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视与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显现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渠道,传递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互联网的角色由此实现了由技术应用工具向价值交流平台的转换。近些年来,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突然发生,给我国原有的地方政府体制带来了挑战,给我国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也带来了新难题。原有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难以应对突发和频发的网络舆情,致使地方政府治理思维和方式必须发生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便从容应对网络舆情,努力构建人民信赖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鉴于此,正确及时地研究判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科学理性地指引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以及将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快速有效地加以化解,这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方面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该研究将会以网络舆情作为视域,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进行重新审视,准确透辟地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所面临的困境,与此同时,客观理性地提出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路径。希望该研究对学术界对于在网络舆情的角度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探讨有所裨益,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043-05
  一、 网络舆情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作为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公众参政议政权利的实现提供了诸多便利,因为网络的虚拟化,使得在网络的世界里没有了现实世界中身份地位的差距,因此公众在网络上的呼声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简而言之,所谓网络舆情是公众凭借网络这一载体对社会事件特别是焦点事件所怀有的情绪,意见以及具有行为倾向性的态度总和。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在研究地方政府治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地方政府治能力与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责和权力是相互关联的,拥有一定的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固有的属性。本文通过国内一些学者对政府治理能力的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一种多元化治理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依据法律法规开展治理工作,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和决策,供给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应对和解决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秩序等能力。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
  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实际以及地方政府治理的现状,客观理性地剖析出以下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管理意识不足,公共服务能力缺失”“主导引领信息滞后,错失化解最佳时机”“依法治理理念陈旧,缺乏明晰法律规制”“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压制扭曲社情民意”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一) 现代管理意识不足,公共服务能力缺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公共服务理论全新地阐释了公共行政理论,是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的诠释,是对公共行政实践的进一步理论升华,走进学术界,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彰显其主导地位和作用,并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施加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和人的价值,注重以公民为中心,这样一套公共行政理念为我们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1]因此不难看出,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行政实践的重要实用价值和应用意义,为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强对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视,通过对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的营造,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必须着重增强社区对于公共服务职能的认知,着力提升社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并将此作为地方政府的使命所在。“作为社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晴雨表的网络,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社会共识的凝聚提出了新的要求。”[2]具体探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地方政府官员必须着力提升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并切实提升自身的控制能力和驾驭能力。目前,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普遍存在着“网络恐惧”这种心理,对于自己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等问题表示焦虑,恐惧于东窗事发。这种“网络恐惧”心理的存在,有利于政府官员的自我监督,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廉潔程度。其二,政府部门的现代管理意识不足,服务意识短缺,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对于政府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政府的应对举措常常是使用强制手段,强制发帖人将网帖删除,这一举措不仅映射出政府自身的意识缺乏开放性和自信感,同时也表明政府在进行自身形象和权威塑造的过程之中的弊端。另外,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不能准确及时地研判,对网络舆情的敏感程度不够,导致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缺失。经常的情况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的曝光度之后,政府部门才会提高重视程度。因此可见,地方政府的现代管理意识不足,公共服务能力缺失。
  (二) 主导引领信息滞后,错失化解最佳时机
