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类院校是不是只招少数民族考生?”“读师范类院校就一定要当老师吗?”“什么?考矿业大学,好不好就业哦?”……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对某些院校及专业的了解不深是否让你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现在,我们一起解读这些院校及专业,澄清一些误会,不让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在模棱两可的认识中偷偷溜走。
民族类院校
1.民族类院校只针对少数民族考生招生?
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民族类院校的招生对象只针对于少数民族考生。实际上,大多数民族类院校都是面向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招生的。
当然,部分院校会在招生章程里设定汉族和少数民族考生的招生比例,如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中注明,各专业(除艺术类外)招生,少数民族考生的比例约占65%)。也就是说,不论你是汉族考生还是少数民族考生,只要你分数达到了学校的录取线,并符合学校的录取条件,学校都会予以录取。
2.民族类院校民族差异太大,汉族考生不适合就读?
很多家长和考生向民族类院校招办老师咨询时,常常会提出 “入校后生活上会不会不习惯啊?”“少数民族学生会说汉语么?”“学生之间会不会交流障碍?”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来自边远地区,“落后”“蛮荒”“彪悍”成为他们想象中的少数民族的代名词。其实这些想象与事实大相径庭,而这些担忧也是毫无必要的。首先,如今的民族类院校中,汉族考生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很多少数民族考生不仅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也很优异;再次,语言上除民考民考生外,其他的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并无二致,沟通上是完全没有障碍的。而民考民的考生则是单独招生、单独授课的。因而,切莫将民族间的差异无限扩大,甚至放置到对立的位置上去看待。
与考生及家长的担忧恰恰相反,56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民族类院校校园内汇聚一堂,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风俗,绚烂多姿的服饰、歌舞以及琳琅满目的民族特色小吃,融汇成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这些富有特色和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使每一位在校生尽享民族大家庭温馨的同时,更能拓展文化视野。这正是民族类院校的独特魅力所在。
3.民族类院校的专业、就业都跟“民族”挂钩?
提到民族类院校,很多家长和考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民族类院校设置的专业都跟“民族”挂钩,甚至都是用民族语授课的。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大多数民族类院校都是综合性大学。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的69个本科专业,这其中既有像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这些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老牌学科,又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发展出的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如国贸、金融学、计算机、对外汉语、广告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还有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学科实力在国内外都首屈一指的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
还有一些人认为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或者说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实际上是种误解。众所周知,现在的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告别了“包分配”的年代,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也就是说,工作去向的选择权是掌握在毕业生自己手中的。民族类院校多为综合性院校,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毕业生同样具备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艺术院校
像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属于纯艺术院校,招生专业都为艺术类专业。还有一些听上去像艺术院校的院校的优势在于艺术专业,但仍有一大部分专业属于普通类专业。拿北京服装学院来说,从招生数量上看,艺术类专业占40%,普通类专业将近60%,也就是说,大多数考生都不是艺考生。拿中国传媒大学来说,普通本科专业有3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有13个,非通用语本科专业有29个。严格地说,这些院校不是艺术院校。
1.报考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艺术考试?
前面说了中央美术学院属于纯艺术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艺术类专业,那么每个专业都要进行艺术考试吗?其实不然,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就不需要参加该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考生在报名的同时,向学校提交一篇美术赏析文章即可(如有绘画、书法作品可同时提供作品照片)。
2.A校的艺术类专业在B校也是艺术类专业?
即使是同一个名称的专业,在不同学校,其“身份”可能也不同。举个例子,就“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个专业来说,你猜猜看,它是不是艺术类专业?说它是,四川大学把它列为艺术类专业招生,需要参加美术方面的专业考试;说它不是,北京服装学院把它列入工科类专业,不需要参加艺术考试,作为普通类专业招生,但需要考生有一定美术基础,能够简单地绘画。
在多数院校里,建筑学属于普通类专业,但在中央美术学院,其建筑学则属于艺术类专业,需要参加美术专业考试。还有一种情况,一个专业在一所学校实行两种招生,如西南交通大学的建筑学、景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既有一些计划在艺术类专业招生,也有一些计划在普通类专业招生。
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这几年一直是考生及家长关注的热门院校,教师这个职业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尊敬度和逐渐走好的福利待遇是吸引考生及家长的原因。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更是引起了考生及家长的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会。
1.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到西部贫困地区任教?
有媒体报道,免费师范生实施“指定就业”。由此,有的考生及家长误认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到西部贫困地区任教服务。
按照教育部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首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免费师范生自主择业。对于最终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以确保免费师范生的就业。
另外,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其服务区域不完全是西部地区。如果免费师范生的生源所在省份不是西部地区,当然就不存在必须回西部任教的问题。依照规定,免费师范生也可以选择到城镇学校工作,只是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需到县级或以下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2.读师范类院校今后就是当老师?
