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六大主要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对此次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
用“四种眼光”理解六大任务
第一,要用融会贯通的眼光去理解。对此次会议提出的六大主要任务,要放在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中去认识、理解和把握,要对照学习、融会贯通。
第二,要用全面系统的眼光去理解。城镇化改革发展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又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放在改革开放大局中考量。
第三,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理解。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正确看待、深入把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西部地区发展提出的机遇挑战,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中央此次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等精神和部署,恰恰为西部地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等先天条件,实现加快发展、后发先至,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第四,要用继承创新的眼光去理解。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系列部署看,充分体现了中央一贯的继承中有创新、坚持中有发展的改革精神,提出的六大主要任务既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
西部在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但在全国城镇化发展大局中却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此次会议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更是强化了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且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其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能否处理好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财产权利保护等后续问题,是决定全国城镇化战略大局的关键因素。
除了城镇化进程整体滞后之外,西部地区城镇化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批具有较强经济集聚能力、人口吸附能力的大中型城市。另一个是城镇化与工业化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存在城市“空心化”和产业“孤岛化”的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发挥出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对老少边穷和地震灾区的三点建议
一是要转化劣势。老少边穷和地震灾区相比发达地区存在城镇营商环境差、产业集聚带动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但这些区域又往往是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禀赋非常丰富的地区,只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更有条件按照中央精神,打造一批既满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又具有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特点的中小城镇。
二是要稳步推进。老少边穷和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自我积累发展速度较慢,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以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坚决避免贪大求洋、脱离实际。
三是要突出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要素的低成本和可得性优势,包括可以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比较宽松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要突出区域生态和文化特色,发掘民族和地区建筑特色,让建筑特色传递地域文化,传承历史記忆。
三个方面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首先,要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加强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事关国家长久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让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享受绿色生活的必要条件。要自觉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尽可能减少城镇建设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打造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功能区,要以法定方式进行强制保护。
其次,要树立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改变城市是轴心、农村是边缘、城乡泾渭分明的传统城镇化格局。树立田园城市理念,将城镇以“岛式布局”的方式融入山水脉络和大自然中,使农田菜地成为城镇的生态环境配套,既节约了城镇绿化用地,又提升农业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最后,要合理选择城镇主导产业。将生态条件和环境容量作为选择城镇产业发展路径的标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发展旅游。坚决纠正唯GDP、唯工业的发展取向,淘汰现有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产业。在新的产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对此次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
用“四种眼光”理解六大任务
第一,要用融会贯通的眼光去理解。对此次会议提出的六大主要任务,要放在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中去认识、理解和把握,要对照学习、融会贯通。
第二,要用全面系统的眼光去理解。城镇化改革发展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又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放在改革开放大局中考量。
第三,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理解。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正确看待、深入把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西部地区发展提出的机遇挑战,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中央此次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等精神和部署,恰恰为西部地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等先天条件,实现加快发展、后发先至,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第四,要用继承创新的眼光去理解。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系列部署看,充分体现了中央一贯的继承中有创新、坚持中有发展的改革精神,提出的六大主要任务既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
西部在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但在全国城镇化发展大局中却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此次会议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更是强化了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且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其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能否处理好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财产权利保护等后续问题,是决定全国城镇化战略大局的关键因素。
除了城镇化进程整体滞后之外,西部地区城镇化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批具有较强经济集聚能力、人口吸附能力的大中型城市。另一个是城镇化与工业化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存在城市“空心化”和产业“孤岛化”的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发挥出耦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对老少边穷和地震灾区的三点建议
一是要转化劣势。老少边穷和地震灾区相比发达地区存在城镇营商环境差、产业集聚带动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但这些区域又往往是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禀赋非常丰富的地区,只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更有条件按照中央精神,打造一批既满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又具有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特点的中小城镇。
二是要稳步推进。老少边穷和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自我积累发展速度较慢,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以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坚决避免贪大求洋、脱离实际。
三是要突出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要素的低成本和可得性优势,包括可以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比较宽松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要突出区域生态和文化特色,发掘民族和地区建筑特色,让建筑特色传递地域文化,传承历史記忆。
三个方面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首先,要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加强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事关国家长久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让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享受绿色生活的必要条件。要自觉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尽可能减少城镇建设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打造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功能区,要以法定方式进行强制保护。
其次,要树立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改变城市是轴心、农村是边缘、城乡泾渭分明的传统城镇化格局。树立田园城市理念,将城镇以“岛式布局”的方式融入山水脉络和大自然中,使农田菜地成为城镇的生态环境配套,既节约了城镇绿化用地,又提升农业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最后,要合理选择城镇主导产业。将生态条件和环境容量作为选择城镇产业发展路径的标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发展旅游。坚决纠正唯GDP、唯工业的发展取向,淘汰现有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产业。在新的产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