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芒,这些光芒聚集在一起呈现出一幅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画卷。“习近平历史观”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相继发表,主要从理论来源、形成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构成要素、理论特征和当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已有的成果中只是选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基础理论建构、研究思路调整、基本概念厘清、研究方法拓展等问题上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以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以及四个维度之间的辨证关系,来探讨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阐述了有关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问题,形成了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分析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开辟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新局面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上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国内学界对习近平历史观研究始于2015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之后,呈明显攀升之势,充分体现了理论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此,有必要就其研究的现状、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分析
(一)理论来源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理论界对此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总体上研究的主体方向与基本观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重合也有差异。具体来看:(1)“一源”说。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根基。[1](2)“二源”说。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及其历史观形成的理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即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历史的认识,[2]10第二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的历史理论。[3]14(3)“三源”说。有的学者认为,除了“二源”说的两点之外,还包括第三源,即其他信仰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理论、对于党史与国史的大量精辟的论述。[4](4)“文化基因”说。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源自他的大历史观,依据是习近平的“文化基因”说,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理念。因为习近平强调历史研究要研究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史研究也要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5]
以上研究基本概括了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初步奠定和开拓了这一问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空间。很明显,“一源”说是就理论上而言的,“二源”说除了理论还兼顾了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意味,而“三源”说在空间上,扩展到马克思主义史家领域,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历史观理论来源的外延,对于“文化基因”说,则是进一步强调时间意味,而且指出了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旨趣。所以,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的把握,要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整体考虑,这一点学界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形成背景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理论界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进行了概括。(1)在国际方面,理论界认为,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格局和趋势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背景。[2]8国际上出现的扭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歪曲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颠倒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等敌对势力观点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国际背景。[3]10(2)在国内方面,理论界认为,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根本出发点。[2]9国内出现的否定中国革命正确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思潮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国内背景。[3]11
显然,习近平历史观是立足于国际国内两大空间格局,在理论上回答人们对于实践和历史的错误认识,这只是他的目的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背景,因此,下一步学界要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构建起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整体性背景。
(三)形成过程
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理论界对其做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这些少有的文献对习近平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期梳理,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习近平的个人经历来探究其历史观的形成发展脉络,认为其形成发展经历了初步萌发、形成发展和丰富完善三个阶段,[6]156在“历史动力论、历史辩证法、历史价值论等方面创新发展了唯物史观”。[7]
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来看学术界并没有高度重视,其实这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历史观至关重要,因此,下一步理论界要结合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等方面,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研究,全面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过程。
二、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内涵的阐释
(一)主要内容
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围绕其内容,理论界从不同层面对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体现的其历史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这些概括包括:(1)对待历史的态度。那就是敬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8]11尊重历史,正确认识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正确看待人民群众与党革命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学习历史,学好党史和国史,[9]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10](2)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即树立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掌握辨别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的历史观,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在伟大斗争中发展的历史观,回看、比较、远眺相关照的历史观。[11](3)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进行结合做出的重新概括,认为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历史本体、突出历史主体、学习历史知识、深化历史研究、保护历史文化、尊重历史公正、借鉴历史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八个方面。[6]156此外,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命题,那就是“历史方位论、历史价值论、历史研究使命论、历史主体论和历史形态论”。[12](4)历史观的具体应用,那就是习近平历史观能够“以唯物史观研究学习历史、以群众史观坚持走群众路线、以辩证法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以扬弃思维对待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涵”[13]23。 可以看到,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逻辑建构和阐述视角不尽相同,以此提出的观点和意见较为繁杂,有时还存在概念不清晰等现象,其实,以上学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主要内容的四点概括主要还是体现在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比如,第一点对待历史的态度主要是就时间维度而言的,第二点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主要是就理论维度而言的,第三点主要是就理论和空间两个维度而言的,而第四点历史观的具体应用则主要是就实践维度而言的,所以,从这四个层面进行梳理,相信我们将会对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
(二)构成要素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构成要素,这一层面是立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背景而言的。理论界认为,在习近平的历史观中,“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道路是重要构成元素。中国精神是习近平历史观的文化根基,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历史观的认识工具,中国道路是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理性”。[14]
