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苏州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的小巷用石子和青石板铺砌而成,即使在雨天,走在上面脚也不会潮湿。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巷是苏州的一条小巷,这样的情调、这样的意境、这样美丽的诗句,只能诞生在苏州的小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古老浸泡在水乡里,简洁、低调、比邻接踵的小巷,构成了这座江南古城最具风范的典雅背景。
  苏州小巷形成在苏州城诞生后不久。2500多年前,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在太湖之滨广袤的江南平原上“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了水陆城门各8座的姑苏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苏州城仍然坐落在古城原址上,基本保留了宋代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在最古老的苏州城市地图——宋代的《平江图》上,很多街巷的位置至今没有改动,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在这样一座2500多年未曾移动过的古城里,许许多多的岁月痕迹沉淀在小巷中,大大小小的古寺、古井、古园、古树、古宅星罗棋布。随便走进小巷人家,那旧宅的年纪大都有数百年,那因为年久而剥落的粉墙,那墙头上悬垂下来的古藤,那精致的砖雕门楼,那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那色彩斑驳的花窗,一切都是那么的饱经沧桑,那么的具有历史厚重感。抬头仰望,花萼里、蒹葭巷、莲子巷、迎晓里、悬侨弄、桃花坞、大柳枝巷、百花巷……这些仿佛古典词牌的巷名,挂在斑驳的墙头,记载着古城的悠远,似唐诗一样凝练含蓄、宋词一样委婉细腻、元曲一样清澈悠扬、话本一样丰富生动。
  经过精心保护,目前苏州城内有名字的小巷就有1000多条,它们犹如古城掌心中那纵横交错、细细密密的纹路,静静地蛰伏着。它们阡陌纵横,有的幽深而绵延,有的依水而环绕。漫步在这清幽的巷弄里,细心地端详,江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粉墙黛瓦、石库门、马头墙、漏窗和云墙等,满眼皆是,凝结、闪烁着前人的才智和创造,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你会发现苏州的文化根基就深藏在这些蜿蜒曲折的青苔小巷中。如果把苏州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小巷就是它的枝丫。小巷的文化就是吴文化,吴文化是关注细节、强调精致的文化,是桥之小巧、水之灵动,是山墙之粉白、屋瓦之黛青,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正是这种精致和幽远,苏州的先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国家级34处,有9个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被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闻名海内外,苏绣被列为四大名绣之首,宋锦、桃花坞木刻年画、园林、盆景、雕刻、书法、美食、绘画、戏剧、古建筑等独树一帜、自成一体,以“苏派”之名而享誉天下,这些产品都以精工细作、精致文雅、精心刻意、精益求精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苏州小巷处处弥散着静谧、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自古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窄窄的巷子蜿蜒曲折,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极具江南特色的名人故居。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在功成名就后,总喜欢躲在苏州的小巷深处,觅一安静的小筑作为终老的归依,成为他们人生最美的居停。漫步在苏州小巷,你会不经意地“遇见”许多仰慕已久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至今依然居住在伍子胥弄、专诸巷、文丞相弄、叶家弄、三元坊、闾邱坊弄、潘儒巷……从这些小巷中,也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清代114名状元中,苏州府竟占到26人,成就了“状元之乡”的美名;而现在的两院院士中,苏州籍或在苏学习、工作过的超过了百人。
  像小巷幽深致远一样,苏州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苏州城虽然走过了2500多年的沧桑,依然光彩照人、美丽如初,并从“中国文化的宁静后院”,走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台。小桥流水的苏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科技城市。2004年,苏州获得“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极富诗意:“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真正的苏州就在这些窄窄弯弯的小巷中。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读懂了苏州的过去和未来。
其他文献
后院有六缸荷,整个夏天此起彼落开得轰轰烈烈,我只要有空,总是会去院子里站一站,没时间写生的话,闻一闻花叶的香气也是好事。  虽说是种在缸里,但因为紧贴着土地,荷花荷叶仍然长得很好。有些叶子长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高了许多。  我有一个发现,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  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
不少教师担心德育会占用语文教学时间,影响学生的分数,因此故意忽略德育,将培养知识技能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这是错误的。  书上的范文是“文”、“道”結合的精品,积淀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硕果,以圣洁的思想光辉感召着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学生。如果只教文学艺术,不挖掘其思想内涵,学生怎能掌握其精髓?而且大量事实证明:没有健康思想、健全人格的学生,分数再高,也仍是“废品”,只能危害社会。所以教师不仅要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要使我们钟情于教,学生容情于学,我们的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提供足够的能量。如何诱发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是教学方面的关键一环。下面谈一下我的拙见。    一、以情激趣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总爱看电视。利用这个特点,在一节作文课的开头,我对同学们说,咱们今天讲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嚎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挫折。崖边岩石缝里生有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种种经历,也不觉流下泪水,跟着“呜呜”地哭了起来。这个人见树也哭了,就问:“难道你也有不幸?”   树说:“我怕是这个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岩石的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