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讲话立意高远,论述深刻,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性。
第一,科学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的新阐释;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实现的社会价值的新要求。
第二,着重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就特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根本目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努力揭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三,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答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主要特点、具体任务、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特点。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三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任务。抓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加强对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四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其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五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要注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第四,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
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助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体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实质内容;一是话语表达体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表述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用的。没有适当的表述方式,再好的内容也无法科学表达,或表达不完备,或表达出来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内容就会落空。从一定意义上说,话语体系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放在特殊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助力构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1.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之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之争,是马克思主义能否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占领理论学术阵地,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灵魂作用的重要问题。16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被经典作家描述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然而历经一个半世纪多的风雨兼程,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然而又是彻底表达真理的发声,已经发展成为对当今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最具价值、影响和作用,有着巨大语言震撼性、无穷话语穿透力和最彻底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最高峰。这除了它具有征服人们的真理内容外,还因为它具有无穷魅力的话语形式。当今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管用了等等,这些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②当然,这与在一些领域不讲、不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而是鹦鹉学舌、不分良莠、照抄照搬西方负面话语、古人负面话语,丧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有着相当关系。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须臾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能让马克思主义闪烁着科学真理光辉和人类智慧灵光的话语“失语”、“失声”、“失踪”,既要大讲、特讲、反复讲、经常讲马克思主义话语,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里,掌握在党的手里。 2.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之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意识形态之争,争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就是占领党的意识形态阵地。要坚决批判和摒弃渗透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落后意识形态的负面话语,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一是对西方话语體系和我国古代社会的话语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搞清楚哪些可以借鉴使用,哪些可以取其精华,哪些必须批判摒弃,哪些必须去其糟粕。二是坚持鲜明准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话语,绝不能放弃话语权,放弃了就等于自废武功。譬如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我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等,这些根本性的话语,不能不讲,更不能弃之不用,而要始终不渝、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坚持。三是用是非清楚、观点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话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不能用是非混淆、模棱两可的话语,误导舆论、误导群众,让群众搞不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反对,甚至把正确的当作错误的,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
3.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打造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的新表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标识性话语,发挥了争取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和战胜敌人、克服困难、渡过险阻、取得胜利的能动作用。创造了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话语体系,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等等。这些标识性的话语体系生动地阐明并向群众通俗地宣传、向国际社会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们要在坚持这些已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优秀话语表达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的,体现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导的、让人民群众所广为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说到底就是必须讲中国话,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理论学术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讲述中国故事、论证中国道路、宣传中国主张、预测中国未来、指导中国实践。不能机械套用西方负面话语,决不做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应声虫”或“传话筒”;也不能生硬照搬古人负面话语,决不做复古主义的“老夫子”。改革开放以来,涌进大量的西方话语,其中有很多体现了先进文明,但也有许多带着落后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一定的落后性。盲信、迷信、偏信西方负面话语的问题,可以说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人的认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有力回击具有落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负面话语,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5.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贯穿涵盖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的话语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等的话语体系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贯穿进去,起灵魂指导作用。一是必须贯穿涵盖学科体系话语构建。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所有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中起到核心、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文明的话语,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成为引领各个学科话语体系的“主流话语”,以纠正在一些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失语”现象。二是必须贯穿涵盖教材体系话语建设。要特别注意组织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话语成果,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场性”的好教材,以杜绝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一些教材中的“失踪”现象。三是必须贯穿涵盖学术体系话语建设。要特别使表述马克思主义范畴、概念、观点、方法的,同时又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话语表述的话语成为主导话语,成为理论学术传播的“主旋律”,奏出“最强音”,以改变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一些理论学术阵地,包括国际学术交流论坛上的“失声” 现象。四是必须贯穿涵盖评价体系话语建设。要特别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遏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话语中的某些错误倾向,建立方向明确、科学权威、公开透明、公平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评价话语体系,以改变一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评价中的不分是非、过偏过滥,丢失评价话语权的现象。
