色的“戈壁水乡”美景。
金秋十月,记者慕名赴张掖采访,不由惊叹,昔日的荒滩野地垃圾池,居然在短短数月间变得如诗似画,在占地1826亩的城市湿地公园,河堤修茸一新,数十只游艇依岸待客,白茫茫的水域一望无际,苇蒲青葱,岛屿成群,水鸟游弋。换乘电瓶车一路北行,小径两旁绿树成荫,花影炫色,百鸟低回,婉转唱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即在眼前。水面上新建成的观景栈道曲回婉转,与湿地植被流水浑然一体,宛若天成,似人间仙境。在滨河新区,一条花团锦簇,绿意盎然10公里长绿化观景带呈现眼前,双向六车道的滨河大道上,路网框架纵横交错,站在新建成的新区防洪大提上,上百辆大型挖掘机、运输机的轰鸣声,施工人员的哨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奏响着一曲勤劳智慧的张掖人民激情昂扬的建设者之歌。当笔者赞叹开发建设是“深圳速度”时,在施工现场肩负开发建设重任的甘州区王海峰区长深情地说:“黑河湿地是河西走廊宝贵的自然资源,能参与这场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是荣幸的,必须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兢兢业业”。记者深知,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凝聚着他们的无数心血和无私奉献,他们以事不过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实干苦干精神,创造了张掖建筑史上的奇迹,让人肃然起敬。
翌日清晨,推窗驻目,应是西北浮尘时节的张掖竟晨雾迷漫,似云如烟,千年古城在朦朦雾霭中若隐若现,恍忽间如置身烟雨江南!
湿地之城、生态张掖,既有千里冰封、终年积雪的北国风光,又有“田畦交错、河渠纵横”的江南景致,既是“农耕植茂、瓜果遍地”的鱼米之乡,又是“举步踩塘、抬头见苇”的天然湿地。神奇沃土“金张掖”,我们由衷祝福!
甘肃张掖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天赐黑河穿境而过,两侧形成无数季节性积水的河汊、塘坝、湖湾,碧草连天,野花遍野。境内有各类湿地21万余公顷,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城内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区东南西北均有湖泊环绕,清流潺潺、湖光山色,加之保留完好构建精巧的隋代木塔、明代钟鼓楼等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坐落其间,曾享有“一城山水、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盛名。然而上世纪以来,生活在湿地的人们对张掖“水乡泽国”的优美环境熟视无睹,填湖造房,埋池造路,连片的苇溪被蚕食,成片的湿地被开垦,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城市排水不畅,城区水位上升;工业生产中污水、污物随意排放,形成条条臭水沟、垃圾塘,再加黑河流域跨省调水,挤占了中游大量生态用水,导致湿地面积持续萎缩,生物多样性逐年锐减,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千年古城发出了痛苦呻吟,拯救湿地保护绿洲的严峻形势已迫在眉睫。
2008年初,拥有中科院和美国南加州双硕士学位、时任甘肃省商务厅厅长的陈克恭调任张掖市委任书记。这位无私敬业的学者型领导,在经过数月不畏艰辛马不停蹄的市情调研和科学分析后,以全新的视角、敏锐独到的眼光指出:“甘肃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这种自然性难以改变。而张掖有大自然的恩赐,有黑河,有黑河水,这是亘古不变的亮点和优势”,“保护黑河湿地,应该会成为我们推进张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去年7月10日,张掖市委扩大会议召开,确定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特别强调“举特色旗,打湿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态市”,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作为首要之路、重中之重。陈书记谈到:“张掖城的北郊就有3万亩湿地,目前,张掖已将北郊湿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滨河新区,使城市面积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26.7平方公里,达到53.7平方公里。张掖新城区将依黑河而建,突出生态特色,形成城市水脉,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和辐射河西地区的生态家园。”自此张掖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走向了真正崛起的“黄金大道”。
2008年12月31日,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滨河新区项目开工,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这一生态新区占地7.8平方公里,集高档居住、商务会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四大功能于一身,本着基础先行、绿化并进、市场运作、经营城市的原则开工建设,以带动整个湿地保护工程有计划、快节奏、高速度的发展。
今年3月1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工程规划占地33.4平方公里,其中湿地2.6万亩,规划建设分为湿地生态体验、生态产业、教育科研、保育和分育五大区域。5月29日,滨河新区湖区水源涵养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建设遵循“因地制宜、依形就势、巧妙布局、彰显特色”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采砂石坑,规划建设了2250亩的大水面,着力改善地表水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连通湿地公园万亩苇荡,从而形成别有特色的“戈壁水乡”美景。
金秋十月,记者慕名赴张掖采访,不由惊叹,昔日的荒滩野地垃圾池,居然在短短数月间变得如诗似画,在占地1826亩的城市湿地公园,河堤修茸一新,数十只游艇依岸待客,白茫茫的水域一望无际,苇蒲青葱,岛屿成群,水鸟游弋。换乘电瓶车一路北行,小径两旁绿树成荫,花影炫色,百鸟低回,婉转唱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即在眼前。水面上新建成的观景栈道曲回婉转,与湿地植被流水浑然一体,宛若天成,似人间仙境。在滨河新区,一条花团锦簇,绿意盎然10公里长绿化观景带呈现眼前,双向六车道的滨河大道上,路网框架纵横交错,站在新建成的新区防洪大提上,上百辆大型挖掘机、运输机的轰鸣声,施工人员的哨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奏响着一曲勤劳智慧的张掖人民激情昂扬的建设者之歌。当笔者赞叹开发建设是“深圳速度”时,在施工现场肩负开发建设重任的甘州区王海峰区长深情地说:“黑河湿地是河西走廊宝贵的自然资源,能参与这场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是荣幸的,必须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兢兢业业”。记者深知,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凝聚着他们的无数心血和无私奉献,他们以事不过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实干苦干精神,创造了张掖建筑史上的奇迹,让人肃然起敬。
翌日清晨,推窗驻目,应是西北浮尘时节的张掖竟晨雾迷漫,似云如烟,千年古城在朦朦雾霭中若隐若现,恍忽间如置身烟雨江南!
湿地之城、生态张掖,既有千里冰封、终年积雪的北国风光,又有“田畦交错、河渠纵横”的江南景致,既是“农耕植茂、瓜果遍地”的鱼米之乡,又是“举步踩塘、抬头见苇”的天然湿地。神奇沃土“金张掖”,我们由衷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