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对付金融危机?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国期货市场建设20周年的重要年份。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制造经济向制造经济与定价经济共同构成的创新经济迈进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历程中,在1984年秋天,一位名叫杨亮瑜的美国金融机构的专家来到北京,和当时外经贸部的人谈到期货,期货这个题目在当时来讲是很多人都没有人听过的,更不要说接触了。那次讲座的内容最后送到了中央办公厅,印发给了当时的所有领导。在1988年初,当时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的批示,开发研究和发展中国的期货市场。到今年刚好是25周年,期货市场真正实践的过程没有那么长时间,仅仅不到20年。
那么现在,包括中国的期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如何用期货为中国经济构筑安全屏障?如何在期货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保驾护航?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中国期货市场的战略作用。2008年进入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了25%至45%,时间短,跌幅大,史无前例。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期货市场经受了历史性的考验。中国期货市场在商品期货价格巨幅下挫、连续多日停板的系统性风险中,运行平稳、制度规范、交易公平、管理有效,实现了无期货公司破产、无交易者大额穿仓、无群体纠纷。中国期货市场成功经受住了这场重大考验。
第二,中国期货市场发挥了套期保值的功能。在能源、有色金属、农产品、化工产品的交易中,通过保值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特别是白糖,只跌了1%,波幅也就是11%,小豆、大麦、玉米等效果明显,实践证明,参加套期保值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必由之路。企业的现货和期货结合起来去做,总体上比较正常,没有感觉到什么太大的危机,凡是没有参加保值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一次危机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企业是参与了相关产品的保值,特别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这个下跌的过程中,他们至少是没亏,把自己的产品产值保住了。中国经济发挥了功能,众多的企业利用这个方法实现了保值这样一个目的。
第三,中国期货市场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我们中国期货市场还比较弱小,其实也有很多重要的成就。中国期货市场起步和发展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增强话语权、自主权、定价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中国实体经济迫切需要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中国实体经济已发展成规模庞大的经济运行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至今增加约68倍,中国实体经济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经济体。但与此同时,中国实体经济尚未建成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2007年中国已开发的期货产品相对应的这个产业本身造成的产值是多少?合并在一起计算大约是14000多亿,这14000多亿,在全国23万亿的实体经济中只占了6.085%。现在中国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面是非常狭窄的,只占了6.085%,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
我们中国在大豆、铜精矿、铁矿石等九大商品方面,除了原油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之外,剩下的都是第一大进口国,对外依存度最低是40%多,最高是80%。这证明我们在很多产业领域缺乏期货市场的保护。现在中国实体经济尚未建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期货这个行业。
现在中国实体经济面临汇率、利率、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立体冲击。企业领导人既要抓好这个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同时还要面临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要保证一个企业平稳健康的运行真是不简单。中国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相当部分需要规避风险。在汇率、利率、商品价格波动的冲击下,中国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建立与其规模和产业相对应、风险相适应的完整的期货市场体系。
美国爆发了次债危机以后,大家有一个误解:期货不能做,风险太大了!其实,我们认为期货和导致危机的次级抵押债券及其衍生产品MRS、CDO、CDS等完全是两回事,具体区分下来有几个不同,第一是基本范畴不同,期货是金融衍生品的基础性的产品。就像一座山一样,在底下的,严格意义上讲,现在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了四个基础性的产品。期货、期权、远期、互换。这四个是最底的部分,最基础的。次债的问题是外延型的,在基础的发展之后,寻找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外延的方式出现了别的。期货是在交易所内交易,也就是说在严格监管的一个场所里进行交易。而这个次级债是场外交易,监管不足。
我们有一个比喻,比方航空母舰战斗群通常是由一艘航空母舰、四艘导弹驱逐舰,加上潜艇、护卫舰、后勤供应舰等组成,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强大的打击能力和防御能力,在活动400公里的范围内,按照外防区、中防区和内防区对于三层防御区对空中、海面、水下进行拦截和打击。中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有如航母在大洋游弋,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构成的“风险防控体系”。没有这种安全防护网的中国实体经济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威胁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是非常紧迫的。
在发展期货市场的战略举措方面,我们应该加快制定《中国期货市场二十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中国期货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由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构成的完善的期货市场体系,实现将中国从世界生产大国、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消费大国发展成为控有资源、具有市场主导地位的世界性期货大国的战略目标。目前来讲差距还很大,但前途是光明的。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期货是金融领域的高科技,用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期货产业,将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倍增的效应。
现在证券行业大约是10万人,由于金融机构的推出,人急剧的增加。期货的装备、价值将由目前区区的20亿,发展成为上千亿的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我在期货业坚守了15年,对于中国期货业的前景我是有信心的。为什么说当时发展的空间特别大?我们曾经在做一个未来发展的规划,我们设想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到目前为止,做的是商品期货的建设。马上面临的就是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金融期货的阶段。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由美国、欧洲、中国形成的三大世界期货市场之一。年交易额我们预算至少有几千亿人民币,而且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现在的一倍或者两倍,逐渐发展到三十到五十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国期货市场建设20周年的重要年份。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制造经济向制造经济与定价经济共同构成的创新经济迈进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历程中,在1984年秋天,一位名叫杨亮瑜的美国金融机构的专家来到北京,和当时外经贸部的人谈到期货,期货这个题目在当时来讲是很多人都没有人听过的,更不要说接触了。那次讲座的内容最后送到了中央办公厅,印发给了当时的所有领导。在1988年初,当时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的批示,开发研究和发展中国的期货市场。到今年刚好是25周年,期货市场真正实践的过程没有那么长时间,仅仅不到20年。