目前的中小学,老师基本上都是来自师范类院校,所以在人们心里就形成了“只要是读师范类院校,一定能做老师”的惯常观念。甚至有些没有被师范专业录取的考生,亦认为只要在师范类院校学习毕业就可以当老师。
在师范类院校里,除了师范类专业外,也有非师范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与综合类院校同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大致相同,毕业后领取相关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同时并不具备教师从业资格。但对于那些虽不是读师范专业,又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学子,可报考教师资格从业证的考试,并通过相关的其他测试,也能取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而并不是非要借师范类院校的跳板来当老师。
3.非师范专业的就业不如师范专业?
受传统 “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影响,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师范类院校就只有师范专业好,非师范专业与综合类院校的相同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另外,师范类院校吸引的大多是学校等教育单位前来招聘,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机会则大大降低。
其实这种观点偏颇。许多师范类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并不是近几年才形成的,而与师范专业成立时间相当,在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并不亚于师范专业。这里要特别提到北京师范大学,早在2003年,该校所有招生专业将不再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区别(免费师范生例外)。如果学生希望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就读各专业的学生均可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申办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很多师范类院校也像北师大那样实行师范与非师范并轨,如广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而有的院校,非师范专业则远远多与师范专业,如上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只有20%左右,非师范专业占80%左右。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在走综合性院校的路线。
因为明确的定位,师范类院校的综合大型招聘会不如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多、规模大,但这并不能代表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差。决定一个人就业的,是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本人的专业素质、个人能力。
农林类院校
借着国家新农村计划的实施、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等东风,使得与农林相关院校和专业在“冷清”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吸引了考生及家长的目光。但考虑农林类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业性、针对性都比较强,同时也伴随着“学农就是当农民”“学林就是植树”等惯常思维的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农林类院校还存在一定的误会。
1.农林类院校的专业都带“农林”特色?
由于对农林相关产业的不了解,提到农林类专业,许多考生和家长直接从字面上去解读某些专业。比如简单地把动物医学等同于兽医,认为农林院校就是农民院校,作物学院就是种田种甘蔗等等之类。
农业是一个覆盖面广,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而很多农林类大学的都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其他专业同步发展的局面。如中国农业大学其专业不但涉及农学、工学、理学,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该校纯粹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比例大概是占五分之一左右。如北京林业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突破了原有的“林业”框架,彻底改变了专业单一的局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理、工、文、管、经、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该校农林类专业只占总专业的五分之一不到,而且该校还开设了我国第一个物业管理本科专业。
2.从农业类院校毕业,就业在农村?
农业与农村、农民的紧密联系,使得一些考生及家长认为,到农林类院校学习,以后的工作地点也在农村、在森林、在海边。
事实到底是怎样呢?据了解,中国农业大学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是:近60%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其他大部分毕业生分布在省会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该校也有一部分学生扎根基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两年国家从大学毕业生里面选拔部分优秀毕业生去做村官,该校毕业生在北京做村官的数量相对是比较多的,这跟该校的一些专业和农村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毕业生有这方面的特长,到了农村以后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容易找到工作开展的突破口。
3.农林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大?
如今,市场上的外贸公司、网络公司比比皆是,但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公司却鲜见,这也导致部分考生及家长认为我国农业目前的科技含量不够高,农业科技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相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低。
正因为农业科技行业还未处于饱和状态,其就业前景反而值得看好。近年来,许多农林类专业报考偏冷,但在就业时优势就突显出来了。比如曾经被认为是招生冷门的畜牧兽医专业,近年来就业前景却大好。在前不久河南省2009年畜牧兽医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前来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相比,供需比仍旧接近1∶4。而山东省2008年高校毕业生畜牧兽医类就业市场上,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460余家畜牧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技术、管理岗位13000多个,而山东牧医学院2900名毕业生被一抢而空。
地矿、石化类院校
这指的是带“地质、矿业、石油、化工”字眼的院校,这些院校的“行业”性质明显,考生及家长因为对相关产业的不甚了解而产生较多的疑问和误会。
1.行业艰苦,就业不好吧?