  以资源控制为中心,以垄断性控制和管理为特征的传统公共服务理念,需要及时有效地破除,这也是现代公共服务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层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同时要将部分颇具重要性的程序给予实时开放,助力于网络舆情的化解。这里面的网络舆情都关于公众的切身利益,关乎民众的情感表达。因此,政府自身应该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实现民主治理的广泛性,并且进一步促进对信息沟通主要渠道的畅通和拓宽。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在网络舆情实际的应对过程之中,明显地暴露出了政府主导引领信息的滞后性。当网络舆论迅速扩散满天飞的时候,政府未及时公开部分信息,导致引领信息滞后,从而使得有些网民缺乏辨别能力,致使网络舆情错失化解的最佳时机,被扭曲的事情真相引发了舆情危机。政府缺乏正视网络舆情的意识,引领信息滞后,导致网络舆情错失化解的最佳时机,无法形成治理的有效力量。政府应该主导引领网络舆情的信息,正确的引导舆情,抓住化解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的解决危机。政府自身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情况,扮演的并不是很到位,导致公众对于有些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政府的形象被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所以可见,地方政府主导引领信息滞后,导致错失化解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机。   (三) 依法治理理念陈旧,缺乏明晰法律规制
  进一步加快依法行政的贯彻落实,加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我党执政之中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任务。破除封建治理思想的根源,将依法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实现依法治理是有效解决网络舆情的迫切需要。网络社区为舆情提供了多元化的网络平台,诸如微信、微博、博客等媒介。频繁的网络舆情和广泛应用的新媒体,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暴露出政府依法治理理念的陈旧,缺乏明确清晰的法律规制。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一直是相当的重视和关注,并且将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引导作为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治理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部门的“自身恐惧”和“公众恐惧”心理较为严重,之所以产生此种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对于自身作风和行事引发舆情表示忧虑,恐惧自己的事情东窗事发,影响自己的前程和仕途;同时比较焦虑的是,如果政府对网络舆情的信息进行实时公开的话,不利于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和化解,从而容易引发民意冲突,对于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也威胁着社会稳定。对于政治敏感的网络舆情,政府常常采用的举措是删除、改变、压制等,可见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尚缺乏完善性,缺少法律规范的制约和指引,容易将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变得严重,甚至是恶化,正是由于这种不妥当的处理方法所导致的,升级并激化了这种社会矛盾。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尤其是依法治理存在着理念陈旧的问题,急需更新,同时亦缺乏明晰的法律规制。
  (四)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压制扭曲社情民意
  利益的多元化趋势,使得长期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提上日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才能够切实做到使得各方利益畅通和充分的表达。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竞争的根源就是利益的冲突,可见人类社会的一切冲突都源自利益冲突,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亦是利益冲突所引发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明显,强势的社会群体往往运用垄断的方法和手段将社会资源“据为己有”,而且对已有的利益不断地加以固化,从而对弱势群体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官、富、农“二代”网络热词的频繁曝出,给各方利益主体贴上了显著的标签。这种利益分层和多元化问题的加剧,进一步导致政府和公众两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的缺乏,难以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长此以往,公众的合法利益得不到长期有效的维护,所以公众只能另辟蹊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于是将网络作为诉诸利益的平台,网络舆情态势发展的高涨引发了群体效应,这些网络舆情都关乎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频发的网络舆情多数关于拆迁征地,社会保障,城区改造等等方面。因此,而引发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然而正常的诉求途径难以通行,所以普通网民就诉诸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来宣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原有的利益表达途径阻滞,进而压制了民意,致使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困境分析,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鉴于此,将网络舆情作为视域,科学理性地提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主要从回应能力、政务公开、网络法治建设、民众表达渠道四个方面展开。具体阐述如下:
  (一)正确研判网络舆情,着力提升回应能力
  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突发,使得地方政府必须要正确研判网络舆情,着力提升政府的回应能力,特别是政府官员的网络媒体素养,这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新任务。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信息流的分散化和非时空的制约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对传统的权力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政府原有的威权式的权力结构不得不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治理观念,正视观念问题来适应新的行政生态。除此之外,传统陈旧的回应网络舆情的官僚化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必须要做出改变,单一的权力运行结构也必须加以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应对和适应网络舆情的新常态。实际情形中,地方政府往往表现出遮掩、滞后发布消息甚至是不敢正视舆论的情形,导致在处理公共问题的时候显得格外被动,回应和传统确切消息的时间往往错失最佳时机。“网络舆论的危机究其实质是民意渠道阻塞,政府回应机制缺失的瞬间决堤效应。”[3]政府的官僚化獨白的话语体系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给民众以敷衍的感觉,从而使得政府在民众心目中权威逐渐降低,公平正义的形象也渐行渐远,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因此,要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强化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预判能力。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培训一批网络舆情评析的专职工作人员,其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及时关注时事热点,并且密切关注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时的发现危机的征兆,做好防范和应对舆情的工作,避免舆情的扩散,有效地解决网络舆情事件,安抚民心。其次,地方政府要正视网络媒体,切实提高回应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于网络媒体的了解程度,从而提升政府对于网络的引导能力。地方政府应该致力于对于网络生态环境的营造,以诚恳负责的姿态及时准确地回应质疑问题,正视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切实提高回应能力与应对水平。