的确,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和中国道路作为习近平历史观的构成元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习近平的历史观就是在传承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和阐释中国道路。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精神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它是就时间和理论维度来说的,中国故事是就时间和空间维度来说的,而中国道路则是就实践维度来说的,我们如果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对习近平历史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概括,将会使其呈现出整体性的效果。
三、关于“习近平历史观”价值特征的研究
(一)理论特征
有关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特征,理论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括。(1)在总体特征上,理论界认为习近平历史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理论特征。[6]156(2)在基本特征上,理论界认为习近平科学历史观基本特征包括“人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15]2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義历史哲学,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3)在哲学特征上,理论界认为习近平历史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6]
事实上,从不同层面来看,习近平历史观就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从时间上看,习近平历史观具有创新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征,它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创新;从空间上来看,则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它是立足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理论上看,则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人民性、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等特征,主要是看从哪个角度进行界定;从实践上看,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习近平历史观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回答中国面临的现实实践问题。因此,不管是总体特征还是基本特征,抑或是哲学特征,都离不开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只有统筹考虑这四个维度才能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特征。
(二)当代价值
理论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1)学者们一致认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11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3]23(2)有的学者认为,把握习近平科学历史观有利于克服历史的“娱乐化”和“去价值化”倾向,重建现代价值体系。[15]3(3)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历史观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历史依据,为当前的史学研究确立了价值坐标,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有利于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有助于推动历史研究、历史学科建设发展。[6]161(4)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历史观有利于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17]同时,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在新时代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8]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学界目前主要从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价值两方面进行了概括,其实其当代价值还远远不只是以上学者提出的四点。如,习近平的历史观还在时间上,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在空间上,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地位,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等;在实践上,有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乡村振兴等。所以,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剖析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仍然大有可为。[19-20]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现有理论成果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历史观具有重要、积极的价值,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相对一致的看法。然而,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时代提出的许多新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历史观进行分析和解答。因此,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议题依然有必要继续深入地探讨下去。
(一)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从以上国内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成果来看,成果丰硕,学术界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涉及理论来源、形成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理论特征、构成要素和当代价值六个方面。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主要内容、理论特征和当代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习近平历史观的总体性把握,故而对这几个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集中研究。习近平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处理国际国内各项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认识水平的高低事关我们党执政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理论界这些研究成果的被采纳和吸收,人们对习近平历史观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研究主题与方向不够聚焦。“习近平对待历史的态度”“习近平关于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命题”“习近平历史观的应用”等作为习近平历史观的几个重要内容,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有些研究成果未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这一核心主题。此外,“主要内容”“构成要素”“核心命题”等基本概念有待廓清。
其二,研究方法与学科视野有待丰富。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在文献计量、文献比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在选题和研究视阈界定上,学者们都笼统地把文章题目定为“习近平历史观研究”或“论习近平的历史观”等,缺乏针对性。此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学科视野相对狭窄,研究者大多没有历史学、统计学和传播学背景,学科交叉性不强。除了历史逻辑受到一定关注以外,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比较史学等学科领域目前还未入场,对统计学、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借鉴也不够。
其三,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针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学界更多的是聚焦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少数相关理论,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体性上进行分析总结。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有关唯物史观的史学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还有待开发。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习近平历史观的真理力量。随着人们对习近平历史观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自觉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的“娱乐化”和“去价值观”倾向会向真理低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转换研究思路与范式。目前,大多数学者还只是从六个层面中选取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除了这种研究范式以外,还可以从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探索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以及四个维度之间的辩證关系,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全貌。在习近平历史观研究中我们应该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需要厘清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的研究虽说成果较多,但是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晰、相互交织等现象,这不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所以,下一步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更确切地对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把握。