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从事地质、石油、矿业等工作很艰苦,相关专业学起来枯燥,就业形势不见得多乐观。可从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2007年本科专业就业率数据来看,这4年每年就业率≥95%的本科专业中,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与科学、英语等,却是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这三个“其貌不扬”的专业。另外,采矿工程专业在06、07年的就业率也保持在≥95%。看来,不能以传统观念来选择专业了。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该校的采矿工程本科专业获得了4P水平的国际认证,毕业生可以在十多个国家直接就业。教育部门列出2007年的前50个人才供不应求的本科专业,中国矿大有28个。该校毕业生在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广受欢迎,在许多城市的地铁建设、消防安全、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活跃着矿大学子的身影。在煤炭行业,矿大毕业生更受行业欢迎,有时一名毕业生能有20个岗位的选择机会。
2.这类院校只适合男生报考?
一提起地矿、石化类院校,很多考生及家长条件反射般认为从这些院校毕业后就是或在野外勘探、考察,或在油田工作或者挖石油,劳动强度大,且工作地点较偏远,不适合女生读。
拿西南石油大学来说,除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招收男生所占比例较大外,其余专业对招收男女生比例无要求。而且该校还特别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欢迎广大女生踊跃填报。而中国矿业大学则明确,采矿工程专业不招收女生,其他专业没有招收男女生比例限制。另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在招生章程里明确指出,各专业对男女生比例均无特殊要求(国防生除外)。
如果女生想学与石油有关的专业,也有适合的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可能去炼油厂的机会比较多,是搞技术工作,这个劳动强度比较低,不是很辛苦。另外像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一般都是在油库、加油站、管道局工作,野外作业时间非常少。所以像这两个专业,相对来讲,又热门、又好就业,而且不是很苦,相对于石油勘探那些专业来讲,比较适合女孩子干。
虽然女生可以报考地矿、石化类院校,但从就业的总体上来说,女生没有男生的竞争优势强。
3.从事石化工作对人身有很大的危害性?
石化相关的油气、化工产业中,具有易燃、易爆、高温、有毒、风险高的特点,有些考生和家长望文生义,认为从事此类工作不安全,对人体伤害大,也就对相关专业持以排斥的态度。
石化等相关产业的确存在对人体伤害的可能性,但现在不但国家出台了防治职业病的法例,在各个不同的行业,根据不同的要求,也配备了相关的劳保设施和用品,只要操作人员按照规则操作和佩戴好劳保用品,定期接受相关身体检查,一般可以避免职业病对人体的损害。同时,由于某一种类的工作环境、内容等情况,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职业病产生,并不是石化类相关产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从事此类工作时,只要防护得当,就能避免对人身的伤害。(编校 魏娜 孔惠楠)
民族类院校
1.民族类院校只针对少数民族考生招生?
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民族类院校的招生对象只针对于少数民族考生。实际上,大多数民族类院校都是面向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招生的。
当然,部分院校会在招生章程里设定汉族和少数民族考生的招生比例,如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中注明,各专业(除艺术类外)招生,少数民族考生的比例约占65%)。也就是说,不论你是汉族考生还是少数民族考生,只要你分数达到了学校的录取线,并符合学校的录取条件,学校都会予以录取。
2.民族类院校民族差异太大,汉族考生不适合就读?
很多家长和考生向民族类院校招办老师咨询时,常常会提出 “入校后生活上会不会不习惯啊?”“少数民族学生会说汉语么?”“学生之间会不会交流障碍?”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来自边远地区,“落后”“蛮荒”“彪悍”成为他们想象中的少数民族的代名词。其实这些想象与事实大相径庭,而这些担忧也是毫无必要的。首先,如今的民族类院校中,汉族考生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很多少数民族考生不仅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也很优异;再次,语言上除民考民考生外,其他的少数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并无二致,沟通上是完全没有障碍的。而民考民的考生则是单独招生、单独授课的。因而,切莫将民族间的差异无限扩大,甚至放置到对立的位置上去看待。
与考生及家长的担忧恰恰相反,56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民族类院校校园内汇聚一堂,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风俗,绚烂多姿的服饰、歌舞以及琳琅满目的民族特色小吃,融汇成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这些富有特色和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使每一位在校生尽享民族大家庭温馨的同时,更能拓展文化视野。这正是民族类院校的独特魅力所在。
3.民族类院校的专业、就业都跟“民族”挂钩?
