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运用语言的任意性、谎言性来解释不同的报纸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不尽相同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较不同报纸媒体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报道的差异性,指出新闻传播并非是客观性的而是主观性的,并且通过分析在新闻传播领域,语言的特性对报纸新闻语言的影响,试图给新闻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任意性;谎言性;新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36-02
第一部分阐述语言的任意性和语言的谎言性以及二者的联系;第二部分阐述了语言的谎言性与新闻传播的关系;第三部分对四家权威报纸媒体在同一时间对动车追尾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从比较中分析语言的谎言性对新闻语言的影响。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与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符号特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就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語言具有任意性。
一、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
(一)关于索绪尔。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Mongin de Sunssure,1857~1913)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标志着人类语言学的一个伟大转折,索绪尔本人也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3]。
(二)索绪尔对语言任意性的描述。索绪尔认为任意性特征是语言符号的根本特征,语言符号是在大脑中产生联系的两个要素的结合,或者说是概念与声象的结合。索绪尔对任意性原则的表述是:“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4]。具体的说,“一定的听觉形象与一定的概念的联系,并赋予这种联系以符号的价值,是一种完全任意的联系。”[3][5]索绪尔用能指和所指代替概念和声象并阐述了符号性质的第一原则: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是任意的,所以语言符号也具有任意性。语言的任意性也直接决定了语言的谎言性。
(三)语言谎言性是语言任意性的延伸和扩展。根据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描述同一件事物。例如描述“杯子”的词汇有很多种,“水杯”、“茶杯”、“马克杯”等,这些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着杯子这项事物,那么相对于杯子这个词汇,其他描述杯子的词汇从形式,发音看都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具有谎言性的。语言的谎言性使得语言的描述变得更加丰富,假如语言不具有谎言性,那么“杯子”这个词就只能叫“杯子”,而不能叫“水杯”、“茶杯”、“马克杯”,千万种杯子只有“杯子”这一个词汇来描述杯子这项事物。在《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二者是一种对比关系。[6]所以如果语言不具有谎言性,就不会有文学的修辞方法,就不会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就不会有创作,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依托语言的谎言性来构造世界的。例如今夜无眠这句话,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用文字书写,也可以用乐器弹奏,三种属于不同形式的言语,表达同一件事情。但是产生的传播效果迥然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直接,传输的效率高,文字的表达利于记载,音乐的表达让人的心情产生愉悦。
二、语言的谎言性说明新闻语言并非客观
(一)新闻语言是否客观。对于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报道的新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从语言的谎言性出发来研究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具有客观性这句话是不准确的。新闻语言都是或多或少添加了传播者的主观性色彩。新闻语言具有客观性这句话,用更准确的方式应该说新闻语言是具有表述性的,任何新闻语言对新闻的表述都不会是事件本身,仅仅是对事件的描述,只能不断的发现和接近事实的报道方式,但是即便再接近事实真相也和事实真相不一样。
(二)语言的谎言性说明不同媒体报道同一内容的差异性。人们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对同一事件报道,不同媒体报道的内容不一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做出了解释。那么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言具有谎言性的特征分析,因为语言的谎言性,所以不同人描述同一件新闻事件就不会呈现完全一致的情况。例如杯子放在桌子上,我们可以描述这个事件为:1.杯子放在桌子上。2.水杯放在方形的桌子上。3.透明水杯放在棕色方形桌子上。4.透明的盛满水的水杯放在棕色的方形的桌子上。以此类推,类似的描述到底有多少种,我们无法进行统计。所以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描述的数量也有成千上万,而每一种描述都可以表现出这个新闻事件的不同侧面,可以有抽象的描述,具体的描述,概括的描述,详细的描述,程度深的描述,程度潜的描述等等。这都是源于语言具有谎言性的特诊。前面提到,如果语言不是具有谎言性,世界将不会有文学形式的存在,同样地,如果语言不具有谎言性,那么我们看到的报道将会是千篇一律,同时也不会产生交流、沟通和反馈。
