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日本坐电车,时间久了发现一个与国内不太相同的風俗,就是不能让座。
大约是低调习惯了,日本的老年人和孕妇都不大希望自己成为受人瞩目的弱势群体,被照顾和谦让总会感到尴尬。他们也很能忍耐,如果上车后发现“优先席”已经满了,就默默地站在一旁坚持到站,从不会开口求助。
有次与朋友一同乘车,过了两站,上来了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了,拄着拐杖,须发皆白,身体几乎驼成了90度,还不停地小声咳嗽。
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我等礼仪之邦出来的依然严格受到传统礼法的心理考验,浑身难受,如坐针毡,又怕站起来惹人侧目,只好使劲拉了拉朋友的衣袖,问他怎么办。
他想了想,说:“我们干脆装要下车,给他让座吧。”
我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老人走过来的时候,我们站起身,向他点头致意后走开。
眼看老人坐在了位置上,我舒了一口气。刚在车门旁站定,朋友便使劲拉我一把,我不明就里,懵懂地被他拽着下了车,“你干吗?怎么真的下车了?”我不解。
他小声说:“站在车上,老人和其他人总会看到我们的,不如干脆下来。”
我笑他:“你还真夸张!不过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演戏而已嘛。”
他认真地摇头:“既然选择不让老人尴尬,就不要留下任何尴尬的可能性。演戏也要好一点儿的演技,才算是真正的成全哪。”
2
深冬,去黑龙江朋友的家中过春节。
给老人拜年时,朋友“扑通”一声跪倒,把我吓了一跳。然后眼见他虔诚地全身伏倒,向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咣咣磕了几个头,一点儿都不放水,额头都明显红了一块。
拜完年后我偷偷问他:“干嘛那么卖力?”
他说:“我们这里都要这么磕头拜年,磕得轻了老人会不高兴,别人也会说你没家教。”
我說:“孝顺不一定要体现在磕头上啊。工作顺利,往家里拿点儿钱,平时多陪陪老人……都能体现心意不是吗,何必非要形式主义?”
他笑笑,说:“人老了,钱反而没那么重要了,有时候在乎的就是那一点儿仪式感。你表现得重视,他就高兴。”
他又说:“就算哄,也要哄得像那么回事。老人虽然老了,是不是敷衍还是看得出来的。”
去听一位演讲大师的授课,他说,讨人喜欢大都体现在说话的细节上。
比如,不要说“谢谢”,要说“谢谢你”,不要说“抱歉”,要说“真的对不起”。
想想还真是这样,加了几个字,听起来就更具诚意。
3
一个女孩向我倾诉往事,说起她8岁时,父母分别找她谈离婚。
她说,很多离婚前的父母大都会问:如果我跟你爸/妈离婚了,你跟谁?这种话很为难孩子,但说到底也是父母心里的牵挂和期盼。可这种待遇女孩没有。
父亲对她说:“我很想养你,但我是个男人,照顾你一个小姑娘不方便,我一个人赚钱也忙,很难顾着家里,不如你妈妈贴心。”
母亲对她说:“你爸爸有钱哪,比我有钱。他这些年很少陪你,肯定对你心里有愧疚,如果你跟他一起生活,会比跟我在一起生活得更好。”
女孩虽小,还是敏感地察觉到那并不是希望自己过得好的殷殷期盼。波澜不惊的神色,平静的语气,冷静的分析均透露出一个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们都嫌弃她是个麻烦。
后来他们终于私下达成了协议。女孩名义上归属了父亲,但寄养在姥姥家,双方付生活费。
多年过去,女孩长大成人,家中的条件变得更好。可她与父母的关系始终淡漠,有时一年不回去探望一次,即使见了面也没有亲切的感觉。
她说,其实我不恨他们,也从未介怀儿时生活的不如意,但这些年心里始终扎着一根刺。我无数次地想,哪怕那个时候他们愿意掩饰得更好些,表现得再不合一些,哪怕落几滴眼泪抱住我,说几句感性的话……我都会非常满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宁可相信肤浅做作的爱,也不要残酷的真实。
她说,我多想穿越回8岁那年,好好求求他们,不要那么敷衍地对我,别让我那么轻易就看出自己的可有可无.也许就不会纠结痛苦地度过整个青春。
大学时看《美丽人生》哭得一塌糊涂。那是个幸福又不幸的故事:集中营里,为了保护儿子,父亲导演了一场浪漫而残酷的游戏美梦。他告诉儿子只要遵守规则,攒够1000分就能赢得坦克并回家。儿子在对坦克车的渴望中终于苦苦熬过了饥饿、恐惧和死亡的威胁。
最后儿子躲在柜子里,父亲从他的面前带着笑容大步走过。儿子始终记得父亲告诉他的话,不能出去,出去就得不到坦克。
父亲的表情和语气那么认真。他相信了,就此拥有了毫发无伤的完美童年。电影里的儿子即使长大以后,也会拥有更加健全、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为了在乎你的人,又何妨当一次高规格的影帝。
不会有谁关心戏份真假,只关心演得投不投入,因为这证明了台下的观众对于台上主角的重要程度,值不值得爆发出全部的激情与努力。
想要你仔仔细细画一个饼给我,哪怕虚幻如泡沫,也能感到四周洋溢的香甜与充实的饱腹感。
因为你认真了,因为我投入了。
因为那是你给我的,而我爱着你。
人生如戏,请给我好一点儿的演技。
