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与“只是”语义差异辨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外汉语中,“不过”和“只是”常常被用做同义词进行讲解,语法表现也非常接近。但是通过语料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别仍然非常大。本文现就对“不过”、“只是” 在所表达的意义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语义方面进行描写和解释,找出它们在具体使用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不过;只是;语义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在对外汉语的教材中,“不过”和“但是”在转折这一层意义的解释都是“but,however”并且二者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互相替换,例如:
  1.寺院的土地和贵族领地,大致相同,不过更复杂些。
  寺院的土地和贵族领地,大致相同,只是更复杂些。
  2.其实,神秘的东西并不神秘,只是我们尚未认识它罢了。
  其实,神秘的东西并不神秘,不过我们尚未认识它罢了。
  在以上的例子中,“不过”和“只是”互换之后,句子均成立,并且没有语法错误,表达效果也相同。但是,二者也不是完全等同,例如:
  3.不过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运用意义和形式结合的原则,所以提出的标准也不大能令人满意。
  *只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运用意义和形式结合的原则,所以提出的标准也不大能令人满意。
  上述例子中,“不过”和“只是”互换之后,句子不成立,并且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知,“不过”和“只是”的互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意的。这些细微的差别不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是困难的,就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掌握也是有一定的困难。现本文就通过语义特征来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虚词。
  二、“不过”与“只是”语义差异
  (一)在对语义作修正、补充和限制的关系上
  “不过”和“只是”用在转折复句中,都是表示限定,含有把事情往小、往少了说的倾向,体现了一种修正、补充、和限制性的转折关系。例如:
  4.所以纳税人实际所得的好处,不过三、四十亿美元。
  5.于是,一切才归于平静了,只是屋后的江声,却又分明地宏大地送了进来。
  在例4中,先肯定一个事实,然后从内容上进行补充。在例5中,先提出一个条件,然后重点强调后面的内容,也就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限制。在转折复句中,“不过”和“只是”既是表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但是同时也表明这种转折关系是有一定限制的。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后面的内容是肯定前面内容的大部分,然后在从某个角度进行部分限制、修正或者补充,对前面内容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有时“不过”和“只是”还会同时出现,构成“不过只是”或者“只是不过”,通常情况下,“只是不过”要缩略为“只不过”。有时它们还会和“罢了”、“而已”等连用这时两个减轻语气的词同时出现,构成“不过只是……罢了”、“只不过……罢了”从而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限制。例如:
  6.我也曾想过“嫁人”的问题,不过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7.不久,我的怀疑便得到了证实,他们的欺诈行为被电视曝了光,我只不过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员。
  在例6中,“不过只是”和“而已”连用,语气更加微弱,强调无足轻重、顺带提一句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前面内容的肯定。例7中,“他们的欺诈行为被电视曝了光”,我也是一中一员做了补充说明,只是这个补充说明的语气更加微弱。
  但是当“不过”和“只是”与“罢了”、“而已”等语气副词连用时,“不过”和“只是”互换后,意义差别更小。例如:
  8.自然科学,对于实际经验事物,就其一般的关系,欲确立普遍法则而研究之,固已多发明发见,但至今仍未能确立绝对的普遍之原则,不过就经验之事实,从其类似点,归纳而为同类,记述其通有性而已。
  自然科学,对于实际经验事物,就其一般的关系,欲确立普遍法则而研究之,固已多发明发见,但至今仍未能确立绝对的普遍之原则,只是就经验之事实,从其类似点,归纳而为同类,记述其通有性而已。
  (二)在表示语义相反的转折的关系上
  作为转折的连词,“不过”比“只是”的语义范围更广,不仅可以表示修正、补充和限制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句子相反的关系,与“但是”相近。“不过”可以直接与前面的关系表示相反对立,常常与让步性转折词语来表示,或者单用,而“只是”则没有这种用法。
  “不过”与“即使”、“尽管”等让步关系词搭配,构成了转折句。例如:
  9.这个统计的准确性且不去谈,而且即使准确也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不过它很可以说明音素字母的活泼性、创造性。
  让步性转折句属于让步与转折的两种语义关系。就是说,对整个句子的前部分进行转折,重点强调后面的内容。例9中,先是说明“统计”没有多大价值,也可能不准确,但是,这个统计的作用也可以来证明音素字母的活泼性、创造性。
  “不过”的转折副词“却”连用,更加强调了句子的转折关系,同时更加强调了句子的前后部分的差异。例如:
  10.樊成银听着对方介绍情况,同时在心里暗自研究着王凤山,他认为这位舰长为人豪爽,好共事;不过有点楞头青,满口是完成任务,却很少谈到困难。
  在这种表示语义相反的转折的关系上,“不过”不可以与“只是”互换,互换之后,句子或者不成立,或者句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失去了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且“不过”不可以与“而已”、“罢了”等词连用。因为在这里,“不过”要表达的是转折意思,句子重点是后半部分,而“而已”、“罢了”等词与“不过”搭配使用后,是表示修正和补充,句子的重点是前半句,这与转折相互矛盾。例如:
  11.是辛苦了一点,不过也有乐趣和收获,别的不去说,单说我们动物的食性吧,真是五花八门啊!