6.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主动出击、扩大影响
一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声音还比较小”的处境。要让中国的话语不仅被国内大众所接受和传播,还要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面向大众、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四个面向”。在实践基础上,要认真提炼表达中国理论学术思想的范畴、概念、命题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以不断深化中国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的内涵。要破除对于西方理论学术的话语迷信,汲取古今中外理论学术话语的积极成果,夯实中国理论学术的话语体系基础。积极支持鼓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鼓励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国外学会、基金会使用中国话语、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际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争夺国际领域的话语权。二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有理说不出”的窘境。要聚焦国内大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加大研究力度,加强运用大众话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学理阐释,为在国内外理论学术界赢得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说了传不开” 的困境。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优秀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推介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中国理论学术话语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使中国话语大踏步地“走出去”,让中国声音传得广、扬得远。 三、全面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灵魂、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但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能力与水平同“学术大国”的地位还不太相称、尚有一定距离。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的发展、开放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使“学术大国”变成“学术强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这个任重而道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正确地把握好五大关系。
1.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立足中国,坚持民族性。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元素,推进话语建设要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话语体系相结合,融为一体;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构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蕴含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其次,必须面向世界,坚持世界性。以宽广视野观察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了解世界,以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大胆吸收人类社会一切话语成果的精华,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有益滋养。要反对洋教条,不能再版、更不能翻版西方负面话语。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话语体系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舍本求末了。三是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话语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的话语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要求。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话语体系,越是能更好地去解释中国的和世界性的问题;越是从全世界着眼吸取各国有益的、积极的话语,越是能把中国实践总结好、阐释好,越是能在世界上先声夺人,越是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宣传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挖掘历史,坚持继承性。要坚定我国独有的文化自信和话语自信,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话语基因与当代新的文化话语相适应。对于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话语体系,我们都要研究借鉴,既不能采取不加分析地把历史文化话语当作僵死不变的模板,生搬硬套、简单延续,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历史文化话语弃如敝履、完全否定。其次,必须把握当代,坚持创新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的永恒之义。要融通古今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积极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多讲新话。要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推出表述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的新话语。否则,话语体系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就会“失声”。三是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把弘扬优秀传统话语与创新当代话语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
3.追求真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致力于原创性、原理性的理论学术发现,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厚重的学理支撑。其次,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价值性。坚持话语体系建设为人民发声,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话语支撑的价值取向,讲大众听得懂的、听得进的、传得开的话语。三是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是否及时科学地抓住事物、对象、信息的本质和实质加以表达,是否具有科学性,影响着话语体系所传达的思想观点能否被认同。要提高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性,就要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等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科学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才能准确表达出追求真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声音。
4.格物致知、立足现实,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格物致知,坚持理论性。话语体系建设是思想表达活动,离不开理论指导。话语体系建设是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科学解释和理性解读,不是封闭的文字游戏、概念推演和空泛的套话,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论证。其次,必须立足现实,坚持实践性。实践最有说服力,最能显示话语体系宣扬真理的力量。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国实践,植根于中国人民,真正提炼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易学、易懂、易记、易传、管用的,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观点、概念、范畴的话语体系。三是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生动实践,亿万人民群众火热的创造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力量。正是这些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定要深入实践挖掘、总结、概括、提升反映时代经验、体现中国精神的话语。
5.深究学理、善假于物,坚持内容性与形式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深究学理,坚持内容性。理念创新是话语创新的核心内容。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设为基础,构建能把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说透,既“中用”又“耐听”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其次,必须善假于物,坚持形式性。既要关注“说什么”的问题,又要关注“借助什么说”的问题。荀子《劝学》中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其中起到“大声”传播的奥秘在于“善假于物”。话语的表达形式要为传播内容服务,努力提高话语的传播效果,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形式表达中国声音;要与时俱进地采用新形式,用先进的国际传播技术和手段进行快捷有效的传播。三是必须坚持内容性与形式性相统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在内容上要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而且要在形式上创造切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色的,反映新概念、新范畴、新逻辑的,具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的话语体系,以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自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任务和光荣使命,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魄力和勇气,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本文系作者2016年10月14日在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标题是编者加的。