提到民族类院校,很多家长和考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民族类院校设置的专业都跟“民族”挂钩,甚至都是用民族语授课的。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大多数民族类院校都是综合性大学。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的69个本科专业,这其中既有像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这些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老牌学科,又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发展出的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如国贸、金融学、计算机、对外汉语、广告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还有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学科实力在国内外都首屈一指的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
还有一些人认为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或者说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实际上是种误解。众所周知,现在的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告别了“包分配”的年代,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也就是说,工作去向的选择权是掌握在毕业生自己手中的。民族类院校多为综合性院校,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毕业生同样具备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艺术院校
像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属于纯艺术院校,招生专业都为艺术类专业。还有一些听上去像艺术院校的院校的优势在于艺术专业,但仍有一大部分专业属于普通类专业。拿北京服装学院来说,从招生数量上看,艺术类专业占40%,普通类专业将近60%,也就是说,大多数考生都不是艺考生。拿中国传媒大学来说,普通本科专业有3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有13个,非通用语本科专业有29个。严格地说,这些院校不是艺术院校。
1.报考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艺术考试?
前面说了中央美术学院属于纯艺术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艺术类专业,那么每个专业都要进行艺术考试吗?其实不然,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就不需要参加该校组织的专业考试,考生在报名的同时,向学校提交一篇美术赏析文章即可(如有绘画、书法作品可同时提供作品照片)。
2.A校的艺术类专业在B校也是艺术类专业?
即使是同一个名称的专业,在不同学校,其“身份”可能也不同。举个例子,就“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个专业来说,你猜猜看,它是不是艺术类专业?说它是,四川大学把它列为艺术类专业招生,需要参加美术方面的专业考试;说它不是,北京服装学院把它列入工科类专业,不需要参加艺术考试,作为普通类专业招生,但需要考生有一定美术基础,能够简单地绘画。
在多数院校里,建筑学属于普通类专业,但在中央美术学院,其建筑学则属于艺术类专业,需要参加美术专业考试。还有一种情况,一个专业在一所学校实行两种招生,如西南交通大学的建筑学、景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既有一些计划在艺术类专业招生,也有一些计划在普通类专业招生。
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这几年一直是考生及家长关注的热门院校,教师这个职业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尊敬度和逐渐走好的福利待遇是吸引考生及家长的原因。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更是引起了考生及家长的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会。
1.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到西部贫困地区任教?
有媒体报道,免费师范生实施“指定就业”。由此,有的考生及家长误认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到西部贫困地区任教服务。
按照教育部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首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免费师范生自主择业。对于最终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以确保免费师范生的就业。
另外,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其服务区域不完全是西部地区。如果免费师范生的生源所在省份不是西部地区,当然就不存在必须回西部任教的问题。依照规定,免费师范生也可以选择到城镇学校工作,只是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需到县级或以下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2.读师范类院校今后就是当老师?
目前的中小学,老师基本上都是来自师范类院校,所以在人们心里就形成了“只要是读师范类院校,一定能做老师”的惯常观念。甚至有些没有被师范专业录取的考生,亦认为只要在师范类院校学习毕业就可以当老师。
在师范类院校里,除了师范类专业外,也有非师范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与综合类院校同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大致相同,毕业后领取相关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同时并不具备教师从业资格。但对于那些虽不是读师范专业,又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学子,可报考教师资格从业证的考试,并通过相关的其他测试,也能取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而并不是非要借师范类院校的跳板来当老师。
3.非师范专业的就业不如师范专业?
受传统 “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影响,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师范类院校就只有师范专业好,非师范专业与综合类院校的相同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另外,师范类院校吸引的大多是学校等教育单位前来招聘,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机会则大大降低。
其实这种观点偏颇。许多师范类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并不是近几年才形成的,而与师范专业成立时间相当,在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并不亚于师范专业。这里要特别提到北京师范大学,早在2003年,该校所有招生专业将不再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区别(免费师范生例外)。如果学生希望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就读各专业的学生均可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申办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很多师范类院校也像北师大那样实行师范与非师范并轨,如广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而有的院校,非师范专业则远远多与师范专业,如上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只有20%左右,非师范专业占80%左右。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在走综合性院校的路线。
因为明确的定位,师范类院校的综合大型招聘会不如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多、规模大,但这并不能代表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差。决定一个人就业的,是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本人的专业素质、个人能力。
农林类院校
借着国家新农村计划的实施、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等东风,使得与农林相关院校和专业在“冷清”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吸引了考生及家长的目光。但考虑农林类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业性、针对性都比较强,同时也伴随着“学农就是当农民”“学林就是植树”等惯常思维的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农林类院校还存在一定的误会。
1.农林类院校的专业都带“农林”特色?
由于对农林相关产业的不了解,提到农林类专业,许多考生和家长直接从字面上去解读某些专业。比如简单地把动物医学等同于兽医,认为农林院校就是农民院校,作物学院就是种田种甘蔗等等之类。
农业是一个覆盖面广,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而很多农林类大学的都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其他专业同步发展的局面。如中国农业大学其专业不但涉及农学、工学、理学,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该校纯粹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比例大概是占五分之一左右。如北京林业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突破了原有的“林业”框架,彻底改变了专业单一的局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理、工、文、管、经、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该校农林类专业只占总专业的五分之一不到,而且该校还开设了我国第一个物业管理本科专业。
2.从农业类院校毕业,就业在农村?