其二,需要厘清习近平历史观总体性特征、基本特征和哲学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不以一种整体性思维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特征,这就缺乏问题意识,就会陷入认识错位的局面,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其特征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整体性把握是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最大的问题意识。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的,它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中国面临的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要解决的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问题,只要紧紧抓住人民性这一本质特征,然后把人民放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之中,通过掌握理论以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这样就能对其特征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其三,需要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当代价值无疑是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其价值,也能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目标和方向。在目前已有的这类研究成果中,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的研究,还十分不成熟,有的只是零星提及,并未做系统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下一步我们要结合中国当代的现实国情,联系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进行通盘考虑。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
一是从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上探讨如何研究习近平历史观。2015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初具规模,然而尚未从研究理论体系上进行建构,在初具规模的大好势头基础上要想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习近平历史观,没有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体系是很难进行下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的。因此,在做好一些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相信这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也相信学界会有这样的共识。
二是从历史逻辑上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基础理论越扎实,对于我们系统全面把握习近平的历史观越有利。相关基础理论不只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于历史观的理论,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们利用自身扎实的史学理论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投身于“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再比如,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上的优良传统,也对今天的历史观和实践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还有很多,特别是党的历史上的报纸和刊物等蕴含的历史观和记载的历史实践活动还有待深入挖掘。过去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历史参考价值,在已有的成果中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价值,但是研究得还不够。新时代,我们研究习近平历史观,就可以借鉴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历史研究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积极进行历史观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探讨为什么要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到今天,理论界应该形成一个理论自觉和研究自觉,那就是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这也是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因为,习近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开辟中国未来的重要理论,这就需要对其有一个整体性认识。
以上几个方向的努力,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加强其整体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下一步就是对以上几个方向的具体实施。如同前面我们一直强调的一样,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是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的重要视角,所以,未来学界可以尝试从这个视角对习近平历史观展开深入研究。 四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的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涉猎领域十分广泛,如果只是进行一一列举,而不加以归类,很难从整体性上把握其内容。然而,如果将其放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之中去考察,会发现其每项内容都有其特定的维度,要么是就中国历史文化而言的,要么是就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言的,要么是就理论学习而言的,要么是就具体实践而言的,总之,其内容主要都是就这四个维度上而言的。对于这一方向,学界可以做深入的思考。
五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是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因此,学界如果能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相信会对习近平历史观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路径。明确了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就要思考如何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笔者认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体现在其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以及这四个维度之间的辩证整体性关系上。因此,要想探讨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路径,就要从这几个维度以及这几个维度之间的辩证关系上着手。例如,在时间整体性上,从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与党史、国史这个历史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性,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文化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在空间整体性上,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上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整体性上,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中把握理论整体性;在实践整体性上,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连续性进行把握。此外,比如理论整体性又伴随着时间和实践整体性,实践整体性也伴随着时间整体性等等。弄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我们再在这几个维度及其形成的关系网下探讨各自的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相信会对习近平历史观形成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整体性认识。
七是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传播。完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离不开整体性的传播,这就需要借助传播学中的相关传播理论,结合习近平历史观的具体特征进行有效传播,不断促进其实现大众化,使得人们掌握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丹,李文玲.习近平的历史观[J].学习月刊,2016(1):4.
[2]黄天一.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3]齐俊博.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4]张笑龙.习近平的历史观及其理论背景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
[5]李君如.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5):11.
[6]于桂荣,秦书生.论习近平的历史观[J].学术论坛,2017(4).
[7]袁久红,陈硕.“历史周期律”难题的时代解答——论习近平的历史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
[8]高翔莲,曹阳.论习近平的历史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
[9]陶厚勇,王卫华.习近平历史观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9.
[10]杨凤城,谢春涛.以史鉴今 砥砺前行——习近平历史观述论[J].毛泽东研究,2018(6):13.
[11]李殿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J].红旗文稿,2018(6):4-7.
[12]张兆端.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8.
[13]刘大禹,刘春生.习近平的历史观论析[J].毛泽东研究,2018(5).
[14]蔡娟,仇小松.论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构成元素[J].学习论坛,2017(12):14.
[15]詹红菊.习近平的科学历史观及其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7(23).
[16]陈科材.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7.
[17]艾四林,康沛竹.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历史观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20.
[18]卜宪群.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60.
[19]林丹.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39-44.
