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起源甚早。其特点是在饰品的主体之上悬缀有另外的饰件,行走时饰件摇颤,因名”步摇”.”步摇”一词出现在战国西汉时期,唐代诗文中还会偶见步摇之名.而在北方燕赵地区,金步摇饰物的主要形制是步摇冠.玉佩珠璎金步摇,其被漫长历史所赋予的审美意义与历史意义据不仅仅是被限制在小小的妆奁中。
【关键词】 步摇 步摇叶片 鲜卑文化
一、步摇的文化背景与发展
考古资料显示,步摇这种金制饰品的做法起源于中西亚。早在四千三百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墓群中,随葬侍女的头部即有用连排的金树叶穿缀而成的半环形状额的额饰出现(图一),与后世的"桂冠"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由于早期中西亚对生命树和桂树的信仰与崇拜.但此时的摇叶额饰尚不能自由的左右摇动,还属于步摇的初步阶段.
而后在中西亚流域还出现了步摇金冠和摇叶耳饰,无论是单件的步摇,还是联结多件步摇组装成的步摇冠,其装饰工艺的基元都是可摇动的叶片,即摇叶.摇叶的用途本是多方面的.比如将摇叶缝在衣服上的作法在1-3世纪的安息雕刻中可以见到,在底格拉斯河上游哈特拉古城址发现的王者石像就是明确的例证.而在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陶俑上也出现了同样的作法。
二、步摇冠与鲜卑文化的关系
西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对头饰的重视越发加重,出土器物中所占头饰的比例和数量都远胜于同时期的东汉墓。其中步摇比其他金头饰更能体现民族与时代特色.因此可以推断出步摇在汉朝的盛行与慕容鲜卑这一民族有较大的关联。将步摇与冠饰相结合,便形成了慕容鲜卑所钟爱的步摇冠。有说法说,慕容鲜卑得名是因为其喜冠步摇冠,<<十六国春秋>>说“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实证,不足以取信。但确实可从各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获知慕容鲜卑确实喜冠步摇冠。内蒙古自治区乌蒙达茂旗出土的南北朝牛头鹿角形金步摇饰,与之前的金步摇叶片不同,此时的金步摇冠已出现枝干与底座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至今还有以服饰特征区别不同族群的习惯,慕容鲜卑既然"敛发戴冠",戴步摇就成为这一部族或部族首领的服饰特征.考古发现说明,东汉时期已有步摇冠存在;稍晚一点,花树式步摇在辽西出现,之后又由单体式演变成连架式。
三、中国汉、唐时期步摇的发展
步摇作为我国古代女性所钟爱的饰物,其最早的出现时间可根据文献记载推论到殷周时代.<<周礼>>中记载道、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 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五代时马縞所著的 《中华古今注·卷中》也曾提到:“殷后服盘龙步摇...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国由此可推论,步摇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是王后著礼服时必须佩戴的重要首饰。
在汉代属于礼制首饰的步摇,作为皇后身份等级的象征,形制并不会单薄简易。以黄金为底,珠翠环绕,六兽加持,八爵九华,端华大气的步摇形制也正符合汉代皇后这个荣耀万千的社会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汉代辉煌而沉厚的历史文化气象。这也赋予了步摇这一本来普通的首饰以特别的历史意义。
同时,因为步摇“步则摇动”,除开审美方面的考虑,它也起着警示妇女行为的作用。妇女头着步摇,一步一摇,自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要平稳细碎。这符合传统礼仪制度下对妇女举止行为都要守礼的要求。及至晋代,步摇依旧属于礼制首饰,在佩戴者方面有着社会等级限制。由《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晋令:“步摇、蔽髻,皆以禁物。”由此可知,步摇并不被允许在民间出现,而是上层贵族女子所独享。
至于唐朝,步摇的形制跟汉魏之时呈現相当大的差别。唐代步摇出现了垂珠簪钗这样的新样式,将金玉做成螺旋式的枝条,然后在其顶端垂下珠玉。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镶玉步摇则是作为该时代新样式的可考实物。 而“四蝶银步摇”与“金镶玉步摇”一样,也是同时代步摇风格的代表物。只是“四蝶银步摇”是银质的,顶端饰有由银丝绕织成的四只纷飞蝴蝶,也垂下了珠玉垂饰。
至于宋元,步摇的形制仍沿袭汉代步摇与唐代步摇的形制。在钗首以细丝或弹簧连接缀饰,行走时缀饰会微微颤动,此为汉式步摇;在钗首以链垂下坠饰,行走时坠饰来回晃动珠玉琳琅,此为唐式步摇。而到明清以后,首饰中步摇之名目似乎已经鲜有出现,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步摇改换了其他名称罢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析可以看出,慕容一词本身就是中国和中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种反映和见证.鲜卑文化的入主中原,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民族融合浪潮.西方文化因素也顺势传入了中原地区.以黄金作为装饰物,是欧亚大陆草原具有相同或相近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在装饰上的一个共同特征,鲜卑民族亦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族属鲜卑的金饰物中,既有北方地区流行的动物造型及纹饰题材的特点,也可见因东西文化交流而导致的这些装饰品发生的明显变异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步摇與慕容鮮卑_徐秉琨 <<文史>>期刊 2014年第4期
[2] 步摇_步摇冠与摇叶饰片_孙机.
