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历史发展和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公共资源,汉语资源的管理改革贯穿在汉语政策过程之中。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汉语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重心、政策主体、政策执行和政策工具选择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使汉语资源管理适应时代发展,还需要从政策目标定位、政策主体转变、政策工具改革等方面着手改进汉语政策。
【关键词】汉语政策汉语资源管理改革
汉语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用和管理好汉语资源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考察汉语资源管理的政策过程,可以发现汉语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
我国汉语政策存在的问题
侧重协调民族关系和区域关系,忽视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语言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协调语言关系是制定语言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社会阶层呈现多元化趋势,区域关系复杂性逐渐被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取代,汉语资源在不同行业领域得到灵活使用的同时,不规范用语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导致语言资源受损。此外,在汉语与外国语尤其是与英语的关系以及汉语的国际地位等问题上,政策依然缺乏指导和调节。目前我国语言政策中有关双语的管理主要涉及的对象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汉语和方言”,对汉语和外国语在教学及使用中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政策漏洞。
偏重语言的本体规划而不是语言的地位规划。语言规划属于语言资源管理的范畴,主要是指政府对语言资源的长期战略部署。学者姚亚平指出,“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的基本问题不是地位问题,语言地位规划的色彩一直不浓,它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向现代的转换”。①这里提到的“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指建国以来的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及新时期的汉语信息化问题。语言资源主体的规划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比较成熟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政策环境对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资源的教育地位、社会地位不能得到科学的规划,语言本体的规划将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语言政策的主体:政府主导作用的弱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统一时代需求以及各级政府行政权力的作用发挥,我国的语言政策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实施。进入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级语言管理机构呈弱化趋势。198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国家语委),仍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到了1994年2月,国家语委转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副部级),1998年,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虽然对外仍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牌子,但是管理语言资源的工作范围已缩小到教育系统,相应地,地方语委的管理范围也局限于教育机构,对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政策影响力不大,而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教学资源和服务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系中国教育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
语言政策客体:公民母语意识的淡化。公民的母语意识是指公民对母语地位、母语所传承的文化的认同、维护和尊重。这种意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力量,它通过社会实践主体起作用,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影响。但现实中我国公民的母语意识却存在淡化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导致公民母语自信心的缺失;二是母语教育的机械化和功利化导致公民母语学习兴趣的缺失;三是经济利益驱使下汉语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公民母语维护意识的下降。
语言政策执行凸显象征性功能。新时期国家各级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政策不在少数,但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海南大学的调查显示:62.71%的大学生不清楚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是否立法,78.81%的大学生不清楚是哪年开始有了普通话宣传周,88.98%的大学生不知道有《国家语言文字法》,只有3.39%的大学生很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而对于所在学校的推普工作,调查显示,66.9%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开展,可是68.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最佳途径。可见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汉语资源管理政策工具陈旧单一。政策工具是政府部署和执行政策的实际方法和手段。当前我国政策资源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制定规制、发布信息和劝诫。制定规制的管理成本比较低,但是规制往往缺乏灵活性;发布信息和劝诫是比较温和的工具,对人们的行为只起着引导作用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进入21世纪,汉语资源交流传播已进入了网络和数字传播时代,汉语资源使用的主体掌握着现代的媒体沟通技术,网络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同时使沟通更具互动性、社会参与性、私密性和自主性。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当前汉语资源管理的工具还是单一陈旧的文字信息和一成不变的说教,对政策对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汉语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汉语资源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成为人们掌握、利用语言资源的重要驱动力量。首先,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成为强势方言、经济发达国家的语言成为国人学习的重点、语言资源掌握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等现象给政府的语言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各种语言通过互联网快速交流与传播,汉语资源不再是国人交流的唯一选择。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国的语言政策显出了它的滞后性。
