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是人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一次集中呈现和检阅,这会给中国人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激荡。这种理念上的“刷新,,比具体的一物一技的收获更重要。
世博前夜,股市不再单边上扬,但有三支股票表现喜人:中国电子、华东电脑、长电科技。
这三家公司都与被冠以“物联网”概念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有关。在港上市的中国电子为世博会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门票RFID芯片;融合了RFID和SIM卡技术的世博“手机门票”由长电科技负责开发生产,华东电脑承担的则是RFID长距离频段的系统开发任务。 RFID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出门不带钱包,只要用手机一照就可付账埋单。 市场人士分析,“物联网”属“世博后”概念股,世博会建设中被采用的低碳环保、节能等新技术、新工艺,将从后世博效应中长期受益。“世博前”和“世博中”概念股,主要是基建、房地产、商业零售、旅游观光类等。
“原本世博后才发力的科技股能这么快就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说明投资者看好被世博会推广的新技术,看好这些新技术在未来的投射。”上述人士表示。
未来科技,“预演”和“预言”
一切始于世博会。电灯、电话、蒸汽机、汽车、火车、飞机、航天器等一批新技术通过世博平台得以广泛应用,而巧克力、冰激凌都是在世博会展示后才逐步推广的。世博会因此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但世博会不设科技馆,其新科技是放在企业馆展示的。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许多当时已驰名全球的美国大公司迫切希望能建立自己的独立展馆,企业馆应运而生并成为该届展会的主角。之后,与未来科技直接画等号的企业馆成为世博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届世博会科技密度最高的展区是位于浦西的D片区和E片区,前者全部是企业馆,后者包括一部分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是未来城市新生活,是关于未来的‘‘头脑风暴”。
而实践区中的“未来正在实现”项目,参展主体也是企业。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操刀”的这一展示空间,集中展示的是园区内“国家队”、“海归队”、“跨国队”、“民营队”在各自产业领域中的前瞻性科研成果。 企业善于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未来科技。思科馆的主题是“2020年普通家庭的一天”,着力打造城市未来的“智能+互联生活”,上汽通用汽车馆播放着主题影片《2030,行!》,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出行”,二是“可行”;2049年呢?万科馆用5个小故事预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综合来看,上海世博会对新技术的展示有两种方式。 一种已经在场馆本身,或者建设过程、施工方式上“预演”。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在2005年启动“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科研投入7亿元,据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介绍,许多项目成果已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中得到实际应用,如建筑节能、楼宇自控、新能源汽车、RFID、安防、智能交通等。
另一种则是对未来科技新概念的“预言”。18家企业馆中,有5家展示了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未来状态。比如,参观者可在中国船舶馆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看看未来之船什么样,人类将如何开发利用海底能源。
低碳,正在强化记忆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坦言:“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而在世博会开幕之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断言:“本届世博会可能留给上海最大的遗产就是低碳。”
可见,“低碳”在中国是与世博伴生的。上海世博会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今天在展馆内还需要用电影特效和想象力构建的图景,或许就在下一个十年来到身边。其中,被畅想最多、表现最丰富的就是低碳化路径。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宋春华说:“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径已经清晰可见。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绿色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推出,是‘绿色行动’的一次集体亮相。”
世博园中,低碳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小到用牛奶利乐包压制成的椅子,大到承担园区内交通的超级电容车、建筑外立面采用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织物幕墙。一些“零碳”建筑则嫌“低碳”还不够低。 世博的“低碳”理念,有望推动上海加快完成“低碳经济'’布局。黄仁伟估算说,世博会各场馆都应用了相关的低碳技术,上海如果有20%的地区能够运用这些技术,低碳城市就建成了。
今年4月,黄仁伟被邀请至上海市委举行的常委学习会,做《低碳经济与上海发展方式转型》的主题辅导报告。他的建议是搭建以上海为中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在上海建立低碳示范区,另外还要加快低碳立法。
“对于上海而言,实现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低碳技术,而对于市民而言,践行低碳第一件事情就是垃圾分类。”黄仁伟说。 沪上笑星周立波讲过一个段子:“有一次我路过浦东,看到一个标语上面写着,‘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做起’。”调侃之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这座城市在提倡什么。 王石在为世博会万科馆讲演时讲了另一个关于垃圾的故事:他在日本与一个大商会会长谈判时,发现对方不停地抠矿泉水瓶上的塑料薄膜,他很好奇礼节至上的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日本人告诉他,这是在进行垃圾分类,瓶体、瓶盖、薄膜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要把它们分开。最难处理的就是瓶子外面的薄膜,如果不抠下来直接把瓶扔掉,处理成本就会高很多。 垃圾分类,一个很基础的低碳行为,正在上海这座未来的低碳之城被反复地强化记忆。
不为竞争,为了创新 科技是脑力上的创新,低碳是理念上的创新。通往未来之路,少不了“创新”这个驱动力。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说:“创新是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世博会的目的不是为了鼓励竞争,而是为了激励创新。” 世博会曾不止一次遭遇原创之争。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日本人给一家德国媒体写了一封信,批评德国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很“垃圾’,要么是设计师随意模仿,要么是产品粗制滥造。这件“小事”引发了德国全民大讨论,文艺界、工商界都开始反思德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吴建中说,美国也曾是“山寨大国”。1853年纽约世博会最为典型地“拷贝”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官”。那时,英国文学作品的盗版在美国遍地都是。狄更斯于1842年和1867年在美国巡访时,曾向美国国会呼吁保护英国作家的版权,但收效甚微。 而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美国人要求保护知识产权了。美国人甚至威胁说如果奥地利专利法中不利于外国发明保护的条款不予改变的话,美国要抵制这一届世博会。
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说:“世博会是人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一次集中呈现和检阅,这会给中国人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激荡。这种理念上的‘刷新’比一物一技的收获更重要。”
