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城市重新定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下简称《纲要》)对珠三角9市进行了重新的规划,《纲要》在珠三角9城市现有发展基础上,提出9城市需错位发展,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9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纲要》同时冀望,珠三角能探索出促进城市群之间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纲要》指出,珠三角发展到现有的阶段,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来优化地区空间布局,从而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并指出,珠三角要实现一体发展、协调发展的局面,各城市之间需错位发展,实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城市,而依照目前来看,必须进一步提升珠三角内现有的广州、深圳两个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根据珠三角9城市当前实际,对各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并以珠江为分界线,把珠三角划分成珠江口东、西两岸两个产业发展带:优化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和惠州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提升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佛山及肇庆等城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纲要》进一步指出,重新规划9城市,目的在于建立起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规划指出,要在广佛同城化的示范作用下,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调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力争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到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纲要》提出,在珠三角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要发挥珠三洲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带动以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等环珠三角地区发展,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广深核心城带动两大产业带
——两个中心
广州 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把广州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并要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 深圳市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
——两个立足点
加快建设珠三角城际快轨 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实现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统筹规划信息基础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协同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区域联防协作机制,实现区内空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带动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等环珠三角地区,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地区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两个产业带
珠江口东岸 以深圳为核心城市,以东莞、惠州为节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
珠江口西岸 珠海: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增强高端带动能力,建成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市。
佛山:机械装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
中山: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
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
肇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关键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纲要》要求珠三角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在珠三角整体空间下,城与乡,工与农如何才能更为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以此来促进和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就要求珠三角地区必须在体制机制方面作出大的探索和尝试,必须率先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办事,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乡新社区”将最终出现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是大众习惯的划分办法。一个地区首先是被分成城镇和农村,城镇人口和农民享受着不同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等等。
在未来,人们能够在珠三角地区率先看到另一种状态:这里不再简单地划分为城里人和农民。珠三角整个地区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被划分为城乡居民区、农业区和工业区。
有了发展规划“一盘棋”之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来配置设施建设,布局产业,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
“城乡新社区”的最后出现,将见证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重大胜利。《纲要》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常住人口为公共服务目标 珠三角地区要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率先实现突破,比如要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说到底就是要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关键是把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
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牵动人心,推进异常缓慢。新《纲要》给珠三角地区提出要求,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2012年,“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保率达到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另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将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加快推进。据了解,珠三角未来将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还将改革和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本地社会管理。
农村金融体系2020年大考 农村发展成为未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
按照《纲要》,珠三角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等支农政策体系,完善城乡对口支援机制,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为此,珠三角将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值得关注的是,珠三角将“实现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农村金融体系也将成为未来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大突破。按照《纲要》目标,珠三角“2020年建成资本充足、运行安全、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央行研究生部副主席王自力日前在广州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缺的是几万家不求大而全、服务仅限于社区的金融机构,建议在农村开设小型银行,完善现有金融体系。
据透露,珠三角地区将根据国家新战略,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金融机构。
——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
《纲要》提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一阵鞭炮过后,大批村民争先恐后上车“霸”位,6辆大巴辆辆爆满。村民激动地说个不停:以前坐摩托车出行日晒雨淋,现在坐公交车既便宜又安全舒适。村妇也背着小孩来凑热闹了,说以前从县城坐摩托车来这里探望打工的丈夫,一趟要15元,现在坐公交车只需5元……
这是2006年8月,广东德庆县革命老区马圩镇上彭村首日开通农村公交车时的场景。德庆县也因基本开通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客运业务,而成为“广东农村公交化第一县”。
如今,这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在珠三角地区推广。《纲要》提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去年广东1698个行政村通客车 据省交通厅有关人士介绍,2008年广东有1698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通了客车。到2010年,基本实现具备客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在全省中心镇基本建成四级以上农村客运枢纽站、其他镇建有五级站或简易站,行政村建有招呼站或候车亭,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针对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比较落后的问题,广东采取农村客运享受城市公共交通的待遇,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的交通规费,鼓励农村线路公交经营,提高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水平。