汉语资源管理机制的制约。我国现在的汉语资源管理还是沿袭建国之初的模式,由政府自上而下运作,人民群众是政策执行对象而非政策参与者。改革开放之前,这种管理机制对于巩固汉语地位与推广普通话的确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造成了国人对汉语言资源缺乏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汉语资源开始面临“经济决定论”的冲击与挑战,尽管如此,政府对于来自民间的政策诉求却缺乏回应。
汉语资源管理目标定位问题。虽然建国之初,汉语和国家通用语的政治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新时期,各个阶层平等协商对话,语言资源管理日趋去政治化,应该及时树立服务型的目标定位,即以社会语言需求与社会用语的和谐发展为导向,科学地规划汉语资源。唯有如此,汉语资源的管理才不至于远离社会大众而流于形式化。
汉语资源管理对象的复杂化。汉语资源管理对象是指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涉及汉语资源本身、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关系、汉语的使用对象等。从汉语资源本身来说,其内涵日趋复杂化,开始由对汉语本体的关注转向汉语资源规划,汉语的地位及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成为汉语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汉语与外国语尤其是与英语的关系取代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成为汉语资源管理首要面对的重要矛盾;从汉语资源的目标对象来说,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汉语资源管理目标人群比较单一,主要以在汉民族中推广普通话为中心,以教育、行政和宣传战线为重点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阶层的渐趋多元,汉语的使用对象也日趋复杂化、个性化,原先单一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今天的管理。
对我国汉语政策的改革建议
不断完善和改进汉语政策制定。汉语资源管理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体现服务性职能,针对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汉语服务措施,努力塑造汉语在人们心目中的母语形象;其次,要在促进语言融合的同时注意维护汉语的纯洁,保护好语言的文化基因;再次,要着力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语言利益。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机制。汉语资源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强化。一方面,汉语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教育的从属部门中独立出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针对汉语资源的调查研究,出台有力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在目前追求商业利益的社会环境下,必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协同各行业组织、民间团体开展各种汉语宣传和教育活动,检查督促执行,真正把汉语政策落实到实处。
建立完善的汉民族终身汉语教育机制。教育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方向影响人的意识。汉语政策改进必须从汉语教育政策开始,合理分配从小学到大学的汉语学习任务,明确各个阶段汉语学习的目的,改革汉语考试制度,加强汉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帮助公众树立强烈的母语意识。可以说,汉语教育是争取汉语资源收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重视通过新媒体推动汉语学习。在信息化的今天,汉语政策的工具改革也十分重要,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推动汉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建立随时更新的语料库,建立互动的语言学习平台,促进汉语辞书的多媒体化,开发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等等,以便汉语学习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特点。
(作者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74页。
【关键词】汉语政策汉语资源管理改革
汉语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用和管理好汉语资源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考察汉语资源管理的政策过程,可以发现汉语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
我国汉语政策存在的问题
侧重协调民族关系和区域关系,忽视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语言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协调语言关系是制定语言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社会阶层呈现多元化趋势,区域关系复杂性逐渐被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取代,汉语资源在不同行业领域得到灵活使用的同时,不规范用语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导致语言资源受损。此外,在汉语与外国语尤其是与英语的关系以及汉语的国际地位等问题上,政策依然缺乏指导和调节。目前我国语言政策中有关双语的管理主要涉及的对象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汉语和方言”,对汉语和外国语在教学及使用中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政策漏洞。
偏重语言的本体规划而不是语言的地位规划。语言规划属于语言资源管理的范畴,主要是指政府对语言资源的长期战略部署。学者姚亚平指出,“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的基本问题不是地位问题,语言地位规划的色彩一直不浓,它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向现代的转换”。①这里提到的“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指建国以来的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及新时期的汉语信息化问题。语言资源主体的规划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比较成熟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政策环境对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资源的教育地位、社会地位不能得到科学的规划,语言本体的规划将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语言政策的主体:政府主导作用的弱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统一时代需求以及各级政府行政权力的作用发挥,我国的语言政策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实施。进入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级语言管理机构呈弱化趋势。198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国家语委),仍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到了1994年2月,国家语委转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副部级),1998年,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虽然对外仍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牌子,但是管理语言资源的工作范围已缩小到教育系统,相应地,地方语委的管理范围也局限于教育机构,对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政策影响力不大,而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教学资源和服务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系中国教育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
