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建立健全利益均衡、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三大机制。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省对民众、民生的关注始终如一。
“十一五”,人文关怀将处处体现——一系列民生指标写进规划,也写进8700万四川人民的心中。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
交通:“十一五”期间建成通乡公路11250公里,90%的乡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良性循环。
通信:到2010年实现95%的行政村通电话.乡镇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
饮水:逐步解决全省800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
能源: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小水电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居住:搞好村庄绿化,实施乡村整治,建设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农村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努力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卫生: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以及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到2010年,完成4100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文化:全面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实现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馆、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交通:出行更方便
公路:我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342公里,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100公里。以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成渝环线等为重点,全面建成13条进出川大通道。建设雅安-泸沽、广元-巴中、乐山-宜宾和绵阳一遂宁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市州通往省会城市的快速通道。
铁路:加快达成扩能工程建设,建设绵阳-德阳-成都-峨眉-乐山客运专线,加快纳溪-叙永、乐坝-巴中等铁路建设。抓紧峨眉-宜宾铁路、遂宁-内江、巴中-达州、昭通-攀枝花-丽江等铁路的前期工作。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500公里。
航空:新建康定机场。力争开工建设乐山、亚丁旅游机场,做好宜宾机场迁建、马尔康(红原)机场前期工作。加强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协作,满足客货运输需要。积极增加国际直达航线,适应涉外旅游和经贸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到2010年,全省民用机场增加到11个。
环保:控制污染物,还“三江清水”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把关,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
水环境:加大对“三江一湖”(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和邛海)和32条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维护水体功能,实现还“三江清水”的目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坚持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的污染源。加快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建设,岷江、沱江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
大气污染防治:以酸雨防治为重点,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并严禁布局在酸雨污染重和二氧化硫环境浓度不达标的地区。努力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固体废弃物防治:加快危险废弃物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监督,加快中低放射性废物、核技术应用废物、铀钍伴生矿放射性废物处置,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发电,2010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左右。
教育: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教育支出917亿元,年均增长10%。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方面的差距。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制度,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万人
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采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三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构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万人。
医疗: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到“十一五”末。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70.6/10万。
按照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医疗卫生支出256亿元,年均增长9%。打破条块分割,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加快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大力加强药品管理和技术监督。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省对民众、民生的关注始终如一。
“十一五”,人文关怀将处处体现——一系列民生指标写进规划,也写进8700万四川人民的心中。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
交通:“十一五”期间建成通乡公路11250公里,90%的乡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良性循环。
通信:到2010年实现95%的行政村通电话.乡镇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
饮水:逐步解决全省800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
能源: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小水电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居住:搞好村庄绿化,实施乡村整治,建设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农村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努力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卫生: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以及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到2010年,完成4100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文化:全面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实现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馆、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交通:出行更方便
公路:我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342公里,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100公里。以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成渝环线等为重点,全面建成13条进出川大通道。建设雅安-泸沽、广元-巴中、乐山-宜宾和绵阳一遂宁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市州通往省会城市的快速通道。
铁路:加快达成扩能工程建设,建设绵阳-德阳-成都-峨眉-乐山客运专线,加快纳溪-叙永、乐坝-巴中等铁路建设。抓紧峨眉-宜宾铁路、遂宁-内江、巴中-达州、昭通-攀枝花-丽江等铁路的前期工作。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500公里。
航空:新建康定机场。力争开工建设乐山、亚丁旅游机场,做好宜宾机场迁建、马尔康(红原)机场前期工作。加强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协作,满足客货运输需要。积极增加国际直达航线,适应涉外旅游和经贸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到2010年,全省民用机场增加到11个。
环保:控制污染物,还“三江清水”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把关,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
水环境:加大对“三江一湖”(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和邛海)和32条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维护水体功能,实现还“三江清水”的目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坚持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的污染源。加快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建设,岷江、沱江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
大气污染防治:以酸雨防治为重点,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并严禁布局在酸雨污染重和二氧化硫环境浓度不达标的地区。努力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固体废弃物防治:加快危险废弃物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监督,加快中低放射性废物、核技术应用废物、铀钍伴生矿放射性废物处置,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发电,2010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左右。
教育: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教育支出917亿元,年均增长10%。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方面的差距。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制度,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万人
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采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三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构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万人。
医疗: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到“十一五”末。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70.6/10万。
按照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医疗卫生支出256亿元,年均增长9%。打破条块分割,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加快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大力加强药品管理和技术监督。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