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以下简称十二法)推广以来,受到国内外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的青睐。从晨练的健身站点,到专业的健身房,从大专院校到企事业单位,从二十上下的青年到七、八十岁的老者,从日本到德国,从新加坡到俄罗斯……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练十二法。大家在学习、训练、比赛、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体会,那就是:要学好、练好十二法,就必须把握好十二法所要求的基本形态。
这里所说的基本形态,主要是站立、举手、提足,等等。
关于站立
十二法要求的站立,是并步站立。练功者两脚内侧要靠在一起,而不是通常的站立,仅仅是脚跟相靠,其他部位分开。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练十二法,就要从这最基本的站立开始学起。在练功场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人没有并步,这是需要纠正的。
十二法的站立,同学生上操、战士列队不一样,不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两臂绷直,中指紧贴裤缝。而是要求下颌微微内收,使百会穴与地面之间不产生任何方向的角度;要求含胸拔背、收腹敛臀,做到身体中正,不会左倾右斜、前仰后合;要求双臂自然垂于体侧,两腿不要绷紧,以保证周身放松。
十二法的站立,不仅对身形做了规范,对气和神也提出了要求。要我们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逆腹式、顺腹式皆可),并要做到呼吸徐缓、细匀深长;要我们意守丹田、万虑抛、封七窍,既要心静,更要心净。
这样,通过一个并步站立,就为我们在形体、意识、呼吸三个方面做好了练功的准备。
此外,十二法的并步站立,在起势前和收势后,还要求两手叠于关元。关元穴,被中医称为“长寿大穴”,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气归关元,有助于壮中气、补元气、滋养脏腑、平调阴阳。
关于举手
十二法的举手,有向前、向侧、平举、上举、手心向上、手心向下、伸掌、勾手等多种姿势。无论手型、方位有多少变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上举时,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下落时,垂肩、坠肘。不管是起、是落,两臂都要自然、放松,决不能绷紧伸直。
这种上举、下落的动作,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对、做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哪儿呢?主要有两点:
一是在两手向前平举和下落时,两手间的距离不易掌握。很多练功者没有按照功法的要求,做到两手与肩同宽,而是常常不自觉地将两手靠近了。特别是在做下落的动作时,往往是肘外咧,两手很近。这样,肘部的动作就增加了一个向外撑出,再向内回收,之后才落于体侧的过程。那么,怎样纠正这一通病呢?我的老师、十二法的创编人张广德教授在教我们这一动作时传授了一种方法:要收肘、外撇手。就是在我们的双手下落时,有意识的将两手轻轻向外摆动。这样两肘便知然回收,两手便保持与肩同宽,不会出现手靠近,肘外撑的问题了。
二是在两手向侧平举时,两手的高度控制不好,不少练功者都出现两手高于肩、低于肩,以及一手高一手低的毛病。
要求两手向侧平举,两手要与肩同高,是有严谨的科学依据的。我们在两手垂于体侧时,不会感到两臂受力,但当两手向两侧平举时,就会感到臂部好像被什么力量往下拉。这就是物理学上万有引力的定律。当两臂向两侧平举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便感到臂部负荷的加重。两臂越同地面平行,负荷便越大,对臂部的锻炼强度也越好。当两手与肩同高时,这种引力达到最大值。反正,如果我们把两手举得过高或过低,那就会同地面产生一个角度,地球引力对双臂的作用便会打折扣,锻炼的效果便会降低。如果两手侧平举时一手高、一手低,则不但影响锻炼的效果,还会影响动作的美感,降低了动作的观赏性。
