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山

来源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od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和尚嘟哝着:“和尚出家,实在没办法。被师父打骂,就想逃回家。要是逃下山去,会怎样呢?一年两年,养起了头发。三年四年,做起了人家。五年六年,讨一个浑家。那再以后会怎样?七年八年,养一个娃娃。九年十年,娃娃整天会喊:和尚爹爹!”
  (这个“爹”不念diē,要念diā。这出戏要用昆曲的读音,昆曲发源于苏州,苏州人是把爹爹叫成diādiā的。)
  小和尚接着说道:“小僧本无,因父母信佛,将我自小送入空门。我在这里每日烧香扫地,念佛看经,还不能吃荤!”对不能领悟信佛的好处的小孩子来说,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实在太难熬了。
  “今日师父与师兄下山去了,烧饭的师傅也砍柴去了,趁此机会我快快逃走了吧。”小和尚继续说道。
  本无脱了袈裟刚出庙门,忽然想到:“要是小偷跑来,偷走我的钟磬铙钹,怎么办?”
  于是,他又返回庙里,把该藏的都藏好,这才掩上庙门离开。
  就在本无逃走时,山路上还有个年少的尼姑匆匆而行。
  尼姑色空唱道:“喜鹊喳喳,乌鸦哇哇,不知前途如何,使我心惊怕。”常言喜鹊叫是报喜,乌鸦叫要倒霉,难怪色空心里七上八下。
  色空跟本无一样,也是很小就当了尼姑。她住的庵堂里有很多罗汉塑像,她看着罗汉,觉得罗汉也看着她。
  色空继续唱:“降龙的恼着我,伏虎的恨着我,布袋和尚笑着我;那长眉罗汉愁着我,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于是她把袈裟撕破,埋了藏经,弃了木鱼,丢了铙钹。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
  这样命运相似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山路上遇见了。
  本无规规矩矩地向色空合掌,口称:“优尼稽首。”(“优尼”是对尼姑的尊称,“稽首”是行礼之语。)
  色空便也答礼:“上人稽首。”(“上人”则是对和尚的尊称。)
  本无问:“优尼何来?”
  色空答:“仙桃庵来。”
  “何往?”
  “下山……探母。”
  本无觉得有点儿不对头:“出家人不顾其家,何言探母?”
  “因我母亲卧病在床,故而下山探望。”色空反问本无,“上人何来?”
  本无答:“碧桃寺来。”
  “何往?”
  “嗯,下山超化。”(“超化”就是化缘,接受人们施舍的食物。)
  色空问:“在山自食其力,何需超化?”山上是可以种出吃的呀!
  “我那师父……”本无不会撒谎,只好学了起来,“也跟你那母亲一样。”
  “也病了?”
  “也病了,所以我要学一个子路负米的故事了。”(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曾为老师找过米。)
  现在该问的都互相问过了,没什么可说的了,也只能各走各的了。
  二人有点儿不舍地唱:“正是相逢不下马,果然各自奔前程。”
  分手后,色空进了一座土地祠,暗想:“待我假作烧香,看他可来寻我?”
  本无真的找到这里,他看到色空,想吓一吓她:“我就说,老尼姑来了!”
  正想着,色空在本无身后大叫:“老和尚来了!”
  吓得本无立即跪下念起“阿弥陀佛”。
  色空拍手笑。
  本无说:“我还没有骗到你,反被你骗了。我对你实说吧,我是一个逃下山来的和尚啊!”
  色空便也承认:“我是一个逃下山来的尼姑啊!”