三、相同事件不同媒体报道使用的新闻语言的比较
(一)一组新闻的比较研究。比较动车追尾事件的标题报道,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选取四家权威报纸在2011年7月24号早上对动车事故的报道,此时距离动车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8—9小时。假设,不同记者在8~9小时内了解到了相同的新闻信息量。
媒介类型:报纸
发行日期:2011年7月24日早晨,距离动车发生时间约8~9小时
新闻素材:动车事故
新闻语言类型:文字
人民日报:杭深线发生动车追尾事故
新京报:动车追尾六车厢脱轨
东方晨报:两列动车追尾18死百余人伤
南方日报:动车温州追尾 四节车厢坠桥
标题部分按照事件的要素列表,分析结果如下:1.必要出现的词汇是“动车”、“追尾”;2.非必要出现的词汇是时间和原因的代表词汇;3.参照人民日报对于事发地点的“杭深线”的描述:南方日报的“温州”一词的描述具有谎言性;“杭深线”的描述是具体的,而“温州”的描述是概括的,两个词汇本身具有“具体”和“概括”呈现出其自身传递信息的优势;“杭深线”对于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接收者,或者对杭深线熟知或了解的信息接收者来说,传播效果更好,即表明了事发地的显性位置;“杭深”代表杭州深圳一带,同时也表明了隐性位置,“线”代表交通线上;而“温州”表明了显性位置,也就说这个词汇只是代表他本身的意义,并无扩展,所以这个词汇给大部分信息接收者传递的是事发地的大概位置和范围。4.参照新京报对事件结果的描述“车厢脱轨”,南方日报对事件结果的描述“车厢坠桥”具有谎言性特征:表现为新京报的“脱轨”和南方日报的“坠桥”的描述不一致;而且,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相对于新京报“车厢脱轨”的描述,南方日报“车厢坠桥”的描述优势在于更加贴近事实、形象,而且更形象的表现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严重性。5.参照东方晨报“死、伤”的描述,其他三个报纸: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对事件结果的描述都是具有谎言性:人民日报表现为没有任何描述;新京报表现为“车厢脱轨”;南方日报表现为“车厢坠桥”;那么东方晨报的更直接的描述出了事件出现伤亡的情况,信息的接收者接收到了新闻事件“伤亡”的信息,事件的严重程度加深。而其他三个报纸没有对伤亡进行描述,新闻中伤亡信息缺失或者遭到隐瞒,所以接收者接收不到这部分信息,只有少部分信息接收者在读取信息的同时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想象,才会在大脑中形成对事件“伤亡”的模糊概念,信息接收者对伤亡信息的整合也仅仅止步于模糊概念的程度,远远不会超过东方晨报对伤亡人数进行的具体描述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对伤亡人数的报道让信息的接收者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同时也获取了事件的严重性的信息。
(二)比较分析总结。由1~5点的分析,这些对事件的描述是不断地接近了事件的真实面貌的,而且传播效果也是随着运用不同词汇的描述有所改变:必要词汇标题:动车追尾车厢;动车追尾车厢坠桥;表明事故严重性标题:动车追尾车厢坠桥死伤;直接表明事故严重性标题:动车追尾车厢坠桥18死百余人伤;动车追尾六车厢坠桥18死百余人伤;最贴近事实报道:温州动车追尾车厢坠桥18死百余人伤。
四、结 论
1.从信息传播者方面看,由于语言自身具有的谎言性,新闻语言同样具有谎言性。2.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性描述加深了新闻谎言性的程度,并且产生了不同传播效果。3.新闻谎言性让描述新闻信息的词汇更加丰富。4.谎言性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实真相,也可以让新闻报道远离事实真相。5.运用语言的谎言性可以忽略对事件的某一个事实的报道,也可以着重对某一个事实的报道,可以称之为忽略报道,或者隐瞒报道。6.新闻传播者运用谎言性对新闻的描述可能出现于新闻事实截然相反的结果,也就是欺骗报道,不同报道产生的传播效果不同。如果传播者进行忽略报道或者隐瞒报道,这样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得到的信息就会是片面的、缺失的、不真实的。作为新闻传播者—接触信息的“第一人”,将新闻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传递给新闻信息的接收人,传播者可以利用语言所具有的谎言性来控制新闻语言的选词、修辞等,操纵新闻语言,进而操控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7.哪种传播语言的传播效果更好,则各家媒体各有判断标准。8.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任何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只是新闻事件的一部分真相,或者一部分假象,但是每一份新闻报道都会让受众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新闻事实,综合不同的媒体报道,了解到的新闻才最接近新闻真相的。新闻可以用语言操控舆论,传媒呼吁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让不同的新闻传播者传递信息,就使受众对事件的真相了解的更多。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S].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法)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法)索绪尔.第三度普通语言学教程[S].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S].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语言学;任意性;谎言性;新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36-02