[20]郁有凯.新時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原则、实践逻辑与未来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40-45.
责任编辑:陈可阔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阐述了有关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问题,形成了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分析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及开辟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新局面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上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国内学界对习近平历史观研究始于2015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之后,呈明显攀升之势,充分体现了理论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此,有必要就其研究的现状、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分析
(一)理论来源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理论界对此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总体上研究的主体方向与基本观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重合也有差异。具体来看:(1)“一源”说。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根基。[1](2)“二源”说。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及其历史观形成的理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即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历史的认识,[2]10第二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的历史理论。[3]14(3)“三源”说。有的学者认为,除了“二源”说的两点之外,还包括第三源,即其他信仰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理论、对于党史与国史的大量精辟的论述。[4](4)“文化基因”说。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源自他的大历史观,依据是习近平的“文化基因”说,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理念。因为习近平强调历史研究要研究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史研究也要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5]
以上研究基本概括了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初步奠定和开拓了这一问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空间。很明显,“一源”说是就理论上而言的,“二源”说除了理论还兼顾了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意味,而“三源”说在空间上,扩展到马克思主义史家领域,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历史观理论来源的外延,对于“文化基因”说,则是进一步强调时间意味,而且指出了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旨趣。所以,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的把握,要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整体考虑,这一点学界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形成背景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理论界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进行了概括。(1)在国际方面,理论界认为,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格局和趋势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背景。[2]8国际上出现的扭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歪曲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颠倒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等敌对势力观点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国际背景。[3]10(2)在国内方面,理论界认为,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根本出发点。[2]9国内出现的否定中国革命正确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思潮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国内背景。[3]11
显然,习近平历史观是立足于国际国内两大空间格局,在理论上回答人们对于实践和历史的错误认识,这只是他的目的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背景,因此,下一步学界要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构建起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整体性背景。
(三)形成过程
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理论界对其做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这些少有的文献对习近平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期梳理,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习近平的个人经历来探究其历史观的形成发展脉络,认为其形成发展经历了初步萌发、形成发展和丰富完善三个阶段,[6]156在“历史动力论、历史辩证法、历史价值论等方面创新发展了唯物史观”。[7]
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来看学术界并没有高度重视,其实这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历史观至关重要,因此,下一步理论界要结合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等方面,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研究,全面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过程。
二、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内涵的阐释
(一)主要内容
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围绕其内容,理论界从不同层面对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体现的其历史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这些概括包括:(1)对待历史的态度。那就是敬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8]11尊重历史,正确认识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正确看待人民群众与党革命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学习历史,学好党史和国史,[9]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10](2)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即树立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掌握辨别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的历史观,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在伟大斗争中发展的历史观,回看、比较、远眺相关照的历史观。[11](3)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进行结合做出的重新概括,认为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历史本体、突出历史主体、学习历史知识、深化历史研究、保护历史文化、尊重历史公正、借鉴历史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八个方面。[6]156此外,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命题,那就是“历史方位论、历史价值论、历史研究使命论、历史主体论和历史形态论”。[12](4)历史观的具体应用,那就是习近平历史观能够“以唯物史观研究学习历史、以群众史观坚持走群众路线、以辩证法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以扬弃思维对待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涵”[13]23。 可以看到,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逻辑建构和阐述视角不尽相同,以此提出的观点和意见较为繁杂,有时还存在概念不清晰等现象,其实,以上学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主要内容的四点概括主要还是体现在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比如,第一点对待历史的态度主要是就时间维度而言的,第二点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主要是就理论维度而言的,第三点主要是就理论和空间两个维度而言的,而第四点历史观的具体应用则主要是就实践维度而言的,所以,从这四个层面进行梳理,相信我们将会对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
(二)构成要素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构成要素,这一层面是立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背景而言的。理论界认为,在习近平的历史观中,“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道路是重要构成元素。中国精神是习近平历史观的文化根基,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历史观的认识工具,中国道路是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理性”。[14]
的确,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和中国道路作为习近平历史观的构成元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习近平的历史观就是在传承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和阐释中国道路。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精神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它是就时间和理论维度来说的,中国故事是就时间和空间维度来说的,而中国道路则是就实践维度来说的,我们如果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对习近平历史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概括,将会使其呈现出整体性的效果。