[3] 试论鲜卑人体金饰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_基于数量统计的考察_郝柯羽 <<文物春秋>> 2019年3月
[4] 试述朝阳出土具有慕容鲜卑文化特色_省略_二台乡墓葬出土的金步摇_马鐙为例_刘桂馨 <<兰台世界>> 2016年第24期
[5] 鲜卑民族金饰物所反映的域外文化因素_傅宁 <<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8卷第6期
[6] 玉佩珠璎金步摇_步摇发展考述_曾洁妤 <<北方文学> >2017年5月
作者简介:李静悦(1996—),女,江西景德镇,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关键词】 步摇 步摇叶片 鲜卑文化
一、步摇的文化背景与发展
考古资料显示,步摇这种金制饰品的做法起源于中西亚。早在四千三百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墓群中,随葬侍女的头部即有用连排的金树叶穿缀而成的半环形状额的额饰出现(图一),与后世的"桂冠"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由于早期中西亚对生命树和桂树的信仰与崇拜.但此时的摇叶额饰尚不能自由的左右摇动,还属于步摇的初步阶段.
而后在中西亚流域还出现了步摇金冠和摇叶耳饰,无论是单件的步摇,还是联结多件步摇组装成的步摇冠,其装饰工艺的基元都是可摇动的叶片,即摇叶.摇叶的用途本是多方面的.比如将摇叶缝在衣服上的作法在1-3世纪的安息雕刻中可以见到,在底格拉斯河上游哈特拉古城址发现的王者石像就是明确的例证.而在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陶俑上也出现了同样的作法。
二、步摇冠与鲜卑文化的关系
西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对头饰的重视越发加重,出土器物中所占头饰的比例和数量都远胜于同时期的东汉墓。其中步摇比其他金头饰更能体现民族与时代特色.因此可以推断出步摇在汉朝的盛行与慕容鲜卑这一民族有较大的关联。将步摇与冠饰相结合,便形成了慕容鲜卑所钟爱的步摇冠。有说法说,慕容鲜卑得名是因为其喜冠步摇冠,<<十六国春秋>>说“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实证,不足以取信。但确实可从各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获知慕容鲜卑确实喜冠步摇冠。内蒙古自治区乌蒙达茂旗出土的南北朝牛头鹿角形金步摇饰,与之前的金步摇叶片不同,此时的金步摇冠已出现枝干与底座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至今还有以服饰特征区别不同族群的习惯,慕容鲜卑既然"敛发戴冠",戴步摇就成为这一部族或部族首领的服饰特征.考古发现说明,东汉时期已有步摇冠存在;稍晚一点,花树式步摇在辽西出现,之后又由单体式演变成连架式。
三、中国汉、唐时期步摇的发展
步摇作为我国古代女性所钟爱的饰物,其最早的出现时间可根据文献记载推论到殷周时代.<<周礼>>中记载道、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 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五代时马縞所著的 《中华古今注·卷中》也曾提到:“殷后服盘龙步摇...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国由此可推论,步摇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是王后著礼服时必须佩戴的重要首饰。
在汉代属于礼制首饰的步摇,作为皇后身份等级的象征,形制并不会单薄简易。以黄金为底,珠翠环绕,六兽加持,八爵九华,端华大气的步摇形制也正符合汉代皇后这个荣耀万千的社会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汉代辉煌而沉厚的历史文化气象。这也赋予了步摇这一本来普通的首饰以特别的历史意义。
同时,因为步摇“步则摇动”,除开审美方面的考虑,它也起着警示妇女行为的作用。妇女头着步摇,一步一摇,自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要平稳细碎。这符合传统礼仪制度下对妇女举止行为都要守礼的要求。及至晋代,步摇依旧属于礼制首饰,在佩戴者方面有着社会等级限制。由《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晋令:“步摇、蔽髻,皆以禁物。”由此可知,步摇并不被允许在民间出现,而是上层贵族女子所独享。
至于唐朝,步摇的形制跟汉魏之时呈現相当大的差别。唐代步摇出现了垂珠簪钗这样的新样式,将金玉做成螺旋式的枝条,然后在其顶端垂下珠玉。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镶玉步摇则是作为该时代新样式的可考实物。 而“四蝶银步摇”与“金镶玉步摇”一样,也是同时代步摇风格的代表物。只是“四蝶银步摇”是银质的,顶端饰有由银丝绕织成的四只纷飞蝴蝶,也垂下了珠玉垂饰。
至于宋元,步摇的形制仍沿袭汉代步摇与唐代步摇的形制。在钗首以细丝或弹簧连接缀饰,行走时缀饰会微微颤动,此为汉式步摇;在钗首以链垂下坠饰,行走时坠饰来回晃动珠玉琳琅,此为唐式步摇。而到明清以后,首饰中步摇之名目似乎已经鲜有出现,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步摇改换了其他名称罢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析可以看出,慕容一词本身就是中国和中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种反映和见证.鲜卑文化的入主中原,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民族融合浪潮.西方文化因素也顺势传入了中原地区.以黄金作为装饰物,是欧亚大陆草原具有相同或相近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在装饰上的一个共同特征,鲜卑民族亦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族属鲜卑的金饰物中,既有北方地区流行的动物造型及纹饰题材的特点,也可见因东西文化交流而导致的这些装饰品发生的明显变异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步摇與慕容鮮卑_徐秉琨 <<文史>>期刊 2014年第4期
[2] 步摇_步摇冠与摇叶饰片_孙机.
[3] 试论鲜卑人体金饰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_基于数量统计的考察_郝柯羽 <<文物春秋>> 2019年3月
[4] 试述朝阳出土具有慕容鲜卑文化特色_省略_二台乡墓葬出土的金步摇_马鐙为例_刘桂馨 <<兰台世界>> 2016年第24期
[5] 鲜卑民族金饰物所反映的域外文化因素_傅宁 <<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8卷第6期
[6] 玉佩珠璎金步摇_步摇发展考述_曾洁妤 <<北方文学> >2017年5月
作者简介:李静悦(1996—),女,江西景德镇,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