  (二)及时主动公开政务,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开放程度和普及程度的渐强,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这种趋势,必须要实行政府事务的信息公开,即对危机事件和网络舆情的应对进展进行及时的公布于众。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化解进程的信息公开方式,就是要逐渐打破传统的官僚化的处理方式,勇于正视新媒体,正确合理地指引网络媒体,准确及时地发布消息,此举对于危情高效地解决和对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大有助益,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针对网络媒体上出现的错误和不良的信息,政府要通过及时准确的公开政务信息来加以纠正,有利于舆情危机的有效解决,这也是提升政府形象的有效方式之一。政府政务信息的及时公开,有助于防止危机事件的扩散,有利于管控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威信和形象。除此之外,合理把握科学的决策机制,正确地及时地加强对于网络媒体的引导。鉴于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决策机制,并同时应用网络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功能,大力鼓励倡导广大网民对于不良行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实名制举报。同时,应该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多元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对于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健全硬性的惩戒机制,以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   (三)加快网络法治建设,优化网络制度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制约监督体系,积极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切实加强党的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因此,我们足以见得,舆论监督是人民监督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法律监督则是人民监督的最基本保障。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网民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法律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大相径庭。因此,首先要切实促进网民法律道德意识的提升,其次要进一步加快网络法治建设。面对当前严峻的网络发展形势,必须要对网络管理的法律环境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将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更加有力地制约网络失范举动,最大限度地化解网络舆情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有效地保障网络舆情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法治的规范,更需要公民的理性参与。”[5]因此,网络法治化建设的推进,广大公民的广泛有效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更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只是地方政府在“唱独角戏”。只有同心同德,协同共举,才能够更好地打造权威性的法治政府,才能够打开网络法治建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领导干部应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和技术,正确科学地开展舆论引导,对于政务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失责问题。鉴于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到加快网络法治建设,优化网络制度环境,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
  (四)畅通民众表达渠道,发挥柔性治理思维
  在这个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公众的问题通过正常的途径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往往会诉诸网络媒体,通过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来解决,因此便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事件。单从政治生态的角度看,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属于正常现象,这反映出地方政府职能方面发生了问题,压制了社情民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根据初步的情况了解,新华网对于江苏各个区域的负面舆情进行了排行,该做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地方政府有效迅速地判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有效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鉴于此,对于被网络舆情放大的社会矛盾,政府应该学会运用柔性的治理方式和理念,逐步转变传统刚性的理念和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柔性治理思维,和传统的刚性的治理手段和方式皆迥然不同,是借助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尤其特别是利用和借助媒体功能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进而妥善地解决矛盾。简而言之,就是要努力实现多元共治网络,除了依靠法律规范,更要彰显道德伦理的作用,从而实现“善治”的愿望。鉴于此,善于发挥柔性治理思维的作用,实时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有利于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消解网络舆情危机,有利于网络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此研究首先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和化解网络舆情所存在的困境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包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高,主导引领的信息滞后,依法治理理念的有待增强,利益表达渠道的阻塞等,接着结合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困境和国内的网络发展形势,科学理性客观地探索出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其中,包含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有效回应能力,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优化网络制度环境的能力,以及柔性治理能力等。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实际和现状,立足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同时我们亦应该引进西方现代发达国家的先进治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对我国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进行更好地审视与提升。但是因为社会制度和发达程度的迥异,所以绝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且同时做到将其中国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化解,更好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最后希望此研究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价值,正确引导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促进我国社會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彭未名,王乐夫.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3):42.
