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兰溪市实验中学 浙江兰溪321100)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把教学过程成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教学
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最有效的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鼓励 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让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问题的提出,发现,解决和创造性应用,成为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本文以有关函数学习的复习课为实例,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精心设计提问方式,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启迪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每节课,数学教师都会提出许多问题,提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和效果也不同。但不管用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其目的都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问题开启阶段,教师要把提问的重点放在启迪学生思维上。由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逻辑性较强,因而所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要注重承前启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设计提问时,要创设提问的情境。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另一方面注重趣味性,同时更要富有激励性与挑战性,让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充满欢乐,充满激情,提问的对象要有广泛性,要让差生、优生都能围绕这一问题开放思维,发散思维。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打下良好基础和知识的铺垫,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时,大多数教师提问是:一次函数解析式的一般形式,你们学过吗?(生答:学过),性质和图象呢?(生答:同样学过)。这样的提问,显然不能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已知直线y=2x+4,你能知道几条知识信息?比一比谁知道的信息最多。本题中,不是确定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解答,而是让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性质、图象等多元知识体系进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用开放的提问方式,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得到一个相同的思维开发过程,这样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引领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常常是在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展开联想,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也是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当笔者向学生提出“已知直线y=2x+4,你知道哪些知识信息”这一问题后,同学们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一共提出了十五个问题,覆盖了函数的解析式、性质、图像,并拓展了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知道了把这个三角绕坐标原点旋转90度得到新的图形。 通过这样的环节,提高了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大家在合作学习中亲历了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对问题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加以推介。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正面:从已知到未知,反面,从未知到已知)进行分析。特别让学生注重数形结合,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例如,在上问述题中,教师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图象特征进行引导,使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由于同学们所进行的是发散思维,所发现的问题难免会杂乱无序。这时,教师应把所提问题进行分类,提高发现问题的层次,加深对所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机场上提出层次更高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3 亲历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一个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应提倡多元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从模仿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包括优生的错误)正确地进行分析,进而鼓励性地进行否定,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就解决部分容易的问题;(2)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解决一些较难问题。(3)通过教师引导,启示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如求两直线y=2x+4与y=x-3的点坐标,先分析交点即两直线的公共点,再讲清交点坐标适合每个直线方程,从而求方程组的公共解。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难点,让尖子生先讲,以点带面,全盘开花,加强合作,深入探究,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同时要发挥教师主导的关键作用,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起跑的平台,把学生引入最容易,最快捷的宽阔大道,最终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之间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问题运用反思,实现创新思维质变
通过对问题发现过程和解决过程的运用反思,让学生在已有思维的基础上实现一个飞跃式的质变,这是数学问题教学的落脚点。在数学课堂上,完成了问题解决的任务后,学生的思维不应该就此结束了,还有两件事必须做好。一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创新问题。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是一个综合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知识,已做过的题型,锁定本节课的目标,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这一核心,设计出新的问题,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作用,并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为今后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性质时,给学生提供几个函数解析式:y=(n-2)x+3让学生根据一次函数性质设计问题,同一个解析式可设计成几个不同的问题。创新问题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并注重数学语言和条理性,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理解别人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通过设计、比较、联系、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在上课结束前,要让学生理一理今天所学内容,特别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参与过程,思维的参与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在反思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质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是一个由发散思维、聚焦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的衔接,严密的逻辑推理,循序渐进式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过程,始终由目标主线牢牢牵住,它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智慧,教师引导的关键作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新课改创新思维的基本理念,有利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把教学过程成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教学
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最有效的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鼓励 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让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问题的提出,发现,解决和创造性应用,成为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本文以有关函数学习的复习课为实例,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精心设计提问方式,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启迪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每节课,数学教师都会提出许多问题,提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和效果也不同。但不管用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其目的都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问题开启阶段,教师要把提问的重点放在启迪学生思维上。由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逻辑性较强,因而所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要注重承前启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设计提问时,要创设提问的情境。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另一方面注重趣味性,同时更要富有激励性与挑战性,让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充满欢乐,充满激情,提问的对象要有广泛性,要让差生、优生都能围绕这一问题开放思维,发散思维。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打下良好基础和知识的铺垫,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时,大多数教师提问是:一次函数解析式的一般形式,你们学过吗?(生答:学过),性质和图象呢?(生答:同样学过)。这样的提问,显然不能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已知直线y=2x+4,你能知道几条知识信息?比一比谁知道的信息最多。本题中,不是确定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解答,而是让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性质、图象等多元知识体系进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用开放的提问方式,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得到一个相同的思维开发过程,这样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引领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常常是在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展开联想,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也是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当笔者向学生提出“已知直线y=2x+4,你知道哪些知识信息”这一问题后,同学们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一共提出了十五个问题,覆盖了函数的解析式、性质、图像,并拓展了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知道了把这个三角绕坐标原点旋转90度得到新的图形。 通过这样的环节,提高了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大家在合作学习中亲历了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对问题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加以推介。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正面:从已知到未知,反面,从未知到已知)进行分析。特别让学生注重数形结合,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例如,在上问述题中,教师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图象特征进行引导,使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由于同学们所进行的是发散思维,所发现的问题难免会杂乱无序。这时,教师应把所提问题进行分类,提高发现问题的层次,加深对所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机场上提出层次更高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3 亲历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一个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应提倡多元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从模仿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包括优生的错误)正确地进行分析,进而鼓励性地进行否定,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就解决部分容易的问题;(2)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解决一些较难问题。(3)通过教师引导,启示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如求两直线y=2x+4与y=x-3的点坐标,先分析交点即两直线的公共点,再讲清交点坐标适合每个直线方程,从而求方程组的公共解。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难点,让尖子生先讲,以点带面,全盘开花,加强合作,深入探究,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同时要发挥教师主导的关键作用,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起跑的平台,把学生引入最容易,最快捷的宽阔大道,最终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之间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问题运用反思,实现创新思维质变
通过对问题发现过程和解决过程的运用反思,让学生在已有思维的基础上实现一个飞跃式的质变,这是数学问题教学的落脚点。在数学课堂上,完成了问题解决的任务后,学生的思维不应该就此结束了,还有两件事必须做好。一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创新问题。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是一个综合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知识,已做过的题型,锁定本节课的目标,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这一核心,设计出新的问题,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作用,并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为今后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性质时,给学生提供几个函数解析式:y=(n-2)x+3让学生根据一次函数性质设计问题,同一个解析式可设计成几个不同的问题。创新问题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并注重数学语言和条理性,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理解别人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通过设计、比较、联系、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在上课结束前,要让学生理一理今天所学内容,特别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参与过程,思维的参与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总结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在反思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质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是一个由发散思维、聚焦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的衔接,严密的逻辑推理,循序渐进式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过程,始终由目标主线牢牢牵住,它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智慧,教师引导的关键作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新课改创新思维的基本理念,有利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