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王老吉不保,万亿民族文化何谈?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老吉在加多宝手中就发扬光大了,飞跃鞋授权给法国人就成了世界流行时尚了,但是超过90%的民族传统品牌仍然封存在国有企业的地库里。
  
  亚运会前夕,某品牌机构的评估报告悄然出炉,其中王老吉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值钱的品牌。据说,王老吉在2010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0亿元人民币,超过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各碳酸饮料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
  一时间,出现了一系列观点来证实王老吉的奇迹。品牌专家说,王老吉的成功源于其精彩的品类营销,生生创造出“凉茶”这个品类;营销专家说,王老吉是营销高手,手法无人能出其右;销售专家则说,王老吉的渠道建设远超竞争对手,从超市渠道到餐饮渠道,无不是王老吉的天下。
  我赞同所有这些说法,但是也想补充一点:王老吉是加多宝抓住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并通过高超的技巧、努力的打拼,最终发展成中国第一品牌的。这个历史性机遇就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的振兴。
  
  只有王老吉抓住了机遇
  
  民族的强大地位和强势的民族文化相辅共生,而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甚至决定了民族的地位。现在在全世界,美国、日本和英伦文化横行,通用语言是英语,大概都是这个原因。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一些改变,中国文化有机会重新崛起。国学又一次大热,中文学校也涌进了外国脸,中国人不再开口闭口美国英国,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诸多问题的答案。这不仅有中国经济整体飞速发展的原因,也有众多中国品牌的贡献。
  机会就在眼前。这对中国众多的企业家来说,不亚于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些时髦词语带来的机会。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崛起,谁就有可能成为明天中国品牌的代表者,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
  但是,中国最近二三十年的文化都在向西方看,输出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品牌,恐怕没法真正称得起“中国”两字。今天强势的国内品牌中,只有少量属于民族传统品牌,而且普遍集中在与国际品牌并无交集的领域,例如中医药的同仁堂和胡庆余堂、中餐的全聚德等。真正在国际品牌聚集的领域内一争高下,而且在市场上最终占据主导权的,王老吉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仔细观察王老吉的身世,就会发现民族传统品牌未能普遍担纲民族文化崛起重任的原因。
  王老吉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广东著名的凉茶品牌,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收归国有,由广药集团负责管理。到了十几年前,王老吉还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品牌,广药也认为这个产品没啥机会,就一直放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知道王老吉了,品牌价值基本荡然无存。
  就在这时,加多宝从广药手中租下了王老吉品牌的使用权,戏剧性的变化从此发生。除了大量投放广告,加多宝更是打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在碳酸饮料、水、功能饮料和牛奶饮料等复杂类别盘踞的饮料市场中,硬是给王老吉划出了“凉茶”这一品类。
  加多宝在渠道运营上可谓独树一帜,除了商超渠道的大面积铺货以及大力度店头促销推广外,硬是将王老吉铺到了餐饮渠道,并且在这一渠道逐渐取代了可口可乐的优势地位。
  要知道,以可口可乐的强大品牌拉动力,铺这样细致入微的餐饮渠道并不很困难。但是以王老吉当初的品牌力,想做好这些渠道恐怕要算作体力活了。
  北京奥运那年,加多宝更是用王老吉的名义捐款1亿元,引发网友“封杀王老吉”的热潮。王老吉那一年大卖,跨上了新的台阶。
  但是,如果把王老吉的成功仅仅归功于这些经营技巧,恐怕也有失偏颇。就以地震捐款来说,如果那年不是奥运年,人们群情激昂、民族感情爆棚,如果那年不是因为一些外企由于各种原因在捐款问题上遭到网友的非议,如果不是因为那年的火炬传递中发生的不愉快造成民众的盲目排外情绪,王老吉的1亿元捐款不一定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我仍然记得奥运开幕那天,在户外的大屏幕前,有一些老人看着开幕式的盛况激动得流下热泪,那一年连摇滚乐都显得格外积极向上。正是这样的民族情感大爆发,给了王老吉这些民族传统品牌和它们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一个复兴的机遇。
  如果你去国外宣传“怕上火喝王老吉”,估计解释完“上火”这两个字后,你已经没力气再做任何其他事情了。但是,在中国,你完全不需要解释,所有人都明白,不明白的也不敢说不明白,也要装作很明白。
  相反,百事可乐根本没法去宣传这些中国传统概念,说了也没人信。百事可乐想讨好中国消费者,最多也只能说:“你看,我为了你们把我的瓶子都染成红色了。”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力量在推动,这对民族传统品牌的成长来说实在是无法花钱买到的巨大推动力。
  王老吉是幸运的。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传统品牌中,王老吉曾经的历史地位实在无法排上名号,但是一个正确的团队在正确的时间开始推动这一品牌,才打造了一段市场和品牌的传奇。中国有那么多民族传统品牌,很多都有机会拥有王老吉这样的市场地位,甚至起点更高。但是,我们看到的成功样板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
  
