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大地的“幸福密码”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7年后的2020年11月,“决战决胜2020——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零距离感受十八洞村等地发生的新变化,探寻深山脱贫的幸福密码。
  十八洞村:深山苗寨焕新颜
  秋日的花垣县十八洞村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在村口写有“精准扶贫”四个大字的石碑下,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这个武陵山深处的苗族聚居村,曾经因交通闭塞,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当地老百姓戏称自己是“四大皆空”:“没有产业口袋空,没有人气村寨空,没有老婆家庭空,没有想法精神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自此,偏僻落后的十八洞村就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地标”。
  “當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握着我的手,问我多大年纪。当听说我64岁时,总书记对我说,‘你是大姐’……”回忆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家时的情景,石拔哑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在石大姐家中,讲解员指着房梁下的一个灯泡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来的时候,石家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由于老人家里没有壮劳力,一年下来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7年时间过去了,老人家中修葺一新,不仅添置了电冰箱、平板电视等家电产品,过去由木板搭成的茅厕还改成了抽水马桶。石大姐更没想到的是,随着村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她每年还能领到产业分红。
  十八洞村过去没什么产业,2012年全村只有417亩水稻、100亩玉米、300多亩烟叶,全村总收入仅140万元。近年来,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黄桃、猕猴桃、苗绣、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其中“飞地经济”发展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产品实现港澳直通,仅此一项,2019年十八洞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1600元。
  “苦日子终于到了头,我知道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路。”石拔哑充满感激地说。
  十八洞村奔小康的步伐越来越快。2019年底,十八洞村贫困发生率由过去的56.8%降至为零,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人均收入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6.4万元。
  坪朗村:非遗传承育新机
  在湘西吉首市峒河河畔、矮寨大峡谷东南侧,一个美丽的村寨——坪朗村环山绕水,与闻名天下的矮寨大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景区相依,209国道自西向东穿村而过。
  2011年之前,坪朗村人均年收入仅为1000余元。近年来,该村实施“景区带乡村、能人带村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双带双加”模式,引导能人点对点帮扶贫困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效应。不仅脱了贫、摘了帽,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族文化特色村。
  好山好水好豆腐,坪朗豆腐因采用本地青皮豆、优质山泉水,经传统工艺制作,坪朗豆腐以细嫩味美而出名。
  石清香是坪朗豆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被当地人称为“豆腐西施”。作为湘西自治州人大代表,石清香响应“全村富才真富”的号召,在村里组织成立了坪朗顺心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吸收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带领村民从事豆腐制作、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经营,还带动100多户村民种植青皮豆,将“坪朗豆腐”做成了产业,卖向全国各地。
  坪朗村的苗绣也是远近闻名的苗家手工艺品。苗绣技艺传承人、坪朗村苗绣队队长罗维英,多年来坚持把苗绣手艺传授给更多的苗家姑娘,吸引了吉首市金毕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注意。2019年,吉首市妇联与金毕果公司在村里联合开办就业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吸纳村民50人固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33人,参与人员180余人。据介绍,扶贫车间工人月平均收入2000-2500元,手艺娴熟的能拿到4000-4500元。
  做豆腐、织苗绣、唱苗歌、跳苗舞……通过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坪朗村以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为依托,挖掘和帮扶能人创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准脱贫之路。
  隘口村:茶旅融合助脱贫
  “除了林地和住宅,其余土地基本种上了茶树。”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说。
  走进隘口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尽管拥有地处黄金北纬28°的地理优势,这里曾经却是吉首市74个贫困村之一。由于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改革开放之初,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村里种茶虽有上百年历史,但只是用于日常饮用,2009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不足20亩。
  “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隘口村党支部看准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根据村民种植茶叶的传统,选准湘西黄金茶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
  茶叶产业很快发展起来。2014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2020年,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6万亩,村民人均拥有茶园5亩。
  通过种茶,老百姓的收入迅速增加。2017年,隘口村从贫困村出列,贫困群众整体脱贫摘帽,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零,村民喜圆了小康梦。据统计,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到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村民莫洪莉曾经在广东打工数年,做过餐厅服务员,干过房屋销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她回到家乡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茶社,把自己房屋改造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莫洪莉仅卖茶叶就有8万元收入,她还计划建一个茶艺培训基地,争取卖茶叶、卖服务“两条腿”走路。她说:“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家就业,不用外出打工,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赚到可观的收入。”   在依托茶叶发展的基础上,隘口村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形成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发展新格局。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隘口十八景、黄金茶展览馆、苗疆边墙等一系列景点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旅游观光,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因茶旅致富。
  杨溪桥镇:再造一个“桃花源”
  11月12日,在常德市桃源县杨溪桥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昌和新村,一阵阵欢声笑语从搬迁户朱金翠家中传出。这是朱金翠和邻居们每月至少一次的擂茶活动。“住在这里真的很幸福。”朱金翠家的新房子共75平方米,相比大山里的老房子,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有着“世外桃源”之称的桃源县杨溪桥镇,地处雪峰山余脉,森林覆盖率高達86.3%。尽管森林资源丰富,但蜿蜒盘旋的山路也给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18年,为了让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杨溪桥镇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在背靠群山、面朝大杨溪,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的地方,取名“昌和新村”,喻意昌盛、和谐。安置点紧邻集镇、国道、医院、学校,就业生活极为方便。
  “房子修得再好,如果没人住,就会形成巨大的浪费,那就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了。”为了让大家能顺利入住易地扶贫安置点,杨溪桥镇党委在搬迁之初,就精心制定了工作方案,从楼道卫生治理到房屋建设质量,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确保房子建好之后有人住,还能住得好。