该人士还透露,今年我省将加大力度完成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项目库中剩余的扫尾任务,到今年底如期完成原既定建成4.8万公里的目标,同时,省交通厅将对500人以上自然村、生态文明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调研和规划,有条件时逐步进行试点。
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将率先实现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北方铁路运输比较发达的省份,道路运输在广东综合运输体系中占首要位置,道路客运量占广东全省的90%,货运量占全省的80%,道路运输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城乡公交化,其他地区实现了客运网络化。而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也将率先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实现。
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按照同一技术标准,建设珠三角地区公交IC卡互联互通的技术平台,逐步使公交IC卡在全省公交、地铁和轻轨交通中实现通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加快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同时在珠三角地区着手规划建设与城际轻轨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广东将增开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机场至各地级市之间的客运班车,强化与各大机场的联系,实现陆空无缝衔接。
省交通厅表示,通过整合和优化跨区域公交线路停靠点布局,逐步实现珠三角范围内的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同时,广东将对城际公路客运班车进行集约化经营改造,实行同一线路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统一票价。
——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纲要》提出要实现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记者了解到,所谓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字面意思是在农村每隔十里、在城市每步行十分钟即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其真实的内涵是指建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体系以及供求基本平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在发展文化事业的思路上有了一定转变,重心下移到了基层。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投入不断增加,建成了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文化设施,深圳、东莞等地以民为本,努力打造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珠三角地区要实现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这一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是经费投入上。中央提出,到2010年实现“镇有一站,村有一室”,这一站一室指的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
实际情况是,目前我省还有三分之一的文化站还没有达到省确定的最低标准,虽然珠三角地区文化站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东莞、中山等地区已经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但在珠三角有些区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
专家分析,在社区和农村文化室建设方面,全省发展还不平衡,整体水平落后于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要真正建设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使是珠三角地区,任务也相当艰巨。
珠三角目标是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仅仅在架构上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能真正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珠三角地区应该还要在文化事业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努力的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下简称《纲要》)对珠三角9市进行了重新的规划,《纲要》在珠三角9城市现有发展基础上,提出9城市需错位发展,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9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纲要》同时冀望,珠三角能探索出促进城市群之间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纲要》指出,珠三角发展到现有的阶段,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来优化地区空间布局,从而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并指出,珠三角要实现一体发展、协调发展的局面,各城市之间需错位发展,实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城市,而依照目前来看,必须进一步提升珠三角内现有的广州、深圳两个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根据珠三角9城市当前实际,对各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并以珠江为分界线,把珠三角划分成珠江口东、西两岸两个产业发展带:优化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和惠州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提升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佛山及肇庆等城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纲要》进一步指出,重新规划9城市,目的在于建立起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规划指出,要在广佛同城化的示范作用下,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调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力争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到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纲要》提出,在珠三角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要发挥珠三洲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带动以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等环珠三角地区发展,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广深核心城带动两大产业带
——两个中心
广州 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把广州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并要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 深圳市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
——两个立足点
加快建设珠三角城际快轨 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实现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统筹规划信息基础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协同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区域联防协作机制,实现区内空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带动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等环珠三角地区,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地区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两个产业带
珠江口东岸 以深圳为核心城市,以东莞、惠州为节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
珠江口西岸 珠海: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增强高端带动能力,建成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市。
佛山:机械装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
中山: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
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
肇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关键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纲要》要求珠三角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在珠三角整体空间下,城与乡,工与农如何才能更为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以此来促进和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就要求珠三角地区必须在体制机制方面作出大的探索和尝试,必须率先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办事,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乡新社区”将最终出现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是大众习惯的划分办法。一个地区首先是被分成城镇和农村,城镇人口和农民享受着不同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等等。
