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amiao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个寒来暑往,他在呼和浩特市和科右中旗之间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他踏遍了贵力斯台嘎查和西日嘎嘎查每一寸土地;他头上增多了白发,脸上增多了皱纹,这2个嘎查的贫困户减少了,辍学的孩子不见了;他写下了厚厚的8本民情日记,写下了许许多多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和发展产业的规划,更在群众心中写下8个字:“好党员”“赛音达日嘎”(“好干部”的意思)。他就是驻村蹲点扶贫干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温都苏巴图。
  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走进百姓心里
  2006年初春,温都苏巴图来到科右中旗,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他把每一个帮扶点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2个嘎查共400多户人家,没有他没去过的;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他们的疾苦,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2012年冬,西日嘎嘎查65岁的村民岳赛音老人得了青光眼,由于没钱看病,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期,导致右眼失明,左眼做了3次手术才保住视力,老伴也患有类风湿,儿子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温都苏巴图多次接济他家,协调民政部门为他家解决低保,和嘎查班子协商让他到嘎查打理杂务,每个月支付500元报酬。老人高兴得逢人便说“温达日嘎”是知冷知热的好干部!
  西日嘎嘎查71岁村民张振国患有糖尿病综合症,和老伴乌仁其木格住的50年历史的两间破土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温度苏巴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把老两口免费安置在旗福利院安度晚年,可老人不乐意离开家乡。乌仁其木格說:“温都苏巴图真成了咱贫困户的亲戚了,每逢下雨天,他总会第一时间跑到咱家查看房子漏没漏,有没有垮塌的危险。去年7月20日半夜12点,下起了瓢泼大雨,他冒雨来到咱家查看。现在我们已搬进他给我们协调盖的40平方米的砖瓦房了,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子塌了被砸死!”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国庆说,每年温都苏巴图在嘎查蹲点150天左右,最多200天以上。如果见不到温处长的身影,大家知道,他肯定到村民家去了解情况了。
  帮扶点的群众把温都苏巴图当做亲人,年龄小的叫他“温叔”,年龄相仿的称他“兄弟”,老人们拿他当自己的儿子。他每次来到嘎查,乡亲们都会把他围住,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他成了嘎查每家每户“狗不咬的客人”。
  他在日记中写道:“全面进行调研,了解民情民意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积极主动与农民沟通感情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动力。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才能听到群众心声、摸到基层实情,才能制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促进民生的政策措施。”
  扶真贫真扶贫,为贫困群众带来希望 贵力斯台嘎查是科右中旗沙化、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全嘎查1万多亩耕地,绝大部分是沙坨地,一遇干旱,不管怎么忙乎,连种子化肥的钱也得搭进去。温都苏巴图从放下铺盖卷的第二天起,就一边跑嘎查了解情况,一边寻找贫困的根源,苦思致富的良策。
  一个月下来,一双新鞋磨穿了底,嘴唇起了泡,但也拿出了详尽可行的帮扶规划和思路。
  这个封闭沙窝子里的农牧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06年4月12日,经温都苏巴图上下协调、四处奔波,找来的打井队打出了“第一眼帮扶井”——40米的深水井。紧接着,他为3个艾力配套新打26眼40米的深水井,还为这个嘎查原有的42眼井配齐井房和电灌等设备。一个多月,温都苏巴图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皮肤晒黑了,身体累瘦了,这里的8000亩耕地却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达到人均8亩的高标准。
  2011年,按照上级要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把帮扶点转移到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当时的西日嘎嘎查,连续7年干旱,有一半以上人口致贫,50户人家被迫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经过详细调研,温都苏巴图确定了“农牧结合,以养为主,为牧而农”的帮扶思路,帮助嘎查发展畜牧业。
  2013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帮扶资金购买了1014只基础母羊和优良种羊。为了把这批扶贫羊的作用发挥好,温都苏巴图提前3个月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征求意见。当时连嘎查达都有不同意见:“贫困户对国家有贡献?勤劳致富有罪了?凭什么贫困户多分2只羊?”分羊的头一天,他召开9次村民代表会,从天蒙蒙亮一直开到满天繁星,耐心细致讲解党的扶贫政策,终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
  9月12日,对于该嘎查贫困群众吉仁台一家来说,是个意义特殊的日子:按照贫困户每口人3只羊的标准,他家分到了12只基础母羊。看着在自家院子里欢蹦乱跳的羊儿,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吉仁台的老伴儿白堂见到记者,兴奋地说:“我家羊已发展到14只了,今年到秋天庄稼收成好了,准备再添十几只羊,3年后就能发展到100多只羊了,那时我就有能力给儿子娶媳妇了。没有扶贫羊,我的苦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去年,该嘎查牧业年度大小畜总头数达到6000多只,已彻底消灭“无畜户”,畜牧业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温都