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民族解放的号角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y4893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批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来华考察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文物和照片,其中包括一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良模撰写并提交代表团的《中国民众歌咏运动》英文报告。报告详细回顾了民众歌咏运动发起的缘由和初期发展情况,特别对推动民众歌咏运动发展的方法及意义做了阐述,鼓舞号召广大民众踊跃加入救亡歌咏的队伍。这份报告作为抗战初期中国民众开展救亡歌咏运动的阶段性总结,与其他资料和拍摄的大量照片,被世界学联代表团带回北美,在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期间宣传展示,在当时与会各国青年代表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刘良模及其领导的民众歌咏运动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全国范围要求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众多音乐界爱国志士将“律动的旋律”化为“锋利的尖刀”,率先对民族危机做出反应。当时民众“借乐以抒情,听歌以励志”,组织歌咏活动成为振奋民气、激发抗战情绪的有力武器,雄壮的歌声如澎湃的怒涛,沸腾于整个中华大地。“一二·九”运动后,救亡歌咏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迅猛发展,救亡的歌声加速传遍祖国各地,如“茫茫黑暗中窥见曙光一线”,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著名政论家邹韬奋在《生活日报》撰文,评介民众歌咏活动:“这是足以暗示整个民族一致团结抗敌救国的伟大力量的象征。”[1]而在众多的大众歌咏与合唱团体中,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良模倡导组建的“民众歌咏会”,引领了群众性救亡歌咏活动率先在上海蓬勃开展。
  刘良模,浙江镇海人,1909年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1932年他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后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任学生部干事。1935年2月,刘良模在上海青年会四川路会所正式发起成立了第一个民众歌咏会,组织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他深谙中国百姓中“大多数人文化不齐”的状况,认为用散发传单、办黑板报、组织演讲等方式开展抗日宣传和民众动员,大众不易看懂听懂,宣传效果不佳。为卸下“大多数人”思想的枷锁,让大众发声怒吼,作为歌咏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刘良模从教唱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又受到同期进步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如《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电影主题歌的感召,使他领悟到民众歌咏与抗日救亡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可以用在我们民族解放的斗争中”[2]。这是刘良模努力寻找的“不是为唱歌而唱歌,要为民族解放而唱歌”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即以歌咏作为鞭策自己、鼓舞民眾的武器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由此,他决意“要用歌唱的方法来唤醒民众,组织民众……要有歌咏会的组织,要使民众高唱雄壮的歌、前进的歌,使整个民族奋发起来。”[3]。
  1935年夏,刘良模相继将《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与冼星海创作的《救国进行曲》选为歌咏会必唱曲目。此时的刘良模已经强烈感受到:这些深入民心、催人振奋的救亡歌曲是他搜寻已久,用以广泛号召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最好宣传手段。他终于在民众歌咏的阵地上找到了让中华民族发出振聋发聩般呐喊的最佳方式。事实有力地证明,抗战宣传在哪里,歌咏运动就到哪里,这些最能集中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救亡顽强意志与坚定决心的战歌,始终是民族解放运动最具战斗力和感召力的嘹亮号角。
  1937年春,刘良模随军人服务团赶到绥远抗战前线劳军。借此机会,他教授守土军民学唱抗日歌曲,举办军民联合歌咏会,在前线部队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歌咏热潮。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对此举极为赞许,亲自从歌集中挑选出《救国军歌》《怒吼吧中国》《救国进行曲》《前进歌》《三十五军歌》等15首歌曲练唱。[4]学唱这些救亡歌曲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操练疲乏时学唱一两首振奋的歌曲,不但能够缓解疲劳,精神反而愈加振作;有时前线的士兵学会了一两首救亡歌曲,就“喜欢得什么似的,像小孩子般时时刻刻地唱着”。在教唱的同时,服务团利用简短的演讲或喊话,提振军人的抗战意志,帮助他们彻底领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深刻含义。经过军人服务团此番奔走教唱,使昂扬的旋律,雄壮的歌声,伴着这群“为中华民族争生存”的将士们的满腔热血,传遍长城内外与绥远前线。[5]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众多爱国音乐工作者和歌咏会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奔赴抗战前线和救亡图存大后方。随着战势的需要,刘良模率领青年会军人服务部第十支部,先后奔赴南京、徐州、郑州、汉口、长沙等前线展开慰问工作,鼓舞士气,安慰民心,服务官兵[6],让音乐走进官兵紧张单调的生活,使战士们感受社会支持与民众关心的同时,从歌声中获取慰藉与力量。刘良模及其领导的青年会军人服务团,不遗余力地抓住一切机会、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推广民众歌咏运动,给当时来华考察抗日救亡运动的世界学生联合会(简称“世界学联”)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民众歌咏运动受到世界学联代表团高度评价


