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数学学科,更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应用意识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力倡导从“应试”向“素质”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尤其要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应用 应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21
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以实践为源头,又以实践为终结,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做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做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
夸美纽斯说过:人们学习的每件事都应该是充满联系的。数学也具有丰富联系的,在强调数学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数学跟外界的联系。我们强调的是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实,而不是生造的虚假的现实,那是作为应用的例子人为地制造的。我们的数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例如生活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
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角度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出租车有关的数学事实(诸如,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等)。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问题。
五、课外延伸实践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如:1.小调查形式。学了统计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2.小论文形式。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来写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论文。3.数学日记与数学周记形式。以周记为例,让学生通过一周学习之后,写一则周记。可从以下几个内容去写:①这一周主要学了哪些数学知识;②在生活中碰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③应用哪些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④学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 应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21
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以实践为源头,又以实践为终结,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做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做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
夸美纽斯说过:人们学习的每件事都应该是充满联系的。数学也具有丰富联系的,在强调数学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数学跟外界的联系。我们强调的是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实,而不是生造的虚假的现实,那是作为应用的例子人为地制造的。我们的数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例如生活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
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角度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出租车有关的数学事实(诸如,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等)。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问题。
五、课外延伸实践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如:1.小调查形式。学了统计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2.小论文形式。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来写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论文。3.数学日记与数学周记形式。以周记为例,让学生通过一周学习之后,写一则周记。可从以下几个内容去写:①这一周主要学了哪些数学知识;②在生活中碰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③应用哪些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④学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