农业与农村、农民的紧密联系,使得一些考生及家长认为,到农林类院校学习,以后的工作地点也在农村、在森林、在海边。
事实到底是怎样呢?据了解,中国农业大学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是:近60%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其他大部分毕业生分布在省会城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该校也有一部分学生扎根基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两年国家从大学毕业生里面选拔部分优秀毕业生去做村官,该校毕业生在北京做村官的数量相对是比较多的,这跟该校的一些专业和农村有比较直接的关系。毕业生有这方面的特长,到了农村以后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容易找到工作开展的突破口。
3.农林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大?
如今,市场上的外贸公司、网络公司比比皆是,但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公司却鲜见,这也导致部分考生及家长认为我国农业目前的科技含量不够高,农业科技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相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低。
正因为农业科技行业还未处于饱和状态,其就业前景反而值得看好。近年来,许多农林类专业报考偏冷,但在就业时优势就突显出来了。比如曾经被认为是招生冷门的畜牧兽医专业,近年来就业前景却大好。在前不久河南省2009年畜牧兽医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前来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相比,供需比仍旧接近1∶4。而山东省2008年高校毕业生畜牧兽医类就业市场上,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460余家畜牧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技术、管理岗位13000多个,而山东牧医学院2900名毕业生被一抢而空。
地矿、石化类院校
这指的是带“地质、矿业、石油、化工”字眼的院校,这些院校的“行业”性质明显,考生及家长因为对相关产业的不甚了解而产生较多的疑问和误会。
1.行业艰苦,就业不好吧?
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从事地质、石油、矿业等工作很艰苦,相关专业学起来枯燥,就业形势不见得多乐观。可从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2007年本科专业就业率数据来看,这4年每年就业率≥95%的本科专业中,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与科学、英语等,却是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这三个“其貌不扬”的专业。另外,采矿工程专业在06、07年的就业率也保持在≥95%。看来,不能以传统观念来选择专业了。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该校的采矿工程本科专业获得了4P水平的国际认证,毕业生可以在十多个国家直接就业。教育部门列出2007年的前50个人才供不应求的本科专业,中国矿大有28个。该校毕业生在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广受欢迎,在许多城市的地铁建设、消防安全、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活跃着矿大学子的身影。在煤炭行业,矿大毕业生更受行业欢迎,有时一名毕业生能有20个岗位的选择机会。
2.这类院校只适合男生报考?
一提起地矿、石化类院校,很多考生及家长条件反射般认为从这些院校毕业后就是或在野外勘探、考察,或在油田工作或者挖石油,劳动强度大,且工作地点较偏远,不适合女生读。
拿西南石油大学来说,除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招收男生所占比例较大外,其余专业对招收男女生比例无要求。而且该校还特别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欢迎广大女生踊跃填报。而中国矿业大学则明确,采矿工程专业不招收女生,其他专业没有招收男女生比例限制。另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在招生章程里明确指出,各专业对男女生比例均无特殊要求(国防生除外)。
如果女生想学与石油有关的专业,也有适合的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可能去炼油厂的机会比较多,是搞技术工作,这个劳动强度比较低,不是很辛苦。另外像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一般都是在油库、加油站、管道局工作,野外作业时间非常少。所以像这两个专业,相对来讲,又热门、又好就业,而且不是很苦,相对于石油勘探那些专业来讲,比较适合女孩子干。
虽然女生可以报考地矿、石化类院校,但从就业的总体上来说,女生没有男生的竞争优势强。
3.从事石化工作对人身有很大的危害性?
石化相关的油气、化工产业中,具有易燃、易爆、高温、有毒、风险高的特点,有些考生和家长望文生义,认为从事此类工作不安全,对人体伤害大,也就对相关专业持以排斥的态度。
石化等相关产业的确存在对人体伤害的可能性,但现在不但国家出台了防治职业病的法例,在各个不同的行业,根据不同的要求,也配备了相关的劳保设施和用品,只要操作人员按照规则操作和佩戴好劳保用品,定期接受相关身体检查,一般可以避免职业病对人体的损害。同时,由于某一种类的工作环境、内容等情况,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职业病产生,并不是石化类相关产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从事此类工作时,只要防护得当,就能避免对人身的伤害。(编校 魏娜 孔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