语言政策客体:公民母语意识的淡化。公民的母语意识是指公民对母语地位、母语所传承的文化的认同、维护和尊重。这种意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力量,它通过社会实践主体起作用,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影响。但现实中我国公民的母语意识却存在淡化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导致公民母语自信心的缺失;二是母语教育的机械化和功利化导致公民母语学习兴趣的缺失;三是经济利益驱使下汉语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公民母语维护意识的下降。
语言政策执行凸显象征性功能。新时期国家各级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政策不在少数,但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海南大学的调查显示:62.71%的大学生不清楚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是否立法,78.81%的大学生不清楚是哪年开始有了普通话宣传周,88.98%的大学生不知道有《国家语言文字法》,只有3.39%的大学生很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而对于所在学校的推普工作,调查显示,66.9%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开展,可是68.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最佳途径。可见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汉语资源管理政策工具陈旧单一。政策工具是政府部署和执行政策的实际方法和手段。当前我国政策资源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制定规制、发布信息和劝诫。制定规制的管理成本比较低,但是规制往往缺乏灵活性;发布信息和劝诫是比较温和的工具,对人们的行为只起着引导作用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进入21世纪,汉语资源交流传播已进入了网络和数字传播时代,汉语资源使用的主体掌握着现代的媒体沟通技术,网络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同时使沟通更具互动性、社会参与性、私密性和自主性。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当前汉语资源管理的工具还是单一陈旧的文字信息和一成不变的说教,对政策对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汉语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汉语资源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成为人们掌握、利用语言资源的重要驱动力量。首先,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成为强势方言、经济发达国家的语言成为国人学习的重点、语言资源掌握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等现象给政府的语言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各种语言通过互联网快速交流与传播,汉语资源不再是国人交流的唯一选择。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国的语言政策显出了它的滞后性。
汉语资源管理机制的制约。我国现在的汉语资源管理还是沿袭建国之初的模式,由政府自上而下运作,人民群众是政策执行对象而非政策参与者。改革开放之前,这种管理机制对于巩固汉语地位与推广普通话的确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造成了国人对汉语言资源缺乏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汉语资源开始面临“经济决定论”的冲击与挑战,尽管如此,政府对于来自民间的政策诉求却缺乏回应。
汉语资源管理目标定位问题。虽然建国之初,汉语和国家通用语的政治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新时期,各个阶层平等协商对话,语言资源管理日趋去政治化,应该及时树立服务型的目标定位,即以社会语言需求与社会用语的和谐发展为导向,科学地规划汉语资源。唯有如此,汉语资源的管理才不至于远离社会大众而流于形式化。
汉语资源管理对象的复杂化。汉语资源管理对象是指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涉及汉语资源本身、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关系、汉语的使用对象等。从汉语资源本身来说,其内涵日趋复杂化,开始由对汉语本体的关注转向汉语资源规划,汉语的地位及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成为汉语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汉语与外国语尤其是与英语的关系取代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成为汉语资源管理首要面对的重要矛盾;从汉语资源的目标对象来说,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汉语资源管理目标人群比较单一,主要以在汉民族中推广普通话为中心,以教育、行政和宣传战线为重点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阶层的渐趋多元,汉语的使用对象也日趋复杂化、个性化,原先单一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今天的管理。
对我国汉语政策的改革建议
不断完善和改进汉语政策制定。汉语资源管理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体现服务性职能,针对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汉语服务措施,努力塑造汉语在人们心目中的母语形象;其次,要在促进语言融合的同时注意维护汉语的纯洁,保护好语言的文化基因;再次,要着力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语言利益。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机制。汉语资源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强化。一方面,汉语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教育的从属部门中独立出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针对汉语资源的调查研究,出台有力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在目前追求商业利益的社会环境下,必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协同各行业组织、民间团体开展各种汉语宣传和教育活动,检查督促执行,真正把汉语政策落实到实处。
建立完善的汉民族终身汉语教育机制。教育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方向影响人的意识。汉语政策改进必须从汉语教育政策开始,合理分配从小学到大学的汉语学习任务,明确各个阶段汉语学习的目的,改革汉语考试制度,加强汉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帮助公众树立强烈的母语意识。可以说,汉语教育是争取汉语资源收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重视通过新媒体推动汉语学习。在信息化的今天,汉语政策的工具改革也十分重要,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推动汉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建立随时更新的语料库,建立互动的语言学习平台,促进汉语辞书的多媒体化,开发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等等,以便汉语学习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特点。
(作者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