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好发展势头的地方交通广播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业界人士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一个时代命题。交通广播要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办节目的实用性原则,即办有用的广播。
关键词:交通 广播 实用性原则
随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专业化广播频率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加之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强势冲击,具有相对较好发展势头的地方交通广播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业界人士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一个时代命题。作为一个在交通广播打拼了10多年的老广播人,笔者认为,交通广播要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办节目的实用性原则,即办有用的广播。就交通广播而言,大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交通广播节目的整体设计和架构必须突出“大交通”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选择的多元化、个性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作为户外车载移动受众所钟爱的交通广播,其所提供发布和传播的交通信息和出行参考,就必须迎合受众日益添增的多元化需求,从早期的坚持为交通服务理念转变为“为移动人群办有用的广播”,为所有需要交通信息服务的人们服务。在传播内容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路面交通,而是包括陆海空整个社会交通状况和与交通有关的新闻信息。
为了适应广大听众及时了解交通信息的要求,同时为了考虑移动人群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定要求,在节目设置上要突出即时性、连续性、本土化、行业性等特点,以出行参考信息作为全天节目的主题架构,采取整点、半点,甚至一刻钟间隔,高密度多频次滚动播出交通出行信息,遇到特殊天气、自然灾害、紧急事件时则必须打破常规,采取及时刷新、随时传递的插播方式予以播报。通过这种点面结合、纵横呼应的节目设置,使特定受众群体养成按时收听的习惯,也便于一般听众在众多媒介中较为灵活地选择。
二、打破惯性思维,超越固有特色,以创新的思路办广播
我们常说,交通信息和路况信息是交通广播得以在激励的竞争中保持收听率高位运行的两大法宝和主要特色,但若一味依赖这两个特色和其他专业频率搞同质化竞争,不但不会凸现自身优势,还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不利的竞争态势。以晋城交通广播为例,市区人口只有几十万,近几年路况条件改造得也不错,本市移动人群对路况信息的需求不是很大,再加上3套广播频率的同质竞争,都在涉足路况,人均拥有广播频率密度很不乐观。如此情况下,我们仍仅以交通和路况信息作为唯一追求根本行不通,必须超越交通广播惯有的频率特色,立足本地、结合实际,瞄准本地人群、突出本地特色。
1.办好本地民生新闻,凸显人文关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一线城市,追求专业频率节目专业化的思路不无道理。可在一个人口和经济体量都不大的欠发达中西部地级城市,城郊结合,社会构成相对比较多元,关注同类交通信息的群体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小众化的受众群体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频率原有特色的同时,兼顾不同层面人群的需求。而新闻节目恰恰是我们的缺项和短板,应对策略之一就是要补齐短板,克服劣势,提供我们所能采集到的新闻。时政新闻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也没有占有时政新闻资源的渠道和专业队伍,那么,我们就应打民生牌,用民生新闻来彰显我们交通广播的民生关怀和社会责任。为此,作为地方交通广播,必须依托交通类新闻信息辐射整个民生新闻领域,增加本土民生新闻节目,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丰富交通广播的节目内容,延展交通广播的节目内涵,吸引更多的听众收听关注本地的交通广播。
2.挖掘关注本土地域文化,提升交通广播的文化品位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本土特色文化,这种本土文化对本土人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当地的传统剧种、地方小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当地有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弘扬,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为此,地方交通广播应该本着发掘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精神,采制和播出富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类节目,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贡献。
3.分析受众心理和播出时段,科学构建节目框架
一是分析受众收听心理,针对不同人群打造不同节目。
根据移动人群和社会其他人群构成,移动人群主要是私家车主、政府公务车和出租车司机。通过研究这两类听众的不同收听心理,重点打造几档对象性较强的节目,如投诉类节目《交广时间》、汽车类节目《车行天下》、房产类节目《乐居晋城》、供求交易类节目《供求信息》等。
二是研究受众收听习惯,根据不同需求安排时段。
上班族喜欢在上下班的途中收听节目,私家车主喜欢避开高峰期出行,出租车司机随时都在。根据这些情况,交通广播为不同听众量身安排不同时段的节目。比如,在交通早高峰推出《快乐早班车》,在下午下班时间推出《快乐行走晚高峰》,而在晚间为出行的人推出陪伴性益智类娱乐节目《好好学习》。
4.应对突发事件,搭建快速反应平台
依托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员队伍,每天确定专人巡回值守,有突发新闻第一时间上报,得到审批之后,由导播指挥离事发现场最近的信息员进行跟踪,随时准备连线,以保证突发新闻的传播时效。
三、打通服务听众的最后一公里,以服务树品牌
1.依托交通广播这个互动平台,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
设置专门的节目,如《交广热线》,为百姓开辟新的诉求渠道,搭建百姓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桥梁和纽带。
2.搭建特色信息网,当好出行者的指路人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交通广播听众对交通类实用信息的需求最为迫切,如城市路况、水电气暖、铁路、民航、气象、通讯等等,以及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法规、通告等管理信息,还有汽车、汽配、房产行情、供求信息、油价气价调整、商品打折、娱乐资讯以及其他服务性信息。为此,我们交通广播要特别构建海量的信息网,强化信息服务功能。
3.提升服务质量,开发服务品类,以服务带动收听