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性。
第一,科学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的新阐释;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实现的社会价值的新要求。
第二,着重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就特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根本目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努力揭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三,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答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主要特点、具体任务、基本要求和重要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特点。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三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任务。抓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加强对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四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其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五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要注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第四,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
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助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体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实质内容;一是话语表达体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表述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用的。没有适当的表述方式,再好的内容也无法科学表达,或表达不完备,或表达出来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内容就会落空。从一定意义上说,话语体系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放在特殊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助力构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1.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之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之争,是马克思主义能否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占领理论学术阵地,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灵魂作用的重要问题。16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被经典作家描述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然而历经一个半世纪多的风雨兼程,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然而又是彻底表达真理的发声,已经发展成为对当今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最具价值、影响和作用,有着巨大语言震撼性、无穷话语穿透力和最彻底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最高峰。这除了它具有征服人们的真理内容外,还因为它具有无穷魅力的话语形式。当今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管用了等等,这些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②当然,这与在一些领域不讲、不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而是鹦鹉学舌、不分良莠、照抄照搬西方负面话语、古人负面话语,丧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有着相当关系。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须臾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能让马克思主义闪烁着科学真理光辉和人类智慧灵光的话语“失语”、“失声”、“失踪”,既要大讲、特讲、反复讲、经常讲马克思主义话语,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里,掌握在党的手里。 2.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之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意识形态之争,争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就是占领党的意识形态阵地。要坚决批判和摒弃渗透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落后意识形态的负面话语,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一是对西方话语體系和我国古代社会的话语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搞清楚哪些可以借鉴使用,哪些可以取其精华,哪些必须批判摒弃,哪些必须去其糟粕。二是坚持鲜明准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话语,绝不能放弃话语权,放弃了就等于自废武功。譬如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我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等,这些根本性的话语,不能不讲,更不能弃之不用,而要始终不渝、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坚持。三是用是非清楚、观点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话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不能用是非混淆、模棱两可的话语,误导舆论、误导群众,让群众搞不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反对,甚至把正确的当作错误的,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
3.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打造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的新表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标识性话语,发挥了争取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和战胜敌人、克服困难、渡过险阻、取得胜利的能动作用。创造了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话语体系,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等等。这些标识性的话语体系生动地阐明并向群众通俗地宣传、向国际社会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们要在坚持这些已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优秀话语表达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的,体现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导的、让人民群众所广为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说到底就是必须讲中国话,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理论学术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讲述中国故事、论证中国道路、宣传中国主张、预测中国未来、指导中国实践。不能机械套用西方负面话语,决不做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应声虫”或“传话筒”;也不能生硬照搬古人负面话语,决不做复古主义的“老夫子”。改革开放以来,涌进大量的西方话语,其中有很多体现了先进文明,但也有许多带着落后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一定的落后性。盲信、迷信、偏信西方负面话语的问题,可以说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人的认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有力回击具有落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负面话语,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5.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贯穿涵盖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的话语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等的话语体系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贯穿进去,起灵魂指导作用。一是必须贯穿涵盖学科体系话语构建。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所有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中起到核心、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文明的话语,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成为引领各个学科话语体系的“主流话语”,以纠正在一些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失语”现象。二是必须贯穿涵盖教材体系话语建设。要特别注意组织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话语成果,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场性”的好教材,以杜绝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一些教材中的“失踪”现象。三是必须贯穿涵盖学术体系话语建设。要特别使表述马克思主义范畴、概念、观点、方法的,同时又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话语表述的话语成为主导话语,成为理论学术传播的“主旋律”,奏出“最强音”,以改变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一些理论学术阵地,包括国际学术交流论坛上的“失声” 现象。四是必须贯穿涵盖评价体系话语建设。要特别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遏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话语中的某些错误倾向,建立方向明确、科学权威、公开透明、公平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评价话语体系,以改变一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成果评价中的不分是非、过偏过滥,丢失评价话语权的现象。
