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二上《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坐井观天》通过描写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的道理。该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充满童趣,富有生活气息。本文学习的词句内容比较丰富,教学时,可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并灵活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以“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井”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中,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低年级的课堂书声琅琅。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不同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建构音、形、义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产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设计思路】
  由成语“坐井观天”入手,引入学生不熟悉的“井”,结合图片介绍“井”的不同部分,顺其自然地进入课文内容。通过三次不同的要求读课文,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并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细细品味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沿、答、渴”等10个生字;借助插图和课文,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学写“喝、渴”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好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体会“疑问”“反问”“感叹”“陈述”等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
  3.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读好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体会“疑问”“反问”“感叹”“陈述”等不同语气的表達效果。
  2.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道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字,揭示课题
  1.出示成语“坐井观天”。(相机正音)
  2.结合图片,认识井,字理识字“井”。
  井最上面的叫井口,井里面的四周叫井壁,井里的水叫井水,井的最低面叫井底……
  指导书写“井”字。水井深深多危险,要在口上加栏杆。
  1.由“井”拓展到“井沿”,学习生字“沿”。
  井口的边上叫井沿,帽子的边上叫帽沿,床的边上叫床沿,河的边上叫河沿。
  2.了解成语意思,掌握“观”在此处的意思。(观就是看,观的右边
  有“见”。)
  3.揭示课题,提问质疑。(是
  谁在井里看天呢?看到了怎样的
  天呢?)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图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平时不熟悉的井的各个部分,再学习“沿”“观”两个生字。通过揭示课题,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给课文标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自然段号,生字词,句子。)
  3.教学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读通读顺。
  贴贴青蛙和小鸟的位置。(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
  让我们把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初读故事读准字音。采取多种方式读带有生字的词语,一方面是对学生初读自学的检测,另一方面也是生字的复现,目的在于巩固生字的识记。在检查自读情况后,让学生贴贴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让学生感到亲切,进入到故事中去,把文脉理清楚。】
  三、二读课文,读好对话
  1.二读课文,画出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出示自读要求:小声、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思考他们一共有几次对话。
  2.理解一问一答是一次对话。
  3.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名朗读青蛙的话。
  (2)指名朗读小鸟的话。
  (3)教学生字“渴和喝”。(渴了要喝水,要想喝水张开嘴。)手指游戏,选字填空(①我喜欢 牛奶。②一只乌鸦口 了,到处找水 。)
  (4)再读第一次对话。
  4.学习第二次对话。
  (过渡)小鸟说他飞了一百多里,青蛙相不相信啊?(不相信)
  (1)指名读青蛙的话,理解“说大话”。
  (2)指名朗读小鸟的话,理解“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很广阔,看不到边。)拓展看图说话:无边无际的大海、森林、草原……
  (3)“还用飞那么远吗?”“大得很哪!”关注语气词和标点,指导朗读。
  (4)再读第二次对话。
  5.学习第三次对话。
  (过渡)在第二次对话里,青蛙和小鸟都有自己的观点,于是就有了第三次对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同桌合作读,教学“弄错”。
  (2)“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关注语气词和标点,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细细分析语言中的词汇体会他们的心情。这一部分的识字教学,要将识字与文本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以组块的形式记忆生字与课文。】
  四、三读课文,角色朗读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再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通过字、词、句、段的学习之后再以整体回归到课文,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感知。】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词   1.检查生字词。(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2.学写生字“渴、喝”。
  (1)观察字形。
  (2)师范写,生练写。
  (3)反馈指导,再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同样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相同的部件在不同的字中的变化,学会读帖是写好字的第一步。通过认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巩固记忆生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再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学生把字端正地写在田字格内。】
  六、總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坐井观天》,其中有两个小动物——青蛙和小鸟。他们在争论“天有多大”。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觉得天无边无际,那么天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忆旧知,温故知新
  1.结合字谜复习汉字,巩固字音。
  水边几张口(沿);有人对你说(信);两只小耳朵(际)。
  2.开火车比赛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3.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
  事?
  4.青蛙和小鸟们在争论什么,谁还记得?(天有多大?)