第一部分阐述语言的任意性和语言的谎言性以及二者的联系;第二部分阐述了语言的谎言性与新闻传播的关系;第三部分对四家权威报纸媒体在同一时间对动车追尾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从比较中分析语言的谎言性对新闻语言的影响。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与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符号特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就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語言具有任意性。
一、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
(一)关于索绪尔。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Mongin de Sunssure,1857~1913)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标志着人类语言学的一个伟大转折,索绪尔本人也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3]。
(二)索绪尔对语言任意性的描述。索绪尔认为任意性特征是语言符号的根本特征,语言符号是在大脑中产生联系的两个要素的结合,或者说是概念与声象的结合。索绪尔对任意性原则的表述是:“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4]。具体的说,“一定的听觉形象与一定的概念的联系,并赋予这种联系以符号的价值,是一种完全任意的联系。”[3][5]索绪尔用能指和所指代替概念和声象并阐述了符号性质的第一原则: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是任意的,所以语言符号也具有任意性。语言的任意性也直接决定了语言的谎言性。
(三)语言谎言性是语言任意性的延伸和扩展。根据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描述同一件事物。例如描述“杯子”的词汇有很多种,“水杯”、“茶杯”、“马克杯”等,这些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着杯子这项事物,那么相对于杯子这个词汇,其他描述杯子的词汇从形式,发音看都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具有谎言性的。语言的谎言性使得语言的描述变得更加丰富,假如语言不具有谎言性,那么“杯子”这个词就只能叫“杯子”,而不能叫“水杯”、“茶杯”、“马克杯”,千万种杯子只有“杯子”这一个词汇来描述杯子这项事物。在《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二者是一种对比关系。[6]所以如果语言不具有谎言性,就不会有文学的修辞方法,就不会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就不会有创作,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依托语言的谎言性来构造世界的。例如今夜无眠这句话,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用文字书写,也可以用乐器弹奏,三种属于不同形式的言语,表达同一件事情。但是产生的传播效果迥然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直接,传输的效率高,文字的表达利于记载,音乐的表达让人的心情产生愉悦。
二、语言的谎言性说明新闻语言并非客观
(一)新闻语言是否客观。对于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报道的新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从语言的谎言性出发来研究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具有客观性这句话是不准确的。新闻语言都是或多或少添加了传播者的主观性色彩。新闻语言具有客观性这句话,用更准确的方式应该说新闻语言是具有表述性的,任何新闻语言对新闻的表述都不会是事件本身,仅仅是对事件的描述,只能不断的发现和接近事实的报道方式,但是即便再接近事实真相也和事实真相不一样。
(二)语言的谎言性说明不同媒体报道同一内容的差异性。人们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对同一事件报道,不同媒体报道的内容不一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做出了解释。那么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言具有谎言性的特征分析,因为语言的谎言性,所以不同人描述同一件新闻事件就不会呈现完全一致的情况。例如杯子放在桌子上,我们可以描述这个事件为:1.杯子放在桌子上。2.水杯放在方形的桌子上。3.透明水杯放在棕色方形桌子上。4.透明的盛满水的水杯放在棕色的方形的桌子上。以此类推,类似的描述到底有多少种,我们无法进行统计。所以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描述的数量也有成千上万,而每一种描述都可以表现出这个新闻事件的不同侧面,可以有抽象的描述,具体的描述,概括的描述,详细的描述,程度深的描述,程度潜的描述等等。这都是源于语言具有谎言性的特诊。前面提到,如果语言不是具有谎言性,世界将不会有文学形式的存在,同样地,如果语言不具有谎言性,那么我们看到的报道将会是千篇一律,同时也不会产生交流、沟通和反馈。