  如今,昌和新村有143户、503人入住。在青山绿水旁,贫困户们迁进了新的“世外桃源”。
  让搬迁户都“闲不住”有事做,日子才能更有奔头。为改善留守劳动力问题,2020年4月,镇党委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建成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
  记者在昌和扶贫车间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赶制一批电子元件,这些产品主要用于通信、电动汽车和医疗三大领域。
  据介绍,车间以乡镇吸收贫困劳动力和闲散劳动力为主,截至目前,厂内有员工6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人,除了厂内可安置近100个工作岗位外,还能为该镇周边群众解决近50个在家就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村民无法外出打工,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更是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车间就业的工人月工资可以达到2000-3500元,技术娴熟后,工资还有提升空间。
  “既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又能照顾家人,我感到特别满足。”走出大山的女工何艳平说。
  银田村:当上“股东”共致富
  “我们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三村合并前的2000元增至2019年的82万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万元,高出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在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村党总支副书记、村主任颜昌为底气十足,晒出两组让他引以为豪的数据。
  短短几年,为何银田村变化能如此之大?晾晒场上的灵芝就是答案之一。
  银田村位于韶山市银田镇西部,于2014年由原敖石、北托、槐星三个村合并组建而成。合村后,面对村集体薄弱的家底和村民贫困的现实情况,银田村决定从实际出发,依托村民过去有种植木耳的经验,发展特色种植业。
  “虽说以前村里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是产量较低,品种也不算优质,村里刚刚开始发展扶贫产业时,也试着种过其他作物,效果并不理想。”颜昌为告诉记者,针对银田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政府请来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对银田村进行指导,在分析土质环境后,专家建议因地制宜种植木耳、香菇、灵芝等菌类农产品,并帮助改善种植技术和设备,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指引下,银田村党总支经多方调研,并征求群众意见后作出决策:村集体成立公司,带动贫困户以及全村群众共奔致富路。
  新成立的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50亩,通过扶贫产业项目扶持、自筹等方式先期投入200多万元,发展富硒灵芝、香菇、木耳、水稻等高硒系列农产品的开发与种植。
  村集体经济成了银田村民脱贫致富的“快车”,目前该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36人,发放工资20余万元。公司与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26人签订委托帮扶协议,实现利益联结,贫困户成为了现代农业“股东”,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任编辑  王晓丹)
其他文献
根据中央、省委和州委要求,鹤峰县委坚持资源下沉、重心下倾、力量下移,不断探索创新,构建了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广大居民群众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建立“一站一室”,以点带面强引领。在社区建立“一站一室”,凝聚社会力量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工作,组建125个网格志愿队伍和300多支“跑跑队”,累计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4万余次。设置“
期刊
十堰市张湾区是东风公司老工业基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载了十堰城区60%的工业污水排放、70%的生活污水排放和100%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有10个环库水源重点村(社区)。近年来,张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在点上抓基层组织规范建设,在线上抓工农领域联动治理,在片上抓城乡发展理念融合,努力守护好张湾区的绿水青山,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夯在点上,一个组织一面旗  有序开展红色理论宣
期刊
断头路、拉链路、烂尾楼,停车难、入托难、看病难……这些让人揪心的“城市病”,既影響市民群众的生活,也时刻考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与智慧,是城市治理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总书记的讲话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无疑是一剂综合施策的治理良方。  现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期刊
公安县教育局党组始终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发挥党建工作的统领作用,以党风带师风,以党务促业务,以党心聚民心,努力写好党建引领的“三篇文章”。     写好“三色校园”文章,把牢方向盘  “三色校园”首在导航,力求凝聚共识。县教育局党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色校园”的教育发展规划,即师魂向党、立德树人的“红色校园”,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绿色校园”和名师优课、名校优生的“
期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城市要素众多,群众需求各异,如何做好城市治理工作是一道考题。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瞄准最优解,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  科技赋能要瞄准最优解。科技赋能的作用既在于节约人力成本,也在于促进非接触式服务,营造更为便
期刊
近年来,基层管理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这无可厚非。然而,有基层干部反映,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一些地方执行起来,规范走了形,标准变了味,手脚被“捆死”了,心思全花在“描眉画眼”上,容易滋生只顾虚功、不重实绩苗头。过度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规范化成了做“虚功”的手段,“高标准”成了“假负责”的外衣,“极易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对此,您怎么看?  “微話题”栏目参与方式:扫码关注党员生活微信公众号(
期刊
“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疫情期间,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95后护士李慧的话感动了全国人民。2020年1月25日,在医院成为发热病人定点收治医院的当天,李慧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随后火线入党。  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在党旗引领下战斗在抗疫一线,这背后是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临床学院分党校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党委以党校建设为抓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法治秩序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法治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保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实施为契机,加强民法典的学习和践行,使其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保障。  基层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城市
期刊
近年来,荆州市纪委监委机关党建工作紧扣“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与纪检监察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推进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以学习先进、对标自查、研讨交流、“三会一课”为载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期刊
自2020年6月起,湖北全面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双报到”制度,全省100余万党员干部常态化参与下沉社区工作。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的下沉党员干部按要求完成了本年度的既定任务,此项工作已显现成效并持续深入推进。  党员干部大规模、常态化下沉,是我省基层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下沉的是工作重心、人员力量、资源要素,提升的是服务意识、能力水平、党群关系。完成“双报到”只是开始,如何让党员下沉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