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正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这样的学习过程应是优雅、隽永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尔雅”。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皆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琅琅上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初涉文言文,仍会存在学习困难。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易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小学文言文教学过程“尔雅”且能收到实效,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一、设情入境,激发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一定十分好奇,兴趣较浓。此时,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通过一些文言文中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等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礙,初步了解文章的梗概。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要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夸父逐日》前,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上古时期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感受我们的祖先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他们大胆奇特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句意非常重要。此时,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感知;接着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然后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大意的过程中,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即可,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先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有困难,教师再予以帮助。最后师生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二、引导诵读,品味雅韵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咏、品味上,强调学生熟读文本,记诵,以调动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感受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从而在较深层次上感悟内容及语言。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大致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着力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针对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分节线。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时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愿意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触类旁通,雅兴悠长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的确,作为教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教学的过程是“读懂——提升——拓展”,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可围绕文言文教学,设计拓展型训练,如创编故事,欣赏名句,复述故事,迁移阅读等,既可巩固知识又可增强学习兴趣。文言文言简意赅,指导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如《论语》片段,《孟子》片段,诸葛亮《诫子书》,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等,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大有裨益。
泰山不拘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爱上文言文,真正感受“尔雅”,为日后成就学习汉语的“泰山”与“江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皆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琅琅上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初涉文言文,仍会存在学习困难。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易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小学文言文教学过程“尔雅”且能收到实效,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一、设情入境,激发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一定十分好奇,兴趣较浓。此时,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通过一些文言文中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等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礙,初步了解文章的梗概。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要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夸父逐日》前,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上古时期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感受我们的祖先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他们大胆奇特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句意非常重要。此时,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感知;接着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然后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大意的过程中,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即可,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先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有困难,教师再予以帮助。最后师生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二、引导诵读,品味雅韵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咏、品味上,强调学生熟读文本,记诵,以调动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感受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从而在较深层次上感悟内容及语言。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大致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着力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针对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分节线。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时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愿意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触类旁通,雅兴悠长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的确,作为教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教学的过程是“读懂——提升——拓展”,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可围绕文言文教学,设计拓展型训练,如创编故事,欣赏名句,复述故事,迁移阅读等,既可巩固知识又可增强学习兴趣。文言文言简意赅,指导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如《论语》片段,《孟子》片段,诸葛亮《诫子书》,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等,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大有裨益。
泰山不拘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爱上文言文,真正感受“尔雅”,为日后成就学习汉语的“泰山”与“江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