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把体育教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在体育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使学生能应对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二、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体育教学为契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作为体育教学,因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
三、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身体素质的差别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在追求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体育活动,使其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培养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得到别人的表扬,成长中的学生更有此心理。有这么一个事实大家都知道,学生最喜欢进游戏厅,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综治不力、学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照顾不周、学生有零用钱和空闲时间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是:游戏机里多的是赞赏、表扬之类的极富挑逗性的言语。如“你不愧为英雄,你真棒,好样的。衷心祝贺你,还愿挑战吗?”所以学生在游戏机上能品尝成功的快感,享受赞誉声。这个事实从反面说明,学生特别是较差生,在学校得到的赞赏、表扬太少了。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表扬学生,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个阶段考试过去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要表扬他们,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该怎样“表扬”他们呢?人都有一些闪光点,都有一些特长。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时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例如,组织篮球赛,让他们在球场上一展风采;组织小型田径赛,让他们龙腾虎跃……不但可以消除学生那种朦胧的哥们义气的群体意识,而且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与平衡,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心理就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对中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现代中学生们知道的东西多,知识面广,主观性强,对他们讲大道理作用不大,只有结合实际跟他们讲道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体育教学就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独有特点,作为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一阵地,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有预见性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一、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在体育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使学生能应对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二、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体育教学为契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作为体育教学,因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
三、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身体素质的差别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在追求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体育活动,使其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培养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得到别人的表扬,成长中的学生更有此心理。有这么一个事实大家都知道,学生最喜欢进游戏厅,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综治不力、学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照顾不周、学生有零用钱和空闲时间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是:游戏机里多的是赞赏、表扬之类的极富挑逗性的言语。如“你不愧为英雄,你真棒,好样的。衷心祝贺你,还愿挑战吗?”所以学生在游戏机上能品尝成功的快感,享受赞誉声。这个事实从反面说明,学生特别是较差生,在学校得到的赞赏、表扬太少了。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表扬学生,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个阶段考试过去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要表扬他们,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该怎样“表扬”他们呢?人都有一些闪光点,都有一些特长。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时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例如,组织篮球赛,让他们在球场上一展风采;组织小型田径赛,让他们龙腾虎跃……不但可以消除学生那种朦胧的哥们义气的群体意识,而且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与平衡,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心理就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对中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现代中学生们知道的东西多,知识面广,主观性强,对他们讲大道理作用不大,只有结合实际跟他们讲道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体育教学就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独有特点,作为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这一阵地,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有预见性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