改正这一毛病的办法之一,是练功者多做面对面的训练。大家互相提醒,互相纠正;办法之二是,多做对镜练功,加强自我观察,自我纠正。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训练之后,这一动作是一定会做好的。
关于提足
中国功夫,历来讲究“力发始于轴,根基脚下求”。健身气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十二法中关于出脚的基本形态,也是要下功夫掌握的。
十二法中的出脚,主要有向两侧开步和向前迈步两种。
向两侧开步又分为开马步和与肩同宽步。开马步时,要求两脚间的距离,为本人脚长的三倍;与肩同宽步,两脚间的距离,有与肩同宽、略宽于肩、略小于肩的不同要求。不论是那种开步,都要做到根基稳固,不摆动、不摇晃、不颤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身体重心的转移。当我们向左开步时,要先将右腿微屈,把左脚跟抬起,使身体的重心落在右腿之上;接着,把左脚抬起,向左开步;当左脚到达指定的位置后(马步或与肩同宽步所要求的距离),按照脚尖、脚掌、后跟的顺序,使左脚触地;再把身体重心由右脚转移到两脚之上,形成马步或开步站立。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左脚尖触地时,左脚跟要稍稍向左外撑,以保证两脚平行、脚趾朝前,而不形成脚趾向内或向外的八字脚形。
向右开步时,动作与向左开步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左右脚的顺序轮换过来罢了。
支撑腿(主力腿)的微屈,是为了身体重心转移的需要,可以增加身体的稳固性。动力腿先提脚跟、到位后先落脚尖,则可以使脚腕的活动增强,使肾经、膀胱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在脚部的原穴受到刺激,促进有关部位或脏器的健康。
向前迈步,不管是向前方,还是有角度的方向迈步,也是要先将支撑腿微屈,以支撑全身重心,再将迈出的那只脚,脚跟提起,向前伸出,当这只脚到达所要求的位置的瞬间,将脚尖抬起,使脚跟着地,再按要求继续下面的动作。同样当伸出的脚收回时,要先将身体的重心转移到支撑腿上,支撑腿微屈,将收回的脚在离开地面时提起脚跟,拉到支撑腿内侧,仍按照脚尖、脚掌、脚跟的顺序着地。之后重心转移到两条腿上,伸直双腿。这样的开步、收步过程,不断地屈腿、伸腿,不断地提脚跟、放脚跟,并不用全脚一次性地猛然触地,即可起到刺激脚踝部附近六个原穴的作用,又能够做到用现代语言所说的“软着陆”,起到保护脚部不致受伤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基本形态,主要是站立、举手、提足,等等。
关于站立
十二法要求的站立,是并步站立。练功者两脚内侧要靠在一起,而不是通常的站立,仅仅是脚跟相靠,其他部位分开。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练十二法,就要从这最基本的站立开始学起。在练功场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人没有并步,这是需要纠正的。
十二法的站立,同学生上操、战士列队不一样,不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两臂绷直,中指紧贴裤缝。而是要求下颌微微内收,使百会穴与地面之间不产生任何方向的角度;要求含胸拔背、收腹敛臀,做到身体中正,不会左倾右斜、前仰后合;要求双臂自然垂于体侧,两腿不要绷紧,以保证周身放松。
十二法的站立,不仅对身形做了规范,对气和神也提出了要求。要我们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逆腹式、顺腹式皆可),并要做到呼吸徐缓、细匀深长;要我们意守丹田、万虑抛、封七窍,既要心静,更要心净。
这样,通过一个并步站立,就为我们在形体、意识、呼吸三个方面做好了练功的准备。
此外,十二法的并步站立,在起势前和收势后,还要求两手叠于关元。关元穴,被中医称为“长寿大穴”,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气归关元,有助于壮中气、补元气、滋养脏腑、平调阴阳。
关于举手
十二法的举手,有向前、向侧、平举、上举、手心向上、手心向下、伸掌、勾手等多种姿势。无论手型、方位有多少变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上举时,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下落时,垂肩、坠肘。不管是起、是落,两臂都要自然、放松,决不能绷紧伸直。