6.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主动出击、扩大影响
一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声音还比较小”的处境。要让中国的话语不仅被国内大众所接受和传播,还要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面向大众、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四个面向”。在实践基础上,要认真提炼表达中国理论学术思想的范畴、概念、命题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以不断深化中国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的内涵。要破除对于西方理论学术的话语迷信,汲取古今中外理论学术话语的积极成果,夯实中国理论学术的话语体系基础。积极支持鼓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鼓励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国外学会、基金会使用中国话语、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际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争夺国际领域的话语权。二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有理说不出”的窘境。要聚焦国内大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加大研究力度,加强运用大众话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学理阐释,为在国内外理论学术界赢得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克服“说了传不开” 的困境。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优秀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推介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中国理论学术话语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使中国话语大踏步地“走出去”,让中国声音传得广、扬得远。 三、全面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灵魂、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但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能力与水平同“学术大国”的地位还不太相称、尚有一定距离。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的发展、开放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使“学术大国”变成“学术强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这个任重而道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正确地把握好五大关系。
1.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立足中国,坚持民族性。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元素,推进话语建设要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话语体系相结合,融为一体;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构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蕴含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其次,必须面向世界,坚持世界性。以宽广视野观察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了解世界,以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大胆吸收人类社会一切话语成果的精华,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有益滋养。要反对洋教条,不能再版、更不能翻版西方负面话语。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话语体系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舍本求末了。三是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话语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的话语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要求。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话语体系,越是能更好地去解释中国的和世界性的问题;越是从全世界着眼吸取各国有益的、积极的话语,越是能把中国实践总结好、阐释好,越是能在世界上先声夺人,越是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宣传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挖掘历史,坚持继承性。要坚定我国独有的文化自信和话语自信,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话语基因与当代新的文化话语相适应。对于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话语体系,我们都要研究借鉴,既不能采取不加分析地把历史文化话语当作僵死不变的模板,生搬硬套、简单延续,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历史文化话语弃如敝履、完全否定。其次,必须把握当代,坚持创新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的永恒之义。要融通古今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积极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多讲新话。要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推出表述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的新话语。否则,话语体系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就会“失声”。三是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把弘扬优秀传统话语与创新当代话语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
3.追求真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致力于原创性、原理性的理论学术发现,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厚重的学理支撑。其次,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价值性。坚持话语体系建设为人民发声,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话语支撑的价值取向,讲大众听得懂的、听得进的、传得开的话语。三是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是否及时科学地抓住事物、对象、信息的本质和实质加以表达,是否具有科学性,影响着话语体系所传达的思想观点能否被认同。要提高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性,就要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等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科学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才能准确表达出追求真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声音。
4.格物致知、立足现实,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格物致知,坚持理论性。话语体系建设是思想表达活动,离不开理论指导。话语体系建设是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科学解释和理性解读,不是封闭的文字游戏、概念推演和空泛的套话,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论证。其次,必须立足现实,坚持实践性。实践最有说服力,最能显示话语体系宣扬真理的力量。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国实践,植根于中国人民,真正提炼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易学、易懂、易记、易传、管用的,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观点、概念、范畴的话语体系。三是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生动实践,亿万人民群众火热的创造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力量。正是这些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定要深入实践挖掘、总结、概括、提升反映时代经验、体现中国精神的话语。
5.深究学理、善假于物,坚持内容性与形式性相统一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深究学理,坚持内容性。理念创新是话语创新的核心内容。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设为基础,构建能把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说透,既“中用”又“耐听”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其次,必须善假于物,坚持形式性。既要关注“说什么”的问题,又要关注“借助什么说”的问题。荀子《劝学》中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其中起到“大声”传播的奥秘在于“善假于物”。话语的表达形式要为传播内容服务,努力提高话语的传播效果,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形式表达中国声音;要与时俱进地采用新形式,用先进的国际传播技术和手段进行快捷有效的传播。三是必须坚持内容性与形式性相统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在内容上要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而且要在形式上创造切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色的,反映新概念、新范畴、新逻辑的,具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的话语体系,以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自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任务和光荣使命,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魄力和勇气,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本文系作者2016年10月14日在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标题是编者加的。
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