秋水长天摘自中信出版社《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日本坐电车,时间久了发现一个与国内不太相同的風俗,就是不能让座。
大约是低调习惯了,日本的老年人和孕妇都不大希望自己成为受人瞩目的弱势群体,被照顾和谦让总会感到尴尬。他们也很能忍耐,如果上车后发现“优先席”已经满了,就默默地站在一旁坚持到站,从不会开口求助。
有次与朋友一同乘车,过了两站,上来了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了,拄着拐杖,须发皆白,身体几乎驼成了90度,还不停地小声咳嗽。
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我等礼仪之邦出来的依然严格受到传统礼法的心理考验,浑身难受,如坐针毡,又怕站起来惹人侧目,只好使劲拉了拉朋友的衣袖,问他怎么办。
他想了想,说:“我们干脆装要下车,给他让座吧。”
我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老人走过来的时候,我们站起身,向他点头致意后走开。
眼看老人坐在了位置上,我舒了一口气。刚在车门旁站定,朋友便使劲拉我一把,我不明就里,懵懂地被他拽着下了车,“你干吗?怎么真的下车了?”我不解。
他小声说:“站在车上,老人和其他人总会看到我们的,不如干脆下来。”
我笑他:“你还真夸张!不过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演戏而已嘛。”
他认真地摇头:“既然选择不让老人尴尬,就不要留下任何尴尬的可能性。演戏也要好一点儿的演技,才算是真正的成全哪。”
2
深冬,去黑龙江朋友的家中过春节。
给老人拜年时,朋友“扑通”一声跪倒,把我吓了一跳。然后眼见他虔诚地全身伏倒,向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咣咣磕了几个头,一点儿都不放水,额头都明显红了一块。
拜完年后我偷偷问他:“干嘛那么卖力?”
他说:“我们这里都要这么磕头拜年,磕得轻了老人会不高兴,别人也会说你没家教。”
我說:“孝顺不一定要体现在磕头上啊。工作顺利,往家里拿点儿钱,平时多陪陪老人……都能体现心意不是吗,何必非要形式主义?”
他笑笑,说:“人老了,钱反而没那么重要了,有时候在乎的就是那一点儿仪式感。你表现得重视,他就高兴。”
他又说:“就算哄,也要哄得像那么回事。老人虽然老了,是不是敷衍还是看得出来的。”
去听一位演讲大师的授课,他说,讨人喜欢大都体现在说话的细节上。
比如,不要说“谢谢”,要说“谢谢你”,不要说“抱歉”,要说“真的对不起”。
想想还真是这样,加了几个字,听起来就更具诚意。
3
一个女孩向我倾诉往事,说起她8岁时,父母分别找她谈离婚。
她说,很多离婚前的父母大都会问:如果我跟你爸/妈离婚了,你跟谁?这种话很为难孩子,但说到底也是父母心里的牵挂和期盼。可这种待遇女孩没有。
父亲对她说:“我很想养你,但我是个男人,照顾你一个小姑娘不方便,我一个人赚钱也忙,很难顾着家里,不如你妈妈贴心。”
母亲对她说:“你爸爸有钱哪,比我有钱。他这些年很少陪你,肯定对你心里有愧疚,如果你跟他一起生活,会比跟我在一起生活得更好。”
女孩虽小,还是敏感地察觉到那并不是希望自己过得好的殷殷期盼。波澜不惊的神色,平静的语气,冷静的分析均透露出一个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们都嫌弃她是个麻烦。
后来他们终于私下达成了协议。女孩名义上归属了父亲,但寄养在姥姥家,双方付生活费。
多年过去,女孩长大成人,家中的条件变得更好。可她与父母的关系始终淡漠,有时一年不回去探望一次,即使见了面也没有亲切的感觉。
她说,其实我不恨他们,也从未介怀儿时生活的不如意,但这些年心里始终扎着一根刺。我无数次地想,哪怕那个时候他们愿意掩饰得更好些,表现得再不合一些,哪怕落几滴眼泪抱住我,说几句感性的话……我都会非常满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宁可相信肤浅做作的爱,也不要残酷的真实。
她说,我多想穿越回8岁那年,好好求求他们,不要那么敷衍地对我,别让我那么轻易就看出自己的可有可无.也许就不会纠结痛苦地度过整个青春。
大学时看《美丽人生》哭得一塌糊涂。那是个幸福又不幸的故事:集中营里,为了保护儿子,父亲导演了一场浪漫而残酷的游戏美梦。他告诉儿子只要遵守规则,攒够1000分就能赢得坦克并回家。儿子在对坦克车的渴望中终于苦苦熬过了饥饿、恐惧和死亡的威胁。
最后儿子躲在柜子里,父亲从他的面前带着笑容大步走过。儿子始终记得父亲告诉他的话,不能出去,出去就得不到坦克。
父亲的表情和语气那么认真。他相信了,就此拥有了毫发无伤的完美童年。电影里的儿子即使长大以后,也会拥有更加健全、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为了在乎你的人,又何妨当一次高规格的影帝。
不会有谁关心戏份真假,只关心演得投不投入,因为这证明了台下的观众对于台上主角的重要程度,值不值得爆发出全部的激情与努力。
想要你仔仔细细画一个饼给我,哪怕虚幻如泡沫,也能感到四周洋溢的香甜与充实的饱腹感。
因为你认真了,因为我投入了。
因为那是你给我的,而我爱着你。
人生如戏,请给我好一点儿的演技。
秋水长天摘自中信出版社《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