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残疾人运动项目的逐渐增多,接受训练、参加比赛的脊髓损伤运动员也逐渐增加。本文查找相关资料,对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营养需求和医学护理需求这两方面进行探讨,针对脊髓损伤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营养补充、疾病护理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脊髓损伤运动员 营养需求 医学护理需求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 jury ,SCI)是一种因多发性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引发损伤部位以及下的脊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运动和生活。脊髓损伤运动员又被称为残疾运动员,是指通过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进行比赛的运动员。随着全世界残疾人运动会项目的逐渐增多,脊髓损伤运动员也逐年增多。
脊髓损伤运动员生理和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营养和医学护理方面有别于正常运动员,但很多训练机构的领导或教练对这方面不够重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脊髓损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疾病康复。本文将结合近几年有关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营养和护理研究报告,提出相关建议。
1 脊髓损伤运动员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1.1 能量消耗较低
人体主要从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三方面进行能量消耗,而脊髓损伤运动员因其下行神经通路受阻,中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减少,运动量减少,所以脊髓损伤运动员的基础代谢率是正常运动员的70%左右,当运动员心率在102~145次/min时,正常运动员消耗能量约为18.87~53.42kJ/min,而脊髓损伤运动员消耗能量仅为16~28kJ/min。
1.2 体温调节能力较差
有资料表明当人体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可通过皮肤辐射、对流、传导等方式向外界散热。而当人体体表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或人体处于高强度运动中时,脊髓损伤运动员瘫痪部位接受不到来自中枢神经发送的汗腺发汗信号,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极容易产生運动性疲劳。
1.3 易出现排便障碍
当运动员剧烈运动时,机体内部肠胃道血流量和消化液分泌量会明显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控制,胃肠道运动速度减慢。由于肠道活动主要是由脊髓神经骶段S1~S2的交感神经支配,但脊髓损伤运动员的中枢神经联系系统有损,以至于此类运动员肠道蠕动、肛门排便等生理活动有异,也就极容易出现排便障碍。便秘时间越长,患者体内毒素累积就越多,易引起运动员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
1.4 易患骨质疏松症
适当的体育训练能有助于人体骨骼的健康生长,但运动员的训练密度高,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骨密度,使得骨骼必须承受相定的应力刺激才能健康生长。脊髓损伤运动员的瘫痪部位处肌肉因丧失收缩能力逐渐萎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月逐渐减少,该处骨骼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缺乏相应的应力刺激,常常出现骨密度下降,骨小梁变薄等结构变化,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产生。
2 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营养需求
2.1 能量的需求与摄入
我国对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能量摄入无统一标准,但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后阐明,脊髓损伤患者的能量摄入约为男性7065kJ/天,女性5385kJ/天。运动员较之能量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另外,脊髓损伤运动员极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在对此类运动员搭配饮食时要格外注重食物中脂肪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以午餐为例,其营养素供能比为:碳水化合物占65%,脂肪含量占20%,蛋白质占10%,饱和脂肪酸占21%等。
2.2 骨质疏松与补钙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为补充机体对钙的需求,应每日饮用300~500ml牛奶,若无法做到,也应多食豆类、海藻类以及绿叶蔬菜类食物。核桃、花生、板栗等也都富含丰富钙,多食用这些比单吃补钙药物效果更佳。钙的吸收主要靠维生素D的协助,因此运动员应多晒晒日光,若已出现骨质疏松症状,需要及时服用维生素D制剂,降低骨质疏松对人体的影响。
3 脊髓损伤运动员医学护理需求
3.1 排便障碍的护理
通常使用栓剂、灌肠剂或者手指均可刺激直肠粘膜,加快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其次,运动员还可通过服用口服缓泻剂(车前子)、润滑缓泻剂(多库脂纳)、兴奋性刺激缓泻剂(酚酞)等达到软化粪便刺激肠道触动的目的。脊髓损伤运动员应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一般早餐后30min肠胃蠕动最强烈,排便效果最佳。若无法排便,可用双手按摩腹部,达到笔记排便反射的目的。
3.2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①护理人员手法辅助:无法自行排尿的运动员可由护理人员进行手法辅助排尿,操作步骤为:手自上而下缓慢按压下腹部,力道由轻到重,直至将尿液压出完全排尽。②反射性排尿训练:虽然运动员在排尿功能中丧失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功能,但依然能通过剩余的神经系统功能形成一种排尿反射,做到当膀胱受到某种刺激时自行收缩排出尿液。③合理膳食:因为该类运动员消化系统紊乱,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所以需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总结
脊髓损伤运动员是一群人数众多的群体,也是全世界残疾人运动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国家和训练机构对其重视度明显不足,国内外对此类人群的营养和护理文献也少之又少。为加强残疾人运动项目,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我国应加强对此类运动员的营养与医学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芳.自护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况及自理能力的影响[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1-55.
[2]刘群英.自护理论在预防牵引患者并发症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2-863.
[3]管勇,吕晓华.脊髓损伤运动员的合理膳食[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3-46.
[4]刘颖,李建军.脊髓损伤患者日常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0-632.
[5]张世民,侯春林.脊髓损伤病人排便功能障碍的康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97-100.
