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安家村农村劳动力现状为例,对安家村1、2社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分析,总结出遂宁市劳动力转移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1.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现状
目前,四川省各市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家庭青壮年都不在家,留在家的绝大多数是小孩和中、老年人。在城乡收入差距和追求更好生活理念的驱动下,青壮年男性及妇女均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城市,尽管许多不可避免的加入失业大军或呈隐性失业状态,但这种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同时,当地农业生产出现了因先进技术不能很好普及和耕作技术落后引起的农业产量增长微弱,甚至停滞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城市工资率上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似乎出现了盘旋上升的关系[1]。
2.安家村1、2社勞动力转移基本特点
2.1 基本情况
蓬南镇位于遂宁市蓬溪县南东部,是一个浅丘农业镇,是蓬溪县第二大的城镇。安家村位于蓬南镇偏西部,共有10个社。其中安家村1、2社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独具特点,属于安家村比较典型的村社。1990年至2000年两社总人口为350人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约为231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66%。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占76.3%、6.02%、8.16%。20世纪末这两个村的村民仍然以在家务农为主,两社外出务工的人口约为70人,仅占总人口的20%。这期间转移劳动力主要以20-30岁为主,且以男性居多,转移方向以沿海为主,转移后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纺织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在这部分转移劳动力中,多数人学历不高,多以小学毕业为主,主要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自行转移到广东、福建以及重庆等地。
2.2 劳动力转移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我们村劳动力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打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日俱增,由此而孕育出的劳务经济急剧增大,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实惠,加快了脱贫进程。据村务资料统计,至2005年这两个社已有168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到历史高峰,外出劳务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了65.12%,其中外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达102人。由此可见安家村乃至蓬南镇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且通过询问这两个社的年事较高的长者,我了解到我们村这两个社劳动力带家眷转移情况:1990年至1995年主要以夫妻一同转移为主,2000年后开始全家一起转移。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到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约为141人。这个时间段,外出人员的文化程度多以高中为主,还有少数大专以上文凭的务工人员;转移区域明显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转移劳动力不仅仅局限于沿海地区,已经渐渐深入内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从事的职业也有所变化,除了纺织业、建筑业、制造业,增加了旅游业、餐饮业及农业。
有部分劳动力回到家乡投资,让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栽种果树,减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解决了闲置劳动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让荒置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在过去,大量劳动力转移,土地为代耕,甚有一部分打荒。所以,农村的土地问题一时成为一个时势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转移劳动力回乡创业。
3.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1 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优质劳动力也在不断转移。而农业部门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减少将会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甚至造成它的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优质劳动力本身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载体。舒尔茨关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都证明了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农业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力。各种体现新技术的物质资本只有在人力资本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很难想象在一个人力资本低下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
3.2 对农业总产量的影响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现代城市部门如同一张大网,把大量农业优质劳动力网罗到城市,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这也是周瑞明先生称之为的城市筛选过程。农业劳动力在城市筛选机制作用下流入城市部门后总量虽仍过剩,可是由于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必然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农业总产量下降。
4.结论及相关建议
(1)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转移是导致优质劳动力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下降的原因。
优质农业劳动力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更占优势。在劳动力转移的城市筛选过程中,有绝对优势的优质劳动力首先流出。虽然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理性选择,但对农业的长期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农村优质劳动力的过分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极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甚至增长率下降、停滞,威胁着农业的长期发展。
对我国当下而言,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而农业发展中物质资本的增加所体现出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尚未充分表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物质资本的增加下可能出现大幅增长。但是,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伴随对人力资本的更高要求,农业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使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率高于转移率,防止其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3]。
(2)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我国呈现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上的无限供给与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矛盾”状态。 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时,农业部门就不能为工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剩余,因而粮价上涨,工资上升。但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总量上升中依然呈现出无限供给城市劳动力的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盲目的转移,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总量过剩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出造成了农业总产量下降。
(3)工资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循环促进。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从而驱使农村优质劳动力循环往复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失阻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制约农业总产量的提高,最终与城市的工资水平进一步拉大。
(4)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可能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与失业、“城市病”并存的问题。
農业优质劳动力的流出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与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许多土地也面临荒置。这势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最终甚至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滑坡。城市范围内创造就业的机会小于劳动力的流入量,就业压力增加;另外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城市失业问题,两股失业问题交织,加剧了城市失业。由于就业概率具有预期上的累积性,只要还存在经济势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会继续,导致城市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畸形发展。周而复始的现状使得社会问题更加明显,甚至可能造成二元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人力资本投入,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优惠,采取有力措施理顺主要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关系,缩小工农剪刀差,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使更多的农业优质劳动力愿意留在农业部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这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有效的降低农产品价格和工资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径。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是减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和基础设施的压力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鼓励转移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吸引外商投资。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1987.