在未来,人们能够在珠三角地区率先看到另一种状态:这里不再简单地划分为城里人和农民。珠三角整个地区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被划分为城乡居民区、农业区和工业区。
有了发展规划“一盘棋”之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来配置设施建设,布局产业,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
“城乡新社区”的最后出现,将见证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重大胜利。《纲要》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以常住人口为公共服务目标 珠三角地区要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率先实现突破,比如要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说到底就是要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关键是把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
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牵动人心,推进异常缓慢。新《纲要》给珠三角地区提出要求,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2012年,“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保率达到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另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将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加快推进。据了解,珠三角未来将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还将改革和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本地社会管理。
农村金融体系2020年大考 农村发展成为未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
按照《纲要》,珠三角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等支农政策体系,完善城乡对口支援机制,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为此,珠三角将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值得关注的是,珠三角将“实现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农村金融体系也将成为未来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大突破。按照《纲要》目标,珠三角“2020年建成资本充足、运行安全、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央行研究生部副主席王自力日前在广州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缺的是几万家不求大而全、服务仅限于社区的金融机构,建议在农村开设小型银行,完善现有金融体系。
据透露,珠三角地区将根据国家新战略,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金融机构。
——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
《纲要》提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一阵鞭炮过后,大批村民争先恐后上车“霸”位,6辆大巴辆辆爆满。村民激动地说个不停:以前坐摩托车出行日晒雨淋,现在坐公交车既便宜又安全舒适。村妇也背着小孩来凑热闹了,说以前从县城坐摩托车来这里探望打工的丈夫,一趟要15元,现在坐公交车只需5元……
这是2006年8月,广东德庆县革命老区马圩镇上彭村首日开通农村公交车时的场景。德庆县也因基本开通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客运业务,而成为“广东农村公交化第一县”。
如今,这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在珠三角地区推广。《纲要》提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健全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去年广东1698个行政村通客车 据省交通厅有关人士介绍,2008年广东有1698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通了客车。到2010年,基本实现具备客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在全省中心镇基本建成四级以上农村客运枢纽站、其他镇建有五级站或简易站,行政村建有招呼站或候车亭,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针对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比较落后的问题,广东采取农村客运享受城市公共交通的待遇,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的交通规费,鼓励农村线路公交经营,提高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水平。
该人士还透露,今年我省将加大力度完成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项目库中剩余的扫尾任务,到今年底如期完成原既定建成4.8万公里的目标,同时,省交通厅将对500人以上自然村、生态文明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调研和规划,有条件时逐步进行试点。
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将率先实现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北方铁路运输比较发达的省份,道路运输在广东综合运输体系中占首要位置,道路客运量占广东全省的90%,货运量占全省的80%,道路运输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城乡公交化,其他地区实现了客运网络化。而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也将率先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实现。
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按照同一技术标准,建设珠三角地区公交IC卡互联互通的技术平台,逐步使公交IC卡在全省公交、地铁和轻轨交通中实现通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加快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同时在珠三角地区着手规划建设与城际轻轨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广东将增开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机场至各地级市之间的客运班车,强化与各大机场的联系,实现陆空无缝衔接。
省交通厅表示,通过整合和优化跨区域公交线路停靠点布局,逐步实现珠三角范围内的城际快速公交一体化。同时,广东将对城际公路客运班车进行集约化经营改造,实行同一线路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统一票价。
——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纲要》提出要实现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记者了解到,所谓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字面意思是在农村每隔十里、在城市每步行十分钟即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其真实的内涵是指建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体系以及供求基本平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
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在发展文化事业的思路上有了一定转变,重心下移到了基层。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投入不断增加,建成了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文化设施,深圳、东莞等地以民为本,努力打造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珠三角地区要实现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这一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是经费投入上。中央提出,到2010年实现“镇有一站,村有一室”,这一站一室指的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
实际情况是,目前我省还有三分之一的文化站还没有达到省确定的最低标准,虽然珠三角地区文化站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东莞、中山等地区已经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但在珠三角有些区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
专家分析,在社区和农村文化室建设方面,全省发展还不平衡,整体水平落后于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要真正建设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使是珠三角地区,任务也相当艰巨。
珠三角目标是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仅仅在架构上建设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能真正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珠三角地区应该还要在文化事业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努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