世博前夜,股市不再单边上扬,但有三支股票表现喜人:中国电子、华东电脑、长电科技。
这三家公司都与被冠以“物联网”概念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有关。在港上市的中国电子为世博会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门票RFID芯片;融合了RFID和SIM卡技术的世博“手机门票”由长电科技负责开发生产,华东电脑承担的则是RFID长距离频段的系统开发任务。 RFID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出门不带钱包,只要用手机一照就可付账埋单。 市场人士分析,“物联网”属“世博后”概念股,世博会建设中被采用的低碳环保、节能等新技术、新工艺,将从后世博效应中长期受益。“世博前”和“世博中”概念股,主要是基建、房地产、商业零售、旅游观光类等。
“原本世博后才发力的科技股能这么快就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说明投资者看好被世博会推广的新技术,看好这些新技术在未来的投射。”上述人士表示。
未来科技,“预演”和“预言”
一切始于世博会。电灯、电话、蒸汽机、汽车、火车、飞机、航天器等一批新技术通过世博平台得以广泛应用,而巧克力、冰激凌都是在世博会展示后才逐步推广的。世博会因此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但世博会不设科技馆,其新科技是放在企业馆展示的。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许多当时已驰名全球的美国大公司迫切希望能建立自己的独立展馆,企业馆应运而生并成为该届展会的主角。之后,与未来科技直接画等号的企业馆成为世博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届世博会科技密度最高的展区是位于浦西的D片区和E片区,前者全部是企业馆,后者包括一部分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是未来城市新生活,是关于未来的‘‘头脑风暴”。
而实践区中的“未来正在实现”项目,参展主体也是企业。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操刀”的这一展示空间,集中展示的是园区内“国家队”、“海归队”、“跨国队”、“民营队”在各自产业领域中的前瞻性科研成果。 企业善于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未来科技。思科馆的主题是“2020年普通家庭的一天”,着力打造城市未来的“智能+互联生活”,上汽通用汽车馆播放着主题影片《2030,行!》,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出行”,二是“可行”;2049年呢?万科馆用5个小故事预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综合来看,上海世博会对新技术的展示有两种方式。 一种已经在场馆本身,或者建设过程、施工方式上“预演”。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在2005年启动“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科研投入7亿元,据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介绍,许多项目成果已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中得到实际应用,如建筑节能、楼宇自控、新能源汽车、RFID、安防、智能交通等。
另一种则是对未来科技新概念的“预言”。18家企业馆中,有5家展示了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未来状态。比如,参观者可在中国船舶馆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看看未来之船什么样,人类将如何开发利用海底能源。
低碳,正在强化记忆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坦言:“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而在世博会开幕之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断言:“本届世博会可能留给上海最大的遗产就是低碳。”
可见,“低碳”在中国是与世博伴生的。上海世博会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今天在展馆内还需要用电影特效和想象力构建的图景,或许就在下一个十年来到身边。其中,被畅想最多、表现最丰富的就是低碳化路径。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宋春华说:“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径已经清晰可见。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绿色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推出,是‘绿色行动’的一次集体亮相。”
世博园中,低碳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小到用牛奶利乐包压制成的椅子,大到承担园区内交通的超级电容车、建筑外立面采用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织物幕墙。一些“零碳”建筑则嫌“低碳”还不够低。 世博的“低碳”理念,有望推动上海加快完成“低碳经济'’布局。黄仁伟估算说,世博会各场馆都应用了相关的低碳技术,上海如果有20%的地区能够运用这些技术,低碳城市就建成了。
今年4月,黄仁伟被邀请至上海市委举行的常委学习会,做《低碳经济与上海发展方式转型》的主题辅导报告。他的建议是搭建以上海为中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在上海建立低碳示范区,另外还要加快低碳立法。
“对于上海而言,实现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低碳技术,而对于市民而言,践行低碳第一件事情就是垃圾分类。”黄仁伟说。 沪上笑星周立波讲过一个段子:“有一次我路过浦东,看到一个标语上面写着,‘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做起’。”调侃之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这座城市在提倡什么。 王石在为世博会万科馆讲演时讲了另一个关于垃圾的故事:他在日本与一个大商会会长谈判时,发现对方不停地抠矿泉水瓶上的塑料薄膜,他很好奇礼节至上的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日本人告诉他,这是在进行垃圾分类,瓶体、瓶盖、薄膜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要把它们分开。最难处理的就是瓶子外面的薄膜,如果不抠下来直接把瓶扔掉,处理成本就会高很多。 垃圾分类,一个很基础的低碳行为,正在上海这座未来的低碳之城被反复地强化记忆。
不为竞争,为了创新 科技是脑力上的创新,低碳是理念上的创新。通往未来之路,少不了“创新”这个驱动力。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说:“创新是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世博会的目的不是为了鼓励竞争,而是为了激励创新。” 世博会曾不止一次遭遇原创之争。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日本人给一家德国媒体写了一封信,批评德国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很“垃圾’,要么是设计师随意模仿,要么是产品粗制滥造。这件“小事”引发了德国全民大讨论,文艺界、工商界都开始反思德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吴建中说,美国也曾是“山寨大国”。1853年纽约世博会最为典型地“拷贝”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官”。那时,英国文学作品的盗版在美国遍地都是。狄更斯于1842年和1867年在美国巡访时,曾向美国国会呼吁保护英国作家的版权,但收效甚微。 而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美国人要求保护知识产权了。美国人甚至威胁说如果奥地利专利法中不利于外国发明保护的条款不予改变的话,美国要抵制这一届世博会。
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说:“世博会是人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一次集中呈现和检阅,这会给中国人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激荡。这种理念上的‘刷新’比一物一技的收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