  传统品牌的岔路口
  
  答案非常明显:没有人去开发这些品牌。
  王老吉在加多宝手中就发扬光大了,飞跃鞋授权给法国人就成了世界流行时尚了,但是超过90%的民族传统品牌仍然封存在国有企业的地库里,其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随着老一代人的逐渐远去,这些品牌最后残存的一点感情联系也在逐渐销蚀。
  今天是民族传统品牌最好的崛起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在国人最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的时候,这些品牌如果再不出现,那就永远不用再出现了。
  民族传统品牌正站在一个岔路口。
  但是,广药最近和加多宝发生的红绿王老吉之争,却让人不由得为王老吉揪心,也为数以百计的其他民族传统品牌揪心。继续争斗下去,王老吉的经营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个好不容易做起来的民族传统品牌必将衰落。
  更可怕的是,广药不仅要收回这一品牌,还要将这一品牌用来生产诸多周边产品,甚至几乎毫无关联的药酒、药妆和运动器械,这样的品牌“开发”无异于杀鸡取卵的品牌自杀行为。如果加多宝能专心将凉茶做到100多个亿,广药以手中拥有的潘高寿、陈李济等众多起点甚高的品牌,为什么不能多做出几个百个亿甚至几千个亿的市场呢?无节制地开发一个已经成功的王老吉品牌,不仅是对王老吉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其他尚待开发的民族传统品牌的不尊重。
  今天的王老吉,已经不是广药和加多宝两家的事,众多民族传统品牌都在盯着事情的进展。他们在关心:那些封存至今的民族传统品牌如何崛起?那些有所成就的民族传统品牌是否可以得到有效保护?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搭上民族文化振兴的快车?
  王老吉只是民族品牌和文化振兴的一个小角落,我们更盼望的是民族文化能够持续振兴,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这正所谓:王老吉的一千亿,民族文化的十万亿。
  (作者系北京智嘉励合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
其他文献
要赢得竞选,你一定要明白,你不是去赢对手,而是去赢你的选民。不是摆出你比对手多牛掰,而是要打动选民的心。选民不关心你比对手多强,而是关心你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每一个在为爱情奔跑的人,都是激动的。郑奇就这样跑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自从陈梦在一小时内让陌生客户拿出120万元,在湖南商场留名;郑奇一小时策反竞争对手,在这块土地再度掀起波澜,已经一年多了。有失意、有得意,眉毛上的
期刊
对消费者来说,各种类型的促销活动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审美疲劳,单纯靠“折扣+赠礼+人海战术”的传统促销模式越来越受冷遇,战绩卓著的促销,优惠永远不是促销的全部,而是善用“巧劲”,让促销更有生命力。    凭啥给你优惠    一个促销的口号或标题能决定促销的成败。  在促销方案设计时,不少销售负责人熟谙产品体系和团队的运作管控,且一丝不苟,而对于活动主题、活动宣传却显得十分宽容:口号响亮大气就行,真正
期刊
你的窗子干净吗?  每一次促销失败,策划者总会部分或全部归咎于执行层的不力,似乎两者间存在着永恒的因果关系……  1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主妇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面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2  其实呢,这个老太太每次都把衣服洗得很干净,而且她非常勤劳。  3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