三、相同事件不同媒体报道使用的新闻语言的比较
(一)一组新闻的比较研究。比较动车追尾事件的标题报道,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选取四家权威报纸在2011年7月24号早上对动车事故的报道,此时距离动车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8—9小时。假设,不同记者在8~9小时内了解到了相同的新闻信息量。
媒介类型:报纸
发行日期:2011年7月24日早晨,距离动车发生时间约8~9小时
新闻素材:动车事故
新闻语言类型:文字
人民日报:杭深线发生动车追尾事故
新京报:动车追尾六车厢脱轨
东方晨报:两列动车追尾18死百余人伤
南方日报:动车温州追尾 四节车厢坠桥
标题部分按照事件的要素列表,分析结果如下:1.必要出现的词汇是“动车”、“追尾”;2.非必要出现的词汇是时间和原因的代表词汇;3.参照人民日报对于事发地点的“杭深线”的描述:南方日报的“温州”一词的描述具有谎言性;“杭深线”的描述是具体的,而“温州”的描述是概括的,两个词汇本身具有“具体”和“概括”呈现出其自身传递信息的优势;“杭深线”对于与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接收者,或者对杭深线熟知或了解的信息接收者来说,传播效果更好,即表明了事发地的显性位置;“杭深”代表杭州深圳一带,同时也表明了隐性位置,“线”代表交通线上;而“温州”表明了显性位置,也就说这个词汇只是代表他本身的意义,并无扩展,所以这个词汇给大部分信息接收者传递的是事发地的大概位置和范围。4.参照新京报对事件结果的描述“车厢脱轨”,南方日报对事件结果的描述“车厢坠桥”具有谎言性特征:表现为新京报的“脱轨”和南方日报的“坠桥”的描述不一致;而且,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相对于新京报“车厢脱轨”的描述,南方日报“车厢坠桥”的描述优势在于更加贴近事实、形象,而且更形象的表现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严重性。5.参照东方晨报“死、伤”的描述,其他三个报纸: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对事件结果的描述都是具有谎言性:人民日报表现为没有任何描述;新京报表现为“车厢脱轨”;南方日报表现为“车厢坠桥”;那么东方晨报的更直接的描述出了事件出现伤亡的情况,信息的接收者接收到了新闻事件“伤亡”的信息,事件的严重程度加深。而其他三个报纸没有对伤亡进行描述,新闻中伤亡信息缺失或者遭到隐瞒,所以接收者接收不到这部分信息,只有少部分信息接收者在读取信息的同时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想象,才会在大脑中形成对事件“伤亡”的模糊概念,信息接收者对伤亡信息的整合也仅仅止步于模糊概念的程度,远远不会超过东方晨报对伤亡人数进行的具体描述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对伤亡人数的报道让信息的接收者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同时也获取了事件的严重性的信息。
(二)比较分析总结。由1~5点的分析,这些对事件的描述是不断地接近了事件的真实面貌的,而且传播效果也是随着运用不同词汇的描述有所改变:必要词汇标题:动车追尾车厢;动车追尾车厢坠桥;表明事故严重性标题:动车追尾车厢坠桥死伤;直接表明事故严重性标题:动车追尾车厢坠桥18死百余人伤;动车追尾六车厢坠桥18死百余人伤;最贴近事实报道:温州动车追尾车厢坠桥18死百余人伤。
四、结 论
1.从信息传播者方面看,由于语言自身具有的谎言性,新闻语言同样具有谎言性。2.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性描述加深了新闻谎言性的程度,并且产生了不同传播效果。3.新闻谎言性让描述新闻信息的词汇更加丰富。4.谎言性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实真相,也可以让新闻报道远离事实真相。5.运用语言的谎言性可以忽略对事件的某一个事实的报道,也可以着重对某一个事实的报道,可以称之为忽略报道,或者隐瞒报道。6.新闻传播者运用谎言性对新闻的描述可能出现于新闻事实截然相反的结果,也就是欺骗报道,不同报道产生的传播效果不同。如果传播者进行忽略报道或者隐瞒报道,这样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得到的信息就会是片面的、缺失的、不真实的。作为新闻传播者—接触信息的“第一人”,将新闻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传递给新闻信息的接收人,传播者可以利用语言所具有的谎言性来控制新闻语言的选词、修辞等,操纵新闻语言,进而操控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7.哪种传播语言的传播效果更好,则各家媒体各有判断标准。8.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任何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只是新闻事件的一部分真相,或者一部分假象,但是每一份新闻报道都会让受众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新闻事实,综合不同的媒体报道,了解到的新闻才最接近新闻真相的。新闻可以用语言操控舆论,传媒呼吁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让不同的新闻传播者传递信息,就使受众对事件的真相了解的更多。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S].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法)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法)索绪尔.第三度普通语言学教程[S].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S].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