  1938年5月至7月间,应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各青年爱国团体邀请,世界学联派出一支由英国、美国、加拿大学生代表共四人组成的国际学生代表团,来华赴广州、武汉、南昌、长沙、西安、延安等地参观访问。目的是为考察抗战背景下中国青年学生组织的各种救亡活动,收集有关中国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奋起抗争、顽强抗战的素材,并将这些材料带回国,为呼吁世界学联和各国青年团体,给予中国人民和青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以更有力的支援。
  在华密集考察的两个月里,代表团每到一地必要参观学校、图书馆、医院、难民救济所等,与当地青年学生、妇女及民众团体座谈。他们亲身接触和目睹了中国军民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强烈的民族情感,积极投身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特别是当时席卷中华大地的民众救亡歌咏运动,给欧美学生代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代表们对活动组织者和广大成员利用大众歌咏这种形式,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激励前线官兵浴血奋战、英勇抗敌,鼓舞大众同仇敌忾、支援抗战,给予高度评价,诚如世界学联代表柯乐曼所言“这种民族觉醒的精神,正是中国必胜的保证”。代表们深感这种集体力量的伟大,认为民众救亡歌咏运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民族觉醒与民众团结。

  1938年6月12日上午,世界学联代表团由武汉乘火车抵达抗战初期“新的文化中心根据地”——长沙,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6月13日下午,世界学联代表与当地学生联合会等青年团体在长沙基督教青年会座谈,交流斗争经验。这次座谈会上,刘良模向代表们做了题为《中国民众歌咏运动》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他系统地回顾了民众歌咏会筹建初期的情形并指出他坚信民众歌咏“确(实)能振奋精神,振作勇气,恢复已失掉的民族精神……训练民众,组织民众,达到解放中华民众的目的,这是民众歌咏会最大的使命”。他在报告中围绕成员招收、组织方式、骨干选拔、干事职责、组织纪律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如何组织、开展民众歌咏会,并强调“民众歌咏要注重服务社会”,号召大家“学会了救亡歌曲后,一定要教你周围的人”,鼓励成员深入到学校、工厂、街头、乡村、伤兵医院,或是通过无线电台的形式传播抗战歌曲,由点及面扩大民众歌咏运动的影响范围,团结各地民众,使其成为推动抗日救亡进程的有力推手。
  在与代表们的交流中,刘良模表示愿意做一个“开路先锋”,领导爱国民众唱响这些雄壮的歌曲。他始终认为“越是在斗争环境中,越会产生伟大的歌曲;越是喜欢歌咏的民族,越是懂得斗争”[7]。正如他与爱泼斯坦的一次采访中所断言:“救亡歌咏活动可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相信有朝一日歌咏队终将会变成战斗队!”[8]刘良模不知疲倦的活跃形象,一直闪耀在代表团的视野中。在长沙短暂的几天里,刘良模全程陪同代表团到各处参观考察。期间,他还亲自教代表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代表团的青年朋友们诚恳热忱地表示: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此前也曾听过,也曾被感动过,如果没有大众歌咏活动组织者刘良模先生的亲自教授,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并表示回国后“一定能够把这两首雄壮的中国救亡歌曲,唱给全世界的青年们听”。

三、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作用


  抗战初期,世界学联代表团来华考察,态度鲜明地同情并支持中国抗战,令国人备受鼓舞。同时,他们在华期间见证了抗日救亡活动和民众歌咏运动,对中国全民族抗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民众歌咏作为抗日救亡运动中最常见、最广泛的一种有效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其推广与传唱的方式是号召大众坚决抗日的有力举措。国际青年朋友们每到一地,看到的各种形式的月台歌咏、集会歌咏、电台歌咏及合唱联唱,既激励了中国军民的斗志,又团结了各方力量。世界学联代表们回国后,将亲历的救亡歌咏运动与目睹的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广泛传播给同情中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社会,这对鼓舞中国军民坚持抗战,扩大国际社会同情和援助中国,广泛掀起制裁日本侵略者热潮,遏制侵略戰争也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是一个流血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歌咏的时代。民众救亡歌咏运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以音乐作为对敌斗争利器的爱国运动。这份《中国民众歌咏运动》报告,完整详实地记录了在战火硝烟的年代,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刘良模为代表的爱国音乐者们是如何用雄壮的歌声振奋人民,用昂扬的旋律鼓舞人民,从而激发全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万众同心、万籁共鸣,前赴后继地争取属于正义的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共同演绎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合唱。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邹韬奋.民众歌咏会前途无量.韬奋文集(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160.
