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用菌栽培学作为园艺专业和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我校自2002年开始,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一、食用菌实验室实行开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验并能撰写实验论文;二、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定量的食用菌栽培方面应用人才。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39-02
食用菌栽培学主要侧重于食用菌栽培技术,它是在微生物学、真菌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发酵学等多门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专业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1-3]。要搞好食用菌的生产和研究,就必须具有系统的食用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术。为了在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对创新性、综合型人才与日俱增的需求,近年来我们在食用菌实验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我校自2002年开始,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逐步采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一、食用菌实验室实行开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验;二、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利用教学实习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定量的应用人才。现将食用菌实验教学改革方法及取得的效果介绍如下。
1 实验室实行开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
1.1 实验室开放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每学期只有30学时,开设的题目7-10个,如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只能由实验教师将所用的实验材料准备好。如:纯种分离,这个题目包括了种菇选择处理,纯种分离等,学生只能做纯种分离一个环节。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其它环节的实验及材料的准备,这样学生了解的多了,思路开阔了,仪器设备接触的多了,可以进行一些应用型实验的设计。
1.2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
开设了“北虫草研究”这一综合性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规划实验流程、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并最后写出实验论文。这种科研式教学的设计突出了研究性的特点,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工作,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每一步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把关。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独立动手能力的目的。学生从简单的平菇菌种制作,香菇菌种制作的不同方案设计,进一步发展到北虫草的菌种制作及栽培,有了跨越式的进展。
2 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利用教学实习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整套实验内容的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就不能按照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来进行,必须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在前期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菌种的制作,到了大三,学生开始实习,将这批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他们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进行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在实习实践中总结管理经验。比如:香菇的栽培管理,从品种选择,菌种制备,栽培季节的确定,培养料选择,培养料处理(营养配比,湿度,酸碱度),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脱袋,转色,出菇管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病虫害防治),及采菇的全部工艺流程的实践中[4-9],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用长期工作总结的技术管理经验做指导,学生们顺利完成了多个食用菌品种的全程栽培管理,在实践及生产中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有了明显提高,也使学生对食用菌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几年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调查参与学生的十二项内容,进行了教学改革前和教学改革后各项内容的人数比率对比,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统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方法远不如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效果。从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案设计情况、独立准备实验材料、独立使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科研热情、组织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参与本专业学生科研、毕业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作本专业技术指导等各个调查项目看,人数比率均有提高,有的方面甚至超出当初的设想,调查结果显示: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说明实验室开放和学生自主实验及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可行性。
4 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实验结果参差不齐
在实验进行中,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但是实验结果却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出现异常结果。主要原因在于: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规范。要求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把住灭菌关,把住无菌操作关。加强本科学生一二年级生物化学、微生物等实验技能的规范性训练,以避免对实验的结果和进程造成影响。
4.2 学生用于连续进行实验的时间不足,仪器设备不足
由于大三的学生课程安排较满,除了正常的实验课时间外,学生只能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多,仪器设备明显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度。为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场地和仪器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创造性,建议再准备一台高压灭菌器,一至二台超净工作台,一至二台摇床,一至二个培养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进行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工作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检验和培养的良好途径。只有实验室开放,不断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探索实验教学新途径,实验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育岳等.食用菌栽培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杨瑞长.食用菌周年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4] 刘晓红.香菇应用保水剂MD-1的菌筒制作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7,26(06):32-33.
[5] 刘晓红.香菇应用保水剂MD-1的实验方案设计[J].农技服务,2007,24(08):45-45.
[6] 刘晓红.稻壳栽培大球盖菇的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06):42-42.
[7] 刘晓红.辽东地区香菇玉米地地栽技术[J].食用菌,2008,(01):34-35.
[8] 衣杰,刘晓红等.几种常见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食用菌,2005,24(02):30-31.
[9] 韩玉才,刘晓红等.最新食用菌生产与经销大全[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39-02
食用菌栽培学主要侧重于食用菌栽培技术,它是在微生物学、真菌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发酵学等多门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专业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1-3]。要搞好食用菌的生产和研究,就必须具有系统的食用菌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术。为了在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对创新性、综合型人才与日俱增的需求,近年来我们在食用菌实验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我校自2002年开始,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逐步采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一、食用菌实验室实行开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验;二、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利用教学实习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定量的应用人才。现将食用菌实验教学改革方法及取得的效果介绍如下。
1 实验室实行开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
1.1 实验室开放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每学期只有30学时,开设的题目7-10个,如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只能由实验教师将所用的实验材料准备好。如:纯种分离,这个题目包括了种菇选择处理,纯种分离等,学生只能做纯种分离一个环节。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其它环节的实验及材料的准备,这样学生了解的多了,思路开阔了,仪器设备接触的多了,可以进行一些应用型实验的设计。
1.2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
开设了“北虫草研究”这一综合性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规划实验流程、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并最后写出实验论文。这种科研式教学的设计突出了研究性的特点,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工作,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每一步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把关。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独立动手能力的目的。学生从简单的平菇菌种制作,香菇菌种制作的不同方案设计,进一步发展到北虫草的菌种制作及栽培,有了跨越式的进展。
2 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利用教学实习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整套实验内容的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就不能按照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来进行,必须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在前期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菌种的制作,到了大三,学生开始实习,将这批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他们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进行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在实习实践中总结管理经验。比如:香菇的栽培管理,从品种选择,菌种制备,栽培季节的确定,培养料选择,培养料处理(营养配比,湿度,酸碱度),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脱袋,转色,出菇管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病虫害防治),及采菇的全部工艺流程的实践中[4-9],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用长期工作总结的技术管理经验做指导,学生们顺利完成了多个食用菌品种的全程栽培管理,在实践及生产中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有了明显提高,也使学生对食用菌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几年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调查参与学生的十二项内容,进行了教学改革前和教学改革后各项内容的人数比率对比,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统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方法远不如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效果。从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案设计情况、独立准备实验材料、独立使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科研热情、组织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参与本专业学生科研、毕业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作本专业技术指导等各个调查项目看,人数比率均有提高,有的方面甚至超出当初的设想,调查结果显示: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说明实验室开放和学生自主实验及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可行性。
4 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实验结果参差不齐
在实验进行中,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但是实验结果却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出现异常结果。主要原因在于:灭菌不彻底,无菌操作不规范。要求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把住灭菌关,把住无菌操作关。加强本科学生一二年级生物化学、微生物等实验技能的规范性训练,以避免对实验的结果和进程造成影响。
4.2 学生用于连续进行实验的时间不足,仪器设备不足
由于大三的学生课程安排较满,除了正常的实验课时间外,学生只能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多,仪器设备明显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度。为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场地和仪器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创造性,建议再准备一台高压灭菌器,一至二台超净工作台,一至二台摇床,一至二个培养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进行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工作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检验和培养的良好途径。只有实验室开放,不断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探索实验教学新途径,实验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育岳等.食用菌栽培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杨瑞长.食用菌周年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4] 刘晓红.香菇应用保水剂MD-1的菌筒制作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7,26(06):32-33.
[5] 刘晓红.香菇应用保水剂MD-1的实验方案设计[J].农技服务,2007,24(08):45-45.
[6] 刘晓红.稻壳栽培大球盖菇的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06):42-42.
[7] 刘晓红.辽东地区香菇玉米地地栽技术[J].食用菌,2008,(01):34-35.
[8] 衣杰,刘晓红等.几种常见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食用菌,2005,24(02):30-31.
[9] 韩玉才,刘晓红等.最新食用菌生产与经销大全[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