期刊
说清“我是谁”    一个企业走进微博,就像是进入一个大型的派对。在这么大的派对上介绍“我是谁”,大企业的方法是做广告和组织大型活动,用直白的方法告诉大家“我是谁”;中小企业没有投放广告的资金条件,要在细节和创新上告诉大家“我是谁”。  注册、照片、标签、话题、简介,每个细节上都要凸显“我是谁”。给大家一个独特的元素,让“我是谁”一目了然。  学会用多种声音介绍“我是谁”。比如老板、员工、分销商、
期刊
在微博上行走,其实有两大尴尬。  一、来自企业内部的制约。各个老大的要求迥异,操盘手莫衷一是;  二、微博是最具人情味的地方,尊崇的是“人”的互动,而网友对官微的普遍认知是“非人”,是“组织化”的。于是出于对整个企业负责考虑,操盘手大多尊崇一个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结果呢?举步维艰。    1.有网性和网感。  网性就是这个网站的风俗人情,比如腾讯,其“网性”是偏年轻、雷族多;而新浪的网民
期刊
“老大”王老吉迟早会下乡“扫荡”,和其正要想赢,可选的套路是跟当初王老吉造反传统凉茶的方式一样来造反王老吉:先从改写游戏规则开始,重新定义凉茶。    假设和其正要挑战王老吉,该怎么挑战?  这不是因为我们爱挑事,事实上,二者的决斗已经势在必行。凉茶市场已经吹响了集结号,所有的局部战斗都是为了最终的会战。  这场未来的巅峰对决,其结果或许在今天已经确定。    和其正躲不过的一战    和其正发家
期刊
跟一个拒绝风险的保守客户大谈你产品的创新价值和回报,只会加    老冯给小周讲完最后一种客户关系后,狠狠地喝了一大口茶。  “客户的第一个属性——采购角色,分别有拍板者、决策者、评估者、使用者这4个角色;第二个属性——和我们的关系,分别有导师、支持者、中立者、不支持者、反对者这5种角色。”  小周趁机扫了一眼自己的笔记,接着问道:“那最后一个属性——客户的性格,怎么讲呢?做生意还要分析客户性格?”
期刊
单看下面这种悬殊的产品对阵,基本可以想象它对诺基亚渠道库存、终端推销、  宣传推广和顾客认知的挑战!    诺基亚的高额库存源自何方?    人们往往把智能手机市场的讨论重点放在操作系统上。例如手机业内人士关注的诺基亚“双系统并行模式”:诺基亚美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正向Windows操作系统转移,但中国市场将依然保持塞班系统的主流地位。  这其实没有什么意外的。  2009年诺基亚塞班系统在全球占有4
期刊
不久前我们去做了一次拓展训练,其中有一个七巧板的游戏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下严重剧透,没拓展过的请跳过此文)。  当时我们十七个人被领进一间屋子,两人一组,一人落单自成第九组,坐在围成一圈的椅子上,墙上挂着一张分组成绩表。  教练给每组发了三四块七巧板,花花绿绿的,还有一个任务说明书,并提出了完成任务的唯一附加条件:任何人不能离开座位。  一声令下,Action!我和同伴紧张地阅读任务说明书,发
期刊
【编者按】  双汇的问题不只是双汇的问题,而是中国许许多多大企业甚至行业龙头们的缩影。  1.速度冲击规模,放大长板、搁置短板……过去10年中,此类追求速度、规模、效率和长板的发展思维笼罩着中国,甚至成为当前中国企业的经营思维的本质,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路径依赖症,值得中国企业警醒和反思。  2.中国企业在追求发展速度时,与国外企业的稳健思路有着明显对比。用速度冲击规模,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