  本无说:“你在仙桃庵,我在碧桃寺,都是‘桃’,都要‘逃’。”
  逃跑的路上还横着一条河,本无就把靴子衔在嘴里,背起色空。
  在小和尚背上,小尼姑高兴地挥舞起衣袖。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至少,不再当和尚、不再当尼姑是他们毫不后悔的选择。
  周锐说戏
  曾有一出昆曲小戏叫《下山》,还有一出戏叫《思凡》,都是一个人演的。
  京剧演员学的第一出戏往往是昆曲,因为昆曲载歌载舞,难度不高,适合初学者打基础。学花旦的就多以《思凡》开蒙,学丑行的多以《下山》开蒙。
  后来这两出戏就被捏到一起,成了《双下山》。
  民国时期的昆曲界有个名伶叫韩世昌,他的剧艺和影响相当于京剧界的梅兰芳。他也是个男旦,《思凡》是他的拿手戏。开始时有十八个演罗汉的演员戴上脸子(面具)为他配戏,后來他就不要别人助演,自己用写意手法描摹出十八罗汉的各自神态。
其他文献
第一章奇怪的客人rn“如果我告诉你,休养院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奇怪的客人,你会觉得奇怪吗?”旅行兔腆着肚子叉着腰,在地板上走过来走过去.他刚吃完拆信猫做的栀子花饼干,还喝了
期刊
期刊
那天,我去东华门地区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从东向西穿过金鱼胡同,来到与王府井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由此继续向西是东安门大街,再走下去,可以抵达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如果右拐直到灯市口西街,便是曾被老北京人称为“八面槽”的区域。据说清朝乾隆时期,这个靠近皇城故宫的路段设有供官员饮马用的八个石制水槽,故而得名。不过如今,这地名只留下传说,在北京的地图上已是难觅踪迹了。  在街口等待交通信号灯变绿的时候,我
期刊
一rn“你们知道吗?咱们学校要办一个爱心义卖活动!” “大喇叭”陈飞刚到班级门口就大声喊起来,把隔壁二班的同学都吸引过来了.rn“嘁,又是小道消息!”坐在门口的郭梦不屑地
期刊
一  在白沙涧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让那些麻雀闭嘴,是我思考的一件大事。  我的窗前有一棵老榆树,枝繁叶茂,每天早上都有好多麻雀准时到这里聚集,叽叽喳喳,非常热闹。它们是催我起床的闹钟,不仅准时,而且执着,我不起来决不罢休。上学的时候还好,因为它们闹得准时,我从未迟到。可放假的时候就惨了,想睡个懒觉也不行,这些麻雀闹钟,只要响起来就没有办法关掉。  又一次被麻雀们吵醒之后,我没有立即起来,而是躺在炕
期刊
1  站在小河边,小羊咩咩虽然渴得要命,但却不想喝这河水。听奶奶和豆豆说,原来这河水清得能看见水里的小鱼和水草,可如今却脏得要命。  咩咩往河对岸望去,高出水面的地方,有一个大管子正不停地往河里排水。那水白白的,还冒着泡,咩咩想:这水一定很甜很甜吧?可惜河太宽,我过不去。  更远处,有一个细细高高的管子正冒着气。不知为什么,气是黑色的,刚飘到半空就被风调皮地吹散了,像捉迷藏似的。这也挺好玩儿,咩咩
期刊
竹筒里住着四位苗条美丽的小姐妹,人们管她们叫毛衣针。她们长得一模一样,很难分出谁是大姐二姐,谁是三妹四妹。  她们相亲相爱,总是一起工作。有时两个人,有时四个人。别看她们自己不喜欢打扮,一起合作织出的图案却是丰富美丽的。  竹筒里还住着钩针,她身材婀娜,心灵手巧,一个人就能拴住毛线的心。剪子小兄弟也住竹筒里,他不喜欢废话,总是当机立断,他一般没什么事,总是高傲地站着,这使他显得比较酷。  大多数时
期刊
1931年11月13日,谢荣策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便参加了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他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了土地改革斗争。  一天,儿童团团长谢荣策和武装队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
期刊
2015年9月3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作为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的一员,王二小当年的小伙伴史林山乘车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当时已经86岁的史林山挺直微驼的脊梁,将右手举过头顶,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老人接受采访时说:“那一刻是触动灵魂的,我好像看到二哥在微笑。”  1942年10月25日,史林山和王二小两个人一边放牛,一边在村边的三道壕
期刊
合欢花开了,熊猫咪咪可高兴了:“好漂亮啊!”  熊猫妈妈却叹着气摇了摇头,因为熊猫爸爸生病了。妈妈告诉咪咪:“爸爸的肺里充满了灰尘,所以才生病了。”  “原来是灰尘惹的祸,看我不把它消灭掉!”  咪咪找到森林里最年长的老鹿:“鹿爷爷,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灭灰尘呢?”  “孩子,雨水可以把最小的灰尘冲走。”  咪咪明白了。  “嘟——嘟——”  咪咪吹起了喇叭:“集合啦!集合啦!”  刺猬来了,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