那么现在,包括中国的期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如何用期货为中国经济构筑安全屏障?如何在期货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保驾护航?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中国期货市场的战略作用。2008年进入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了25%至45%,时间短,跌幅大,史无前例。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期货市场经受了历史性的考验。中国期货市场在商品期货价格巨幅下挫、连续多日停板的系统性风险中,运行平稳、制度规范、交易公平、管理有效,实现了无期货公司破产、无交易者大额穿仓、无群体纠纷。中国期货市场成功经受住了这场重大考验。
第二,中国期货市场发挥了套期保值的功能。在能源、有色金属、农产品、化工产品的交易中,通过保值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特别是白糖,只跌了1%,波幅也就是11%,小豆、大麦、玉米等效果明显,实践证明,参加套期保值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必由之路。企业的现货和期货结合起来去做,总体上比较正常,没有感觉到什么太大的危机,凡是没有参加保值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一次危机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企业是参与了相关产品的保值,特别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这个下跌的过程中,他们至少是没亏,把自己的产品产值保住了。中国经济发挥了功能,众多的企业利用这个方法实现了保值这样一个目的。
第三,中国期货市场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我们中国期货市场还比较弱小,其实也有很多重要的成就。中国期货市场起步和发展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增强话语权、自主权、定价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中国实体经济迫切需要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中国实体经济已发展成规模庞大的经济运行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至今增加约68倍,中国实体经济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经济体。但与此同时,中国实体经济尚未建成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2007年中国已开发的期货产品相对应的这个产业本身造成的产值是多少?合并在一起计算大约是14000多亿,这14000多亿,在全国23万亿的实体经济中只占了6.085%。现在中国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面是非常狭窄的,只占了6.085%,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
我们中国在大豆、铜精矿、铁矿石等九大商品方面,除了原油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之外,剩下的都是第一大进口国,对外依存度最低是40%多,最高是80%。这证明我们在很多产业领域缺乏期货市场的保护。现在中国实体经济尚未建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期货这个行业。
现在中国实体经济面临汇率、利率、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立体冲击。企业领导人既要抓好这个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同时还要面临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要保证一个企业平稳健康的运行真是不简单。中国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相当部分需要规避风险。在汇率、利率、商品价格波动的冲击下,中国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建立与其规模和产业相对应、风险相适应的完整的期货市场体系。
美国爆发了次债危机以后,大家有一个误解:期货不能做,风险太大了!其实,我们认为期货和导致危机的次级抵押债券及其衍生产品MRS、CDO、CDS等完全是两回事,具体区分下来有几个不同,第一是基本范畴不同,期货是金融衍生品的基础性的产品。就像一座山一样,在底下的,严格意义上讲,现在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了四个基础性的产品。期货、期权、远期、互换。这四个是最底的部分,最基础的。次债的问题是外延型的,在基础的发展之后,寻找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外延的方式出现了别的。期货是在交易所内交易,也就是说在严格监管的一个场所里进行交易。而这个次级债是场外交易,监管不足。
我们有一个比喻,比方航空母舰战斗群通常是由一艘航空母舰、四艘导弹驱逐舰,加上潜艇、护卫舰、后勤供应舰等组成,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强大的打击能力和防御能力,在活动400公里的范围内,按照外防区、中防区和内防区对于三层防御区对空中、海面、水下进行拦截和打击。中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有如航母在大洋游弋,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构成的“风险防控体系”。没有这种安全防护网的中国实体经济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威胁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是非常紧迫的。
在发展期货市场的战略举措方面,我们应该加快制定《中国期货市场二十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中国期货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由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构成的完善的期货市场体系,实现将中国从世界生产大国、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消费大国发展成为控有资源、具有市场主导地位的世界性期货大国的战略目标。目前来讲差距还很大,但前途是光明的。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期货是金融领域的高科技,用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期货产业,将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倍增的效应。
现在证券行业大约是10万人,由于金融机构的推出,人急剧的增加。期货的装备、价值将由目前区区的20亿,发展成为上千亿的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我在期货业坚守了15年,对于中国期货业的前景我是有信心的。为什么说当时发展的空间特别大?我们曾经在做一个未来发展的规划,我们设想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到目前为止,做的是商品期货的建设。马上面临的就是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金融期货的阶段。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由美国、欧洲、中国形成的三大世界期货市场之一。年交易额我们预算至少有几千亿人民币,而且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现在的一倍或者两倍,逐渐发展到三十到五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