[3]蔡昉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张藕香.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4).
【关键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1.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现状
目前,四川省各市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家庭青壮年都不在家,留在家的绝大多数是小孩和中、老年人。在城乡收入差距和追求更好生活理念的驱动下,青壮年男性及妇女均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城市,尽管许多不可避免的加入失业大军或呈隐性失业状态,但这种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同时,当地农业生产出现了因先进技术不能很好普及和耕作技术落后引起的农业产量增长微弱,甚至停滞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城市工资率上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似乎出现了盘旋上升的关系[1]。
2.安家村1、2社勞动力转移基本特点
2.1 基本情况
蓬南镇位于遂宁市蓬溪县南东部,是一个浅丘农业镇,是蓬溪县第二大的城镇。安家村位于蓬南镇偏西部,共有10个社。其中安家村1、2社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独具特点,属于安家村比较典型的村社。1990年至2000年两社总人口为350人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约为231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66%。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占76.3%、6.02%、8.16%。20世纪末这两个村的村民仍然以在家务农为主,两社外出务工的人口约为70人,仅占总人口的20%。这期间转移劳动力主要以20-30岁为主,且以男性居多,转移方向以沿海为主,转移后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纺织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在这部分转移劳动力中,多数人学历不高,多以小学毕业为主,主要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自行转移到广东、福建以及重庆等地。
2.2 劳动力转移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我们村劳动力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打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日俱增,由此而孕育出的劳务经济急剧增大,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实惠,加快了脱贫进程。据村务资料统计,至2005年这两个社已有168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到历史高峰,外出劳务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了65.12%,其中外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达102人。由此可见安家村乃至蓬南镇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且通过询问这两个社的年事较高的长者,我了解到我们村这两个社劳动力带家眷转移情况:1990年至1995年主要以夫妻一同转移为主,2000年后开始全家一起转移。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到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约为141人。这个时间段,外出人员的文化程度多以高中为主,还有少数大专以上文凭的务工人员;转移区域明显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转移劳动力不仅仅局限于沿海地区,已经渐渐深入内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从事的职业也有所变化,除了纺织业、建筑业、制造业,增加了旅游业、餐饮业及农业。
有部分劳动力回到家乡投资,让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栽种果树,减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解决了闲置劳动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让荒置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在过去,大量劳动力转移,土地为代耕,甚有一部分打荒。所以,农村的土地问题一时成为一个时势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转移劳动力回乡创业。
3.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1 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优质劳动力也在不断转移。而农业部门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减少将会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甚至造成它的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优质劳动力本身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载体。舒尔茨关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都证明了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农业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力。各种体现新技术的物质资本只有在人力资本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很难想象在一个人力资本低下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
3.2 对农业总产量的影响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现代城市部门如同一张大网,把大量农业优质劳动力网罗到城市,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这也是周瑞明先生称之为的城市筛选过程。农业劳动力在城市筛选机制作用下流入城市部门后总量虽仍过剩,可是由于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必然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农业总产量下降。
4.结论及相关建议
(1)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转移是导致优质劳动力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下降的原因。
优质农业劳动力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更占优势。在劳动力转移的城市筛选过程中,有绝对优势的优质劳动力首先流出。虽然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理性选择,但对农业的长期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农村优质劳动力的过分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极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甚至增长率下降、停滞,威胁着农业的长期发展。
对我国当下而言,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而农业发展中物质资本的增加所体现出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尚未充分表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物质资本的增加下可能出现大幅增长。但是,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伴随对人力资本的更高要求,农业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使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率高于转移率,防止其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3]。
(2)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我国呈现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上的无限供给与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矛盾”状态。 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总产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时,农业部门就不能为工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剩余,因而粮价上涨,工资上升。但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总量上升中依然呈现出无限供给城市劳动力的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盲目的转移,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总量过剩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出造成了农业总产量下降。
(3)工资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循环促进。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从而驱使农村优质劳动力循环往复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失阻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制约农业总产量的提高,最终与城市的工资水平进一步拉大。
(4)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可能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与失业、“城市病”并存的问题。
農业优质劳动力的流出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与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许多土地也面临荒置。这势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良种的推广,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最终甚至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滑坡。城市范围内创造就业的机会小于劳动力的流入量,就业压力增加;另外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城市失业问题,两股失业问题交织,加剧了城市失业。由于就业概率具有预期上的累积性,只要还存在经济势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会继续,导致城市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畸形发展。周而复始的现状使得社会问题更加明显,甚至可能造成二元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人力资本投入,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优惠,采取有力措施理顺主要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关系,缩小工农剪刀差,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使更多的农业优质劳动力愿意留在农业部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这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有效的降低农产品价格和工资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径。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是减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和基础设施的压力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鼓励转移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吸引外商投资。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1987.
[3]蔡昉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张藕香.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