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學课本中的许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紧密联系。教师如果能够把新知识的教学带到生活中,将生活现象引进新知识的学习中,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缺乏灵活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思维灵活。长期照本宣科的教学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小学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贴近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1-0033-02
引 言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常常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
一、以直观为基础,让数学教材生活化
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数学知识。如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引学生用智慧的眼睛观察、寻找、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时,“比多少”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比较容易,教师除了可以用课堂上的教具小棒数一数、比一比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比多少”。例如,学生的文具盒里面谁的笔多,谁的笔少?班里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能找到很多的学习素材。通过“比多少”的学习,在学习“比长短”时,学生只要了解到长和短的概念,不用教师提示,学生自己就已经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物品比较长短了,如铅笔的长和短、文具盒的长和短等。但是,如果物品的长短差别大,学生可以用肉眼直接比较;如果物品的长短相差很小,学生又要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就要借助尺子比较长短了。在此,教师要提前让学生有“测量”的概念,认识到尺子在生活中的用途。那么,在学习高和矮的比较时,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意识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最后,学生明白了长和短、高和矮的关系,以及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以解决为目的,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数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们在公路的一边栽了10棵梨树,老师让他们在每两棵梨树之间再栽一棵苹果树,那么一共还能再栽多少棵苹果树?在对这道题进行运算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如有的学生的答案是5棵,有的学生的答案是10棵。每名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道题的,结果却是错误的。这个问题较抽象,小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没有在实际的生活中观察过。因此,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课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
对于数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很枯燥。数学教师应多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多进入课堂,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体验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现实为铺垫,让数学实践生活化
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注重于联系生活实际,把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探索新的数学知识,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外生活实践题: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坐公交车,把自己坐公交车过程中发生的事、遇到的人,以及一路上人数的变化记录下来,数学课上汇报记录的内容。这样,一道课外生活题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名学生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问题:“一辆公交车上原来有40人。到站后,下车了9人,又上来了12人,问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作业,思考和谈论问题。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说:“人们排队从前门上车,下车要从后门。”有的学生说:“这一站上来××人,下去××人,那一站又上来××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即学生都知道求车上剩余的人数是通过加减来计算的。这就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以后遇到类似的知识或题目时,学生也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面,加减对于学生来说永远只是数学符号,而让数学走进生活,把生活带进课堂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有用武之地。
四、以知识为源泉,让数学目的生活化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用于生活中。只有这样,学数学才有实际意义。任何脱离生活的数学都是乏味的、没有生气的,只会让本该有趣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趣味。这也是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走进生活中的知识教学,注重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的教育,让数学学习体现出服务生活的目的性[4]。
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时,学生通过对钟表的认识,学会了看时间,更通过对自己一天生活的描述,认识到生活中的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周末的时间计划,让其懂得在生活中有条理地安排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提醒学生不要浪费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这样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还有很多,如小学高年级的分段计费、打折促销等知识,都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真正的服务。总之。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亦离不开数学。数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存在。所以,数学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并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生活引进课堂,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日火有色.浅析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0-11.
张永斌.从生活中体现小学数学教学[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12-313.
汪昌春.刍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87.
谷员园.将数学生活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76.
作者简介:叶剑真(1982.9-),女,福建厦门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1-0033-02
引 言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常常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
一、以直观为基础,让数学教材生活化
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数学知识。如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引学生用智慧的眼睛观察、寻找、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时,“比多少”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比较容易,教师除了可以用课堂上的教具小棒数一数、比一比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比多少”。例如,学生的文具盒里面谁的笔多,谁的笔少?班里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能找到很多的学习素材。通过“比多少”的学习,在学习“比长短”时,学生只要了解到长和短的概念,不用教师提示,学生自己就已经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物品比较长短了,如铅笔的长和短、文具盒的长和短等。但是,如果物品的长短差别大,学生可以用肉眼直接比较;如果物品的长短相差很小,学生又要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就要借助尺子比较长短了。在此,教师要提前让学生有“测量”的概念,认识到尺子在生活中的用途。那么,在学习高和矮的比较时,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意识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最后,学生明白了长和短、高和矮的关系,以及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以解决为目的,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数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们在公路的一边栽了10棵梨树,老师让他们在每两棵梨树之间再栽一棵苹果树,那么一共还能再栽多少棵苹果树?在对这道题进行运算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如有的学生的答案是5棵,有的学生的答案是10棵。每名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道题的,结果却是错误的。这个问题较抽象,小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没有在实际的生活中观察过。因此,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课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
对于数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很枯燥。数学教师应多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多进入课堂,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体验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现实为铺垫,让数学实践生活化
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注重于联系生活实际,把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探索新的数学知识,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外生活实践题: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坐公交车,把自己坐公交车过程中发生的事、遇到的人,以及一路上人数的变化记录下来,数学课上汇报记录的内容。这样,一道课外生活题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名学生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问题:“一辆公交车上原来有40人。到站后,下车了9人,又上来了12人,问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作业,思考和谈论问题。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说:“人们排队从前门上车,下车要从后门。”有的学生说:“这一站上来××人,下去××人,那一站又上来××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即学生都知道求车上剩余的人数是通过加减来计算的。这就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以后遇到类似的知识或题目时,学生也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面,加减对于学生来说永远只是数学符号,而让数学走进生活,把生活带进课堂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有用武之地。
四、以知识为源泉,让数学目的生活化
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用于生活中。只有这样,学数学才有实际意义。任何脱离生活的数学都是乏味的、没有生气的,只会让本该有趣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趣味。这也是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走进生活中的知识教学,注重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的教育,让数学学习体现出服务生活的目的性[4]。
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时,学生通过对钟表的认识,学会了看时间,更通过对自己一天生活的描述,认识到生活中的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周末的时间计划,让其懂得在生活中有条理地安排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提醒学生不要浪费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这样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还有很多,如小学高年级的分段计费、打折促销等知识,都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真正的服务。总之。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亦离不开数学。数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存在。所以,数学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并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生活引进课堂,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日火有色.浅析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0-11.
张永斌.从生活中体现小学数学教学[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12-313.
汪昌春.刍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87.
谷员园.将数学生活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76.
作者简介:叶剑真(1982.9-),女,福建厦门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