主要通过我们的车友俱乐部、一年一度的爱心送考活动、自驾游活动、超级车手大赛活动、寒冬送温暖活动等系列贴心活动,满足“的哥、的姐”群体各个层面的需要,增强他们对交通广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和稳定忠实的听众群体。通过高收听率拉动创收,促进发展。(作者单位:晋城广播电视台)
关键词:交通 广播 实用性原则
随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专业化广播频率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加之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强势冲击,具有相对较好发展势头的地方交通广播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业界人士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一个时代命题。作为一个在交通广播打拼了10多年的老广播人,笔者认为,交通广播要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办节目的实用性原则,即办有用的广播。就交通广播而言,大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交通广播节目的整体设计和架构必须突出“大交通”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选择的多元化、个性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作为户外车载移动受众所钟爱的交通广播,其所提供发布和传播的交通信息和出行参考,就必须迎合受众日益添增的多元化需求,从早期的坚持为交通服务理念转变为“为移动人群办有用的广播”,为所有需要交通信息服务的人们服务。在传播内容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路面交通,而是包括陆海空整个社会交通状况和与交通有关的新闻信息。
为了适应广大听众及时了解交通信息的要求,同时为了考虑移动人群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定要求,在节目设置上要突出即时性、连续性、本土化、行业性等特点,以出行参考信息作为全天节目的主题架构,采取整点、半点,甚至一刻钟间隔,高密度多频次滚动播出交通出行信息,遇到特殊天气、自然灾害、紧急事件时则必须打破常规,采取及时刷新、随时传递的插播方式予以播报。通过这种点面结合、纵横呼应的节目设置,使特定受众群体养成按时收听的习惯,也便于一般听众在众多媒介中较为灵活地选择。
二、打破惯性思维,超越固有特色,以创新的思路办广播
我们常说,交通信息和路况信息是交通广播得以在激励的竞争中保持收听率高位运行的两大法宝和主要特色,但若一味依赖这两个特色和其他专业频率搞同质化竞争,不但不会凸现自身优势,还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不利的竞争态势。以晋城交通广播为例,市区人口只有几十万,近几年路况条件改造得也不错,本市移动人群对路况信息的需求不是很大,再加上3套广播频率的同质竞争,都在涉足路况,人均拥有广播频率密度很不乐观。如此情况下,我们仍仅以交通和路况信息作为唯一追求根本行不通,必须超越交通广播惯有的频率特色,立足本地、结合实际,瞄准本地人群、突出本地特色。
1.办好本地民生新闻,凸显人文关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一线城市,追求专业频率节目专业化的思路不无道理。可在一个人口和经济体量都不大的欠发达中西部地级城市,城郊结合,社会构成相对比较多元,关注同类交通信息的群体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小众化的受众群体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频率原有特色的同时,兼顾不同层面人群的需求。而新闻节目恰恰是我们的缺项和短板,应对策略之一就是要补齐短板,克服劣势,提供我们所能采集到的新闻。时政新闻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也没有占有时政新闻资源的渠道和专业队伍,那么,我们就应打民生牌,用民生新闻来彰显我们交通广播的民生关怀和社会责任。为此,作为地方交通广播,必须依托交通类新闻信息辐射整个民生新闻领域,增加本土民生新闻节目,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丰富交通广播的节目内容,延展交通广播的节目内涵,吸引更多的听众收听关注本地的交通广播。
2.挖掘关注本土地域文化,提升交通广播的文化品位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本土特色文化,这种本土文化对本土人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当地的传统剧种、地方小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当地有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和弘扬,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为此,地方交通广播应该本着发掘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精神,采制和播出富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类节目,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贡献。
3.分析受众心理和播出时段,科学构建节目框架
一是分析受众收听心理,针对不同人群打造不同节目。
根据移动人群和社会其他人群构成,移动人群主要是私家车主、政府公务车和出租车司机。通过研究这两类听众的不同收听心理,重点打造几档对象性较强的节目,如投诉类节目《交广时间》、汽车类节目《车行天下》、房产类节目《乐居晋城》、供求交易类节目《供求信息》等。
二是研究受众收听习惯,根据不同需求安排时段。
上班族喜欢在上下班的途中收听节目,私家车主喜欢避开高峰期出行,出租车司机随时都在。根据这些情况,交通广播为不同听众量身安排不同时段的节目。比如,在交通早高峰推出《快乐早班车》,在下午下班时间推出《快乐行走晚高峰》,而在晚间为出行的人推出陪伴性益智类娱乐节目《好好学习》。
4.应对突发事件,搭建快速反应平台
依托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员队伍,每天确定专人巡回值守,有突发新闻第一时间上报,得到审批之后,由导播指挥离事发现场最近的信息员进行跟踪,随时准备连线,以保证突发新闻的传播时效。
三、打通服务听众的最后一公里,以服务树品牌
1.依托交通广播这个互动平台,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
设置专门的节目,如《交广热线》,为百姓开辟新的诉求渠道,搭建百姓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桥梁和纽带。
2.搭建特色信息网,当好出行者的指路人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交通广播听众对交通类实用信息的需求最为迫切,如城市路况、水电气暖、铁路、民航、气象、通讯等等,以及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法规、通告等管理信息,还有汽车、汽配、房产行情、供求信息、油价气价调整、商品打折、娱乐资讯以及其他服务性信息。为此,我们交通广播要特别构建海量的信息网,强化信息服务功能。
3.提升服务质量,开发服务品类,以服务带动收听
主要通过我们的车友俱乐部、一年一度的爱心送考活动、自驾游活动、超级车手大赛活动、寒冬送温暖活动等系列贴心活动,满足“的哥、的姐”群体各个层面的需要,增强他们对交通广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和稳定忠实的听众群体。通过高收听率拉动创收,促进发展。(作者单位:晋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