  [2] 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理论研究,2010,(3):39.
  [3] 祝华新.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N].人民日报,2011-10-31.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20.
  [5]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
  〔责任编辑:张 毫 黄 琦〕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术期刊是比较典型的平面媒体,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以内容加工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出及时性、典型性、碎片化的特征,进行有选择的粗阅读之后才会进一步精阅读。回应现实需求,学术期刊也应该利用迅捷的数字化传播方式,从内容加工者的单一角色向加工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转变。数字化发展不仅能提升学术期刊自身的影响力,还有助于增强编读互动,净化学术生态,体现学术期刊的社会责
期刊
[摘 要]完成学业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核心任务,受到社会、高校、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关注。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社会群体,受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響,表现出由心理变化导致的学习态度的转变, 角色转变不适应、自我评价不客观、心理承受力弱、自我控制力差、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产生的心理冲突都直接影响学业。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情绪化严重、精力投
期刊
[摘 要]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影视作品改编热潮,随之而来的改编权侵权问题此消彼长,冲击着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就改编权而言,现行《著作权法》只有原则性规定,权利保护和侵权认定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难以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在第13条第8项中修改了有关改编权的内容,赋予了改编权新的内涵,明确了改编的三种方式,重新界定了改编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改编权与其他
期刊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动荡,其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关乎民主。有关民主的论争甚嚣尘上,无论是理论抑或实践都呈现出纷争与动乱。萨托利立足于民主思想的理想之维与现实之维的矛盾,从对法西斯主义的现实批判以及对民主应然状态的理想展望,借《民主新论》全面阐释了西方民主发展的历程,批判性地重构了西方民主的理想诉求,在他看来,只有理想民主才是评价和检验现实民主的标准。对萨托利民主思想的逻辑关照与
期刊
[摘要]当代女性主义超越了身体、生物性、财产等结构性差异,从文化观念的程式出发解释女性的现状,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加以批判吸收,力图突破男权主义思维的藩篱束缚,体现当代女性的人文自觉和时代觉醒,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女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阐释:一是深刻
期刊
[摘要]深圳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其在文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文化自信彰显着深圳这座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魅力。哈尔滨市是深圳市的对口合作城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是哈尔滨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哈尔滨市既有基础和优势,又有条件和机遇,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整合城市的发展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而且可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破解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以本雅明、阿多诺、梅洛·庞蒂、勒塞克尔、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引入国内外学界的视野。在结构主义语言学逐步显现出形式性的当代,如何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方法范式切入语言研究的场域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方法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体现着“总体”“身体”“主体”三条思维路径:首先,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为“物、言、思、行”不可分断的语言总体,强调
期刊
[摘 要]哈佛大学罗伯特·帕特南教授历经长达二十年的实证研究写下《使民主运转起来》,叙述了意大利地区自1970年以来的改革系统测试,并记录了意大利如何利用其深厚的公民传统来建立有效的民主运行机制的过程。此书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笔者将用政策人类学的方法从五性统一的角度来对之进行评析,政策人类学的五性统一即内在问题导向性(发现自我问题,具有本我反思性)、参与观察性(对能解决问题的他者观察)、互
期刊
[摘 要]尼采通过对阿波罗所代表的“形象性”与“完成性”的批判,指明以往形而上学是对创造的背离。“完成”意味着遮蔽,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被作为结果的“对象”所吸引,而实际上真正所应被关注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创造过程,而不是已生成的对象性的生命本身。为克服此种对形而上学真正所应研究的起点,即“创造过程”的背离,尼采选择以音乐的隐喻加以说明。尼采虽强调了旋律的重要性却未阐明旋律与时间的关系,没有分析物理性的
期刊
[摘 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传递、更新、创造文化的重要基地,理应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又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特定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分布、地方支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