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之美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不论在哪个范围规划信息技术课程,总会面临很多两难问题,如要技术还是要素养,体系严谨还是开放,下定义还是用概念,统一界定还是自主架构等问题,处理不好都容易让这门原本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在矛盾中失去美感。由于规划能力薄弱,教师更多从思想、主题、作品上去寻找技术的外在表现之美,忽视课程固有的内涵规律之美。课程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自由意愿到意志规范,再到自主精神,在相互角力中会丢失各自美的元素。所以,要取各种规划的精华优势滋养我们的课程,从开放发展的视角架构我们的课程,课程因此才会更美。
  从文献,看课程美之迁移
  课程一词从古时起源,流传到现代教育,内涵与形式之美交互辉映。
  1.教育也是大事业
  “课程”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说出了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德者维护的真理。
  虽然此说不是现代学校课程论,但是词源的力量已经彰显无疑,那就是包括教育功能在内的“德”行天下建伟业的意义。从中我们得到的启发至少有几点,一是内涵(君子),二是方式(法制),三是两者的融合之美(奕奕)。
  2.学程与教程比肩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把“学程”中的功课及其进程规划得尽善尽美。近代,在班级授课制施行中,赫尔巴特学派引入“五段教学法”,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教程”,更多彰显教师的作用。早期教育规模小、自发性强,书院派、学院派自由发展,那的确是自学为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三更灯火一起点燃着人生梦想的追求:修身、治国、平天下。近代教育就像近代的工业,机械化、标准化快速生产出合格的劳动力、高明的科学家,越来越失去自由的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却更加高效,建立在科学知识传授上的教育成为人才的培养工厂,由此产生出科学、民主的文明进步。
  3.自主与规范角力
  在英语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动词是“奔跑”。课程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课程的着眼点可以是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中国课程研究早期,比较突出的是朱智贤在上世纪30年代给课程所下的定义,他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循序得着各种应得的知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
  到了现代,中外教育思路“掉了个”,这似乎并不是华丽转身,而是自主与规范的一次此消彼长的角力,很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这次角力不是平起平坐,不是继承发展,而是想砸碎对方而独霸教坛。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试图请回自主这个对手,竟然变得非常困难。只有一个主角的独角戏,看起来缺乏美感,演起来缺乏激情。
  可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教育舞台的主角一直在演变,一直在角力,而背后的推力是什么呢?文化、制度、理论,或者社会功利的驱动吗?
  从规划,发现课程美之视角
  从上往下的课程规划,如果设计单一容易丢失更多课程之美。课程的文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法定地位的是课程标准,具有载体功能的是教材,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构建的是课程计划,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施之前规划。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是其核心要素却是一致的,即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规划设计。
  1.美好思想落在实处
  任何课程都要有与内容相关的唯一核心吗?物理课程的核心是什么,力学、电学、磁学这些内容下的科学知识与素养吗?化学呢?其实,所谓的认知能力,以及科学、人文或技术素养,这是在多领域、多学科都会涉及的,它作为课程的核心看起来很美,但是落实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我们不强求核心唯一呢?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知、学习也是不断发展的,既没有必要形成限制过死的学科体系,又没有必要严格界定静态的思想。就算相对稳定的哲学,也是经历了不断发展的历史,百花齐放时期最具活力。什么样的技术、素养,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在一定阶段却都是可以发挥它的价值效能,因为不同内容都是技术课程大树的花与叶。
  世界是多元的,认知世界的途径也是多元的。不论课程规划的哪个环节,主要思想表现的关键是落地有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是不是需要抛弃,信息科学是不是需要建立,这不是泾渭分明的争论。关键是,你遵循的思想如何让学生学习到立足社会的技能,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热爱与研究。
  信息是什么,非要下一个定义才行吗?尤其是在中小学,放着先进的技术不去应用,要跑到技术的角落去抠理论与概念,往往又因为时代的发展无法自圆其说。比如,网络协议,就一个IP分类就能懵掉多少师生,“故纸堆”在文艺青年都遭受鄙夷,何况技术派的新新人类。国外的低年级课程,一般不提倡名词定义,仅了解概念、特点,更注重在应用中创新。
  不要给技术过多、过死的思想紧箍咒,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技术的强大魅力,技术的学习环境因此会更美。
  2.美好视角针对发展
  课程的内容很重要,重于实施方式。我们最近一次的课程改革是要抛弃“微软说明书”,但是没有抛弃,甚至矛盾。举个例子:一方面,新的课程视角是强调思想与技术的方法,如图像处理要先选择合适的工具;另一方面,却在自相矛盾,某必修教材把在Word中加工图像成为当然。在哪里处理图像这原本没有谁对谁错的事,却成了视角矛盾的证据。
  信息技术教学,不成为微软的培训,难道就要成为苹果的培训,或者成为其他公司的培训吗?再如,拿一个个性化的流程设计软件往大里讲程序与算法,或者在国产CPU机器配开源平台进行系统教学。这些本是很好的载体。可是,视角变了吗?算法、程序、软件这种信息技术典型内容,有它的特点与内涵,用应用软件勉强实现的主题作品再精彩也不过是低层架构的创新。编程自有它的内涵视角的美,华服遮掩掉却又看不见它。操作系统的变革,如果讲开源最应涉及的就是深入其中,体验软件与硬件联络的桥梁,架构自己梦想的设计。所以,不应局限在功能应用之上开一个假面舞会。
  学什么要求不必过死,因为新技术不断出现,学习新的技术才是重要的。当在线书写越来越代替应用软件之时,当扫码越来越代替超链接之时,当图像处理内嵌在各种设备之时,我们既不能丢失主题审美的视角,更不能丢失技术视野的视角,更有必要提倡个性美的视角:学生兴趣在哪里(艺术、文化、技术)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可更新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的视角,并且随时都可以去培训班或自我培训,接触更实际的技术提高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培训”式学习不好吗?从社会上这样的培训机构的功力看,我们中小学的课程还是太单薄了。我们需要在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不断寻找优美视角,让大众认知与专业技能更好地融合,相互地尊重,用人文与技术一同演绎课程发展之美。
  的确,课程是一种大事业,它的发展还要遵循国家现状与世界的发展由国家来从上进行顶层设计,但专家、教师、学生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用心体会时代的脉搏,用身体验社会的需求,用眼睛观察课堂的表现,用耳朵倾听各界的声音,用双手创造未来课程更美的思想、架构课程更美的视角,让课程的空气更洁净、水源更充沛、阳光更明媚,教师与学生在美丽规划的课程时空中行走,享受到更多自由、自主与创新,让课程与师生一起获得持续发展与成长的幸福感。
其他文献
相比较其他学科,音乐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审美体验、表演律动等特点,因此音乐课堂秩序管理成为了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小学音乐课中尤为重要。
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盛行的现阶段,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注重“合同之治,契约之理”,实施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造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为什么要重
在当今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音乐得到良好交流,其中歌剧艺术属于西方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歌剧艺术特点来看,合唱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如今关于合唱艺术研究内容较少,使得合
通过对5所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刊登研究生(第1作者)论文及研究生论文有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论文在学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其基金
教育均衡化是从2005年就开始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义务教育规划.在这近十年的具体实施中,许多地区、学校把该研究作为重点,并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研究.本文在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公共关系是开启档案工作封闭之门的必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档案工作和公共关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做好档案公共关系的建议.
针对FMCW测距雷达天线使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喇叭天线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喇叭天线的激励场,通过三维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Hfss)对圆锥喇叭天线辐射场的仿真,验证了本文使用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