三、关于“习近平历史观”价值特征的研究
(一)理论特征
有关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特征,理论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括。(1)在总体特征上,理论界认为习近平历史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理论特征。[6]156(2)在基本特征上,理论界认为习近平科学历史观基本特征包括“人民性、实践性和包容性”,[15]2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義历史哲学,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3)在哲学特征上,理论界认为习近平历史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6]
事实上,从不同层面来看,习近平历史观就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从时间上看,习近平历史观具有创新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征,它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创新;从空间上来看,则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它是立足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理论上看,则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人民性、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等特征,主要是看从哪个角度进行界定;从实践上看,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习近平历史观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回答中国面临的现实实践问题。因此,不管是总体特征还是基本特征,抑或是哲学特征,都离不开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只有统筹考虑这四个维度才能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特征。
(二)当代价值
理论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1)学者们一致认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11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3]23(2)有的学者认为,把握习近平科学历史观有利于克服历史的“娱乐化”和“去价值化”倾向,重建现代价值体系。[15]3(3)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历史观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历史依据,为当前的史学研究确立了价值坐标,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有利于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有助于推动历史研究、历史学科建设发展。[6]161(4)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历史观有利于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17]同时,有的学者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在新时代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8]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学界目前主要从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价值两方面进行了概括,其实其当代价值还远远不只是以上学者提出的四点。如,习近平的历史观还在时间上,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在空间上,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地位,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等;在实践上,有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乡村振兴等。所以,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剖析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仍然大有可为。[19-20]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现有理论成果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历史观具有重要、积极的价值,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相对一致的看法。然而,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时代提出的许多新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历史观进行分析和解答。因此,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议题依然有必要继续深入地探讨下去。
(一)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从以上国内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成果来看,成果丰硕,学术界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涉及理论来源、形成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理论特征、构成要素和当代价值六个方面。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主要内容、理论特征和当代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习近平历史观的总体性把握,故而对这几个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集中研究。习近平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处理国际国内各项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认识水平的高低事关我们党执政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理论界这些研究成果的被采纳和吸收,人们对习近平历史观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研究主题与方向不够聚焦。“习近平对待历史的态度”“习近平关于辩证认识历史的几种方法”“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命题”“习近平历史观的应用”等作为习近平历史观的几个重要内容,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有些研究成果未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这一核心主题。此外,“主要内容”“构成要素”“核心命题”等基本概念有待廓清。
其二,研究方法与学科视野有待丰富。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在文献计量、文献比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在选题和研究视阈界定上,学者们都笼统地把文章题目定为“习近平历史观研究”或“论习近平的历史观”等,缺乏针对性。此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学科视野相对狭窄,研究者大多没有历史学、统计学和传播学背景,学科交叉性不强。除了历史逻辑受到一定关注以外,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比较史学等学科领域目前还未入场,对统计学、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借鉴也不够。
其三,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针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学界更多的是聚焦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少数相关理论,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体性上进行分析总结。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有关唯物史观的史学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还有待开发。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习近平历史观的真理力量。随着人们对习近平历史观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自觉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的“娱乐化”和“去价值观”倾向会向真理低头。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转换研究思路与范式。目前,大多数学者还只是从六个层面中选取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除了这种研究范式以外,还可以从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探索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以及四个维度之间的辩證关系,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全貌。在习近平历史观研究中我们应该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需要厘清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的研究虽说成果较多,但是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晰、相互交织等现象,这不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所以,下一步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更确切地对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把握。