  [2]刘良模.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J].人民音乐,1980(6):16-17.
  [3]刘崇歌.用歌声唤起民众、激励将士——刘良模点燃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之烽火[M]//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民族脊梁——父辈的抗战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1.
  [4]戴森林.难以忘怀的回忆[M]//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同工.抗日救亡时日的历史回顾.上海: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1994:19.
  [5]刘良模.抗日救亡歌咏活动[M]//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一二·九”以后上海救国会史料选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433.
  [6]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88.
  [7]刘良模.我们要大声地唱歌来振发全国的民气[M]//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刘良模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2010:20.
  [8]罗伟虹.抗战岁月中的文化人:刘良模与抗日群众歌咏活动[J].世纪,2005(5):13.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其他文献
摘要: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柔区档案局在档案宣传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强化意识,完善体系,为档案宣传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创新模式,确保档案宣传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档案宣传档案工作档案事业  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档案宣传工作是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增强档案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档,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增强档案宣传工作意识,唤起各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北京市各区县档案馆的新馆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通州区档案馆在这项工作中,由于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自身克服了重重困难,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过程中,通州区档案局(馆)究竟采用何种措施加快新馆建设进度,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于2014年12月走访了通州区档案局(馆),局(馆)长高德澍欣然接受了本刊采访,与我们畅谈新馆建设的历程与现
摘要:数字人文为创新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服务模式提供了機遇。文章从服务需求与效益的视角看待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从理论上探讨了数字人文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关联。通过文献调研,利用NVI? VO.12提炼了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服务的四大功能需求,即交互性、学术性、便捷性和智能化需求,最后在融入服务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从“档案资源积累—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档案服务效益实现”三个维度建构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与服务的
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临近年终,回望发展历程,喜看几番耕耘变化,我们激情满怀。档案部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在向“到2020年,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基本建成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有效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事业发展体系”的目标迈进中取得了可喜进步。  近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签署国家档案局第13号令
为纪念北京市档案馆建馆60周年,2018年6月8日下午,北京市档案局(馆)召开了忆传统展未来——纪念建馆6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上,局(馆)退休老同志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建馆6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为档案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市属有关单位、区档案馆及市档案局(馆)中青年干部代表就传承档案工作者优良传统,坚守平凡创造非凡,推动首都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做了交流发言。  市档案局(馆)老领导,原党组书记、局(馆)长徐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村级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档案管理联动工作机制是村级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有效方法,从树立全新的村级档案管理理念,明确“联动机制”的内容,掌握“联动机制”模式有效运转的基本要素,抓牢实现联动过程的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村级档案 档案管理 联动机制建立  村级档案记录着村子的发展历史,沿革变化,大事小情,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帮助农
东城区档案局2017年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区档案局本年度培训先后完成了40学时的面授培训和24学时网络培训,共计61名学员考核合格。通过理论和实操学习,学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得到丰富,为今后的工作夯实了基础。(刘玉荣)  朝阳区档案馆与北京联合大学交流档案工作双方就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收集征集、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一致认为,要开创局(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刊载了反映东城区档案局和西城区档案局学习情况的《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思想指引新时代新目标开启新航程——将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首都核心区档案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两篇文章。文章翔实地介绍了这两个中心城区档案局(馆)的同志们在各自局党组的带领下,根据本区特色、结合
“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十一届“档案馆日”活动将于6月9日开始在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同时进行。活动的主题是“新中国的记忆”。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将同时开放一批档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编研成果展示、档案征集、参观展览、体验查档、历史文化书籍展示及阅览、观摩档案修裱、赠送编研书籍及档案法制宣传品、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欢迎社会公众参与。各档案馆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咨询电话如下。  活动内容详情请见北京市
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档案局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持续发展,出色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动力分外强劲    各区县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持续提升,尤其在档案馆新馆建设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东城、朝阳、海淀区档案馆新馆取得实质性进展,昌平区档案馆新馆项目纳入区重点推进项目,石景山区新馆项目纳入区建设项目“绿色通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