这种上举、下落的动作,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对、做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哪儿呢?主要有两点:
一是在两手向前平举和下落时,两手间的距离不易掌握。很多练功者没有按照功法的要求,做到两手与肩同宽,而是常常不自觉地将两手靠近了。特别是在做下落的动作时,往往是肘外咧,两手很近。这样,肘部的动作就增加了一个向外撑出,再向内回收,之后才落于体侧的过程。那么,怎样纠正这一通病呢?我的老师、十二法的创编人张广德教授在教我们这一动作时传授了一种方法:要收肘、外撇手。就是在我们的双手下落时,有意识的将两手轻轻向外摆动。这样两肘便知然回收,两手便保持与肩同宽,不会出现手靠近,肘外撑的问题了。
二是在两手向侧平举时,两手的高度控制不好,不少练功者都出现两手高于肩、低于肩,以及一手高一手低的毛病。
要求两手向侧平举,两手要与肩同高,是有严谨的科学依据的。我们在两手垂于体侧时,不会感到两臂受力,但当两手向两侧平举时,就会感到臂部好像被什么力量往下拉。这就是物理学上万有引力的定律。当两臂向两侧平举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便感到臂部负荷的加重。两臂越同地面平行,负荷便越大,对臂部的锻炼强度也越好。当两手与肩同高时,这种引力达到最大值。反正,如果我们把两手举得过高或过低,那就会同地面产生一个角度,地球引力对双臂的作用便会打折扣,锻炼的效果便会降低。如果两手侧平举时一手高、一手低,则不但影响锻炼的效果,还会影响动作的美感,降低了动作的观赏性。
改正这一毛病的办法之一,是练功者多做面对面的训练。大家互相提醒,互相纠正;办法之二是,多做对镜练功,加强自我观察,自我纠正。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训练之后,这一动作是一定会做好的。
关于提足
中国功夫,历来讲究“力发始于轴,根基脚下求”。健身气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十二法中关于出脚的基本形态,也是要下功夫掌握的。
十二法中的出脚,主要有向两侧开步和向前迈步两种。
向两侧开步又分为开马步和与肩同宽步。开马步时,要求两脚间的距离,为本人脚长的三倍;与肩同宽步,两脚间的距离,有与肩同宽、略宽于肩、略小于肩的不同要求。不论是那种开步,都要做到根基稳固,不摆动、不摇晃、不颤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身体重心的转移。当我们向左开步时,要先将右腿微屈,把左脚跟抬起,使身体的重心落在右腿之上;接着,把左脚抬起,向左开步;当左脚到达指定的位置后(马步或与肩同宽步所要求的距离),按照脚尖、脚掌、后跟的顺序,使左脚触地;再把身体重心由右脚转移到两脚之上,形成马步或开步站立。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左脚尖触地时,左脚跟要稍稍向左外撑,以保证两脚平行、脚趾朝前,而不形成脚趾向内或向外的八字脚形。
向右开步时,动作与向左开步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左右脚的顺序轮换过来罢了。
支撑腿(主力腿)的微屈,是为了身体重心转移的需要,可以增加身体的稳固性。动力腿先提脚跟、到位后先落脚尖,则可以使脚腕的活动增强,使肾经、膀胱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在脚部的原穴受到刺激,促进有关部位或脏器的健康。
向前迈步,不管是向前方,还是有角度的方向迈步,也是要先将支撑腿微屈,以支撑全身重心,再将迈出的那只脚,脚跟提起,向前伸出,当这只脚到达所要求的位置的瞬间,将脚尖抬起,使脚跟着地,再按要求继续下面的动作。同样当伸出的脚收回时,要先将身体的重心转移到支撑腿上,支撑腿微屈,将收回的脚在离开地面时提起脚跟,拉到支撑腿内侧,仍按照脚尖、脚掌、脚跟的顺序着地。之后重心转移到两条腿上,伸直双腿。这样的开步、收步过程,不断地屈腿、伸腿,不断地提脚跟、放脚跟,并不用全脚一次性地猛然触地,即可起到刺激脚踝部附近六个原穴的作用,又能够做到用现代语言所说的“软着陆”,起到保护脚部不致受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