其二,需要厘清习近平历史观总体性特征、基本特征和哲学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不以一种整体性思维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特征,这就缺乏问题意识,就会陷入认识错位的局面,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其特征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整体性把握是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最大的问题意识。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的,它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中国面临的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要解决的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问题,只要紧紧抓住人民性这一本质特征,然后把人民放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之中,通过掌握理论以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这样就能对其特征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其三,需要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当代价值无疑是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其价值,也能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目标和方向。在目前已有的这类研究成果中,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的研究,还十分不成熟,有的只是零星提及,并未做系统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下一步我们要结合中国当代的现实国情,联系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进行通盘考虑。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
一是从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上探讨如何研究习近平历史观。2015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初具规模,然而尚未从研究理论体系上进行建构,在初具规模的大好势头基础上要想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习近平历史观,没有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体系是很难进行下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的。因此,在做好一些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相信这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也相信学界会有这样的共识。
二是从历史逻辑上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基础理论越扎实,对于我们系统全面把握习近平的历史观越有利。相关基础理论不只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于历史观的理论,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们利用自身扎实的史学理论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投身于“学术中国化”运动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再比如,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上的优良传统,也对今天的历史观和实践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还有很多,特别是党的历史上的报纸和刊物等蕴含的历史观和记载的历史实践活动还有待深入挖掘。过去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历史参考价值,在已有的成果中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价值,但是研究得还不够。新时代,我们研究习近平历史观,就可以借鉴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历史研究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积极进行历史观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探讨为什么要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到今天,理论界应该形成一个理论自觉和研究自觉,那就是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这也是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价值,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因为,习近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开辟中国未来的重要理论,这就需要对其有一个整体性认识。
以上几个方向的努力,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加强其整体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下一步就是对以上几个方向的具体实施。如同前面我们一直强调的一样,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是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的重要视角,所以,未来学界可以尝试从这个视角对习近平历史观展开深入研究。 四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的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涉猎领域十分广泛,如果只是进行一一列举,而不加以归类,很难从整体性上把握其内容。然而,如果将其放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之中去考察,会发现其每项内容都有其特定的维度,要么是就中国历史文化而言的,要么是就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言的,要么是就理论学习而言的,要么是就具体实践而言的,总之,其内容主要都是就这四个维度上而言的。对于这一方向,学界可以做深入的思考。
五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是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因此,学界如果能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相信会对习近平历史观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是从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研究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路径。明确了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就要思考如何加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笔者认为,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体现在其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四个维度以及这四个维度之间的辩证整体性关系上。因此,要想探讨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的路径,就要从这几个维度以及这几个维度之间的辩证关系上着手。例如,在时间整体性上,从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与党史、国史这个历史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性,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文化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在空间整体性上,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上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整体性上,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中把握理论整体性;在实践整体性上,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连续性进行把握。此外,比如理论整体性又伴随着时间和实践整体性,实践整体性也伴随着时间整体性等等。弄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我们再在这几个维度及其形成的关系网下探讨各自的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相信会对习近平历史观形成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整体性认识。
七是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传播。完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离不开整体性的传播,这就需要借助传播学中的相关传播理论,结合习近平历史观的具体特征进行有效传播,不断促进其实现大众化,使得人们掌握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丹,李文玲.习近平的历史观[J].学习月刊,2016(1):4.
[2]黄天一.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3]齐俊博.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4]张笑龙.习近平的历史观及其理论背景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
[5]李君如.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5):11.
[6]于桂荣,秦书生.论习近平的历史观[J].学术论坛,2017(4).
[7]袁久红,陈硕.“历史周期律”难题的时代解答——论习近平的历史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
[8]高翔莲,曹阳.论习近平的历史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
[9]陶厚勇,王卫华.习近平历史观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9.
[10]杨凤城,谢春涛.以史鉴今 砥砺前行——习近平历史观述论[J].毛泽东研究,2018(6):13.
[11]李殿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J].红旗文稿,2018(6):4-7.
[12]张兆端.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8.
[13]刘大禹,刘春生.习近平的历史观论析[J].毛泽东研究,2018(5).
[14]蔡娟,仇小松.论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构成元素[J].学习论坛,2017(12):14.
[15]詹红菊.习近平的科学历史观及其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7(23).
[16]陈科材.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7.
[17]艾四林,康沛竹.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历史观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20.
[18]卜宪群.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60.
[19]林丹.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39-44.
[20]郁有凯.新時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原则、实践逻辑与未来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40-45.
责任编辑:陈可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