  【设计意图:结合字谜、开火车的形式复习课文中所学的字词,通过复习导入到新课,由已知到新知,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既有趣,又有成就感,很容易激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明确观点
  1.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自读课文,画出青蛙和小鸟不同观点的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归纳:青蛙认为天(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到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并归纳他们眼中的“天”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对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
  三、细读对话,理解观点
  1.小鸟的观点。
  (1)出示句子。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天是无边无际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3)重点感受“一百多里”。
  (4)指导朗读:小鸟飞了那么多地方,也没飞到天边,天可真大啊!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天的无边无际?
  2.青蛙的观点。
  (1)青蛙觉得小鸟在(说大话),他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3)用手做小实验,卷起来看天花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体会看到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天的大小,体会小青蛙的感受。
  (4)指导朗读: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口,因此他坚信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怎么会相信小鸟的话呢?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演一演青蛙和小鸟。
  【设计意图:在找到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后,带领学生通过关键词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人物的内心。在此基础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去演一演这个故事,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1.小青蛙跳出井口,他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
  了什么?
  3.揭示寓意,积累成语
  “井底之蛙”。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时,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跳出故事去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让学生去积累成语,通过读故事明白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  生:《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在这个曲子的背后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个故事的名字——《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对伯牙了解多少?  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 
一、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读一个故事。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需要书、不需要笔,只需要我们的脑、眼、耳、嘴和心,我们要用脑想、眼看、耳听、嘴说、心体会,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你们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  【评析:郜老师一开课就有意识渗透脑、眼、耳、嘴、心五体并用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共读故事——边读边想边表达  师: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地抓住
一、“本真阅读”的内涵  “本真阅读”是“本真语文”视域下的一个方面,指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强调真阅读、真思考、真训练。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达到在阅读课堂上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能力发展、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什么是真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本,在课堂上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就是学生在教師的引导下,于文本中来回走,
【文本解读】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习作。习作要求写一个人,一个有特点的人。写出人物特点是此次习作的重点,亦是难点。习作提示中,首先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如“热心肠”“智多星”“乐天派”“昆虫迷”“小问号”“小书虫”等,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生活,回忆身边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特点,为后面的习作酝酿准备。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经历各不相同,所遇人物更是各不相同,各
最近一直在跟同事讨论关于童话写作中“物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的问题。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种类型,我们这里讨论的童话主要是指拟人体童话(下文同)。“物性真实”,是指在童话写作中要保留有生命或者非生命的物体的自然属性;“情感真实”,则是指童话写作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诠释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之所以有这样的讨论,是因为学生在童话写作中常常出现随意编撰的现象。如,一学生在《粉笔历险
武凤霞现任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这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校长。武凤霞原籍河南,是一位省内外很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2010年,武凤霞来到江苏无锡,先后任职于三所小学,分别担任副校长与校长。  武凤霞的名字,我早就听说,只知道是河南省的一位特级教师,由江苏无锡市引进后任职于一所小学。当时的直接反应是,河南的教育水平跟江苏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河南省的特级教师来到江苏,且又入职于人才荟萃的无锡,要站稳脚跟恐
语文“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即研究“1 N 1”的教学结构,是推动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旨在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1篇精读课文教学,带N篇类课文阅读或综合性学习实践,拓展1篇习作教学。刚开始尝试“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很可能会陷入紧张和焦虑中,因为这种模式非常考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阅读视野和选材能力。教师不仅对课文理解要深刻,还要到浩
一、问题症结:名著深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游记》这部作品情节曲折有趣,人物个性鲜明,整部书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学生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也很容易读懂。但想深入阅读,是有难度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知识积淀的不足,学生对这种极具特色的古白话文理解和欣赏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利于个人进行深度阅读;第二,学生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有声作品
板块一 多形式识字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一起读。  (师出示:禾)  师:禾字一撇一捺舒展开来真漂亮。“火”想跟“禾”交朋友,“禾”字很热情,就把捺变成了点,它们手拉手,变成了“秋”。  (师出示“禾”字与“火”字变成“秋”字的动画)  师:在古代,人们见面有揖让,你们瞧,这两个人见面多會谦让啊!在汉字中,也有揖让美德。在汉字的结构中,一般都是“先让后,左让右,上让下,内让外”。小朋友仔细
【设计初想】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围绕单元目标,每篇文章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提问策略课文,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后练习也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