  *是辛苦了一点,不过也有乐趣和收获而已,别的不去说,单说我们动物的食性吧,真是五花八门啊!
  *是辛苦了一点,只是也有乐趣和收获,别的不去说,单说我们动物的食性吧,真是五花八门啊!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不过”和“只是”在语义差异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最主要的是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过”可以和“虽然”“即使”“固然”等搭配使用,而“只是”在转折复句中,通常与表示条件的关系词“才”等搭配使用。“不过”可以表示语义相反的转折的关系,而“只是”不能。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区别,才能便于我们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便于外国人更好地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肖奚强.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2002.
  [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简介:白明会,聊城大学文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手持移动设备凭借其智能化、便携性等优势,成为了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并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本文从设计方法上对手持移动设备交互设计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隐喻以及以“人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思想,探索性的提出并研究基于隐喻的手持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隐喻;手持移动设备;交互设计;情景化  一、隐喻的概述  隐喻是最初广泛应用于语言学领域的
太赫兹波(THz)是一种波长0.03~3.00 mm的电磁波.由于其具有高穿透性、指纹谱特性及生物安全性等独特的优势,在安全检查、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天文考古、雷达通信等领域展现了
和顺是什么一个地方呢?从第一次我到这里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我的心找到自己的地方,真正一眼望穿古今的地方,可以人和自然达到深刻和谐的地方,是和当地政府官员、接待
哈尔滨是座古怪的城市.街上有一些欧式房子,尤其南岗(当地人念四声“杠”,外来人念三声“港”)和道里(字面是地理的意思,在当地则由于地处一条铁道以里的缘故)一带比较多.
《诗经》之为“经典”,与后世一般诗集不同。它所反映的生活样态具有代表性,它所表达的人间关怀属于一种原初典型。两千多年来,人们吟咏这里的诗篇,都会有所兴发,进而有所感悟。《
摘要:中国古塔的建设和发展历经中国建筑自汉魏至明清的多个历史时期,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改良,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建塔方法體系。随着建筑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塔的构造也在逐渐发生演变,塔变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复杂。早期的佛塔通常是以夯土塑形的方法完成的。在南北朝时期,楼阁式塔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形态。方形、多层、宽檐、高刹成为了木塔的典型特征。在木塔数量逐渐减少之后,更加耐火抗风化的砖塔开始流行。
摘要:本文通过“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界定区分二者含义,并通过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深入理解二者关系。  关键词:语言;言语;区别;联系  一、概念  语言:是指用于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说(写)的过程和结果。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进行的严格界定是:“ 语言是一个通过言语实践而贮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宝库,是一个潜存于每个大脑之中的语法体系,
认识宏波,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那时我刚从北大荒回来,在哈尔滨日报编辑部评论部安下了一张桌子.我们正办“大家谈”专栏,常有通讯员来送稿,这其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
摘要:图书评价是图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选择科学的图书评价系统,指导和推荐社会选择优质的图书,成为当前图书出版、书店及图书馆等部门的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以往图书评价模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出版、图书馆藏、图书利用、图书评价四个方面来源的图书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确定图书评价因子,提出了“版藏用评”图书评价体系。  关键词:图书评价;图书评价体系;文献计量学;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