[6]黄兰珍.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便秘的临床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81-82.
[7]管勇.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121-123.
【关键词】 脊髓损伤运动员 营养需求 医学护理需求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 jury ,SCI)是一种因多发性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引发损伤部位以及下的脊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运动和生活。脊髓损伤运动员又被称为残疾运动员,是指通过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进行比赛的运动员。随着全世界残疾人运动会项目的逐渐增多,脊髓损伤运动员也逐年增多。
脊髓损伤运动员生理和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营养和医学护理方面有别于正常运动员,但很多训练机构的领导或教练对这方面不够重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脊髓损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疾病康复。本文将结合近几年有关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营养和护理研究报告,提出相关建议。
1 脊髓损伤运动员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1.1 能量消耗较低
人体主要从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三方面进行能量消耗,而脊髓损伤运动员因其下行神经通路受阻,中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减少,运动量减少,所以脊髓损伤运动员的基础代谢率是正常运动员的70%左右,当运动员心率在102~145次/min时,正常运动员消耗能量约为18.87~53.42kJ/min,而脊髓损伤运动员消耗能量仅为16~28kJ/min。
1.2 体温调节能力较差
有资料表明当人体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可通过皮肤辐射、对流、传导等方式向外界散热。而当人体体表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或人体处于高强度运动中时,脊髓损伤运动员瘫痪部位接受不到来自中枢神经发送的汗腺发汗信号,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极容易产生運动性疲劳。
1.3 易出现排便障碍
当运动员剧烈运动时,机体内部肠胃道血流量和消化液分泌量会明显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控制,胃肠道运动速度减慢。由于肠道活动主要是由脊髓神经骶段S1~S2的交感神经支配,但脊髓损伤运动员的中枢神经联系系统有损,以至于此类运动员肠道蠕动、肛门排便等生理活动有异,也就极容易出现排便障碍。便秘时间越长,患者体内毒素累积就越多,易引起运动员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
1.4 易患骨质疏松症
适当的体育训练能有助于人体骨骼的健康生长,但运动员的训练密度高,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骨密度,使得骨骼必须承受相定的应力刺激才能健康生长。脊髓损伤运动员的瘫痪部位处肌肉因丧失收缩能力逐渐萎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月逐渐减少,该处骨骼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缺乏相应的应力刺激,常常出现骨密度下降,骨小梁变薄等结构变化,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产生。
2 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营养需求
2.1 能量的需求与摄入
我国对脊髓损伤运动员的能量摄入无统一标准,但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后阐明,脊髓损伤患者的能量摄入约为男性7065kJ/天,女性5385kJ/天。运动员较之能量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另外,脊髓损伤运动员极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在对此类运动员搭配饮食时要格外注重食物中脂肪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以午餐为例,其营养素供能比为:碳水化合物占65%,脂肪含量占20%,蛋白质占10%,饱和脂肪酸占21%等。
2.2 骨质疏松与补钙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为补充机体对钙的需求,应每日饮用300~500ml牛奶,若无法做到,也应多食豆类、海藻类以及绿叶蔬菜类食物。核桃、花生、板栗等也都富含丰富钙,多食用这些比单吃补钙药物效果更佳。钙的吸收主要靠维生素D的协助,因此运动员应多晒晒日光,若已出现骨质疏松症状,需要及时服用维生素D制剂,降低骨质疏松对人体的影响。
3 脊髓损伤运动员医学护理需求
3.1 排便障碍的护理
通常使用栓剂、灌肠剂或者手指均可刺激直肠粘膜,加快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其次,运动员还可通过服用口服缓泻剂(车前子)、润滑缓泻剂(多库脂纳)、兴奋性刺激缓泻剂(酚酞)等达到软化粪便刺激肠道触动的目的。脊髓损伤运动员应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一般早餐后30min肠胃蠕动最强烈,排便效果最佳。若无法排便,可用双手按摩腹部,达到笔记排便反射的目的。
3.2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①护理人员手法辅助:无法自行排尿的运动员可由护理人员进行手法辅助排尿,操作步骤为:手自上而下缓慢按压下腹部,力道由轻到重,直至将尿液压出完全排尽。②反射性排尿训练:虽然运动员在排尿功能中丧失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功能,但依然能通过剩余的神经系统功能形成一种排尿反射,做到当膀胱受到某种刺激时自行收缩排出尿液。③合理膳食:因为该类运动员消化系统紊乱,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所以需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总结
脊髓损伤运动员是一群人数众多的群体,也是全世界残疾人运动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国家和训练机构对其重视度明显不足,国内外对此类人群的营养和护理文献也少之又少。为加强残疾人运动项目,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我国应加强对此类运动员的营养与医学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芳.自护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况及自理能力的影响[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1-55.
[2]刘群英.自护理论在预防牵引患者并发症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2-863.
[3]管勇,吕晓华.脊髓损伤运动员的合理膳食[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3-46.
[4]刘颖,李建军.脊髓损伤患者日常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0-632.
[5]张世民,侯春林.脊髓损伤病人排便功能障碍的康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97-100.
[6]黄兰珍.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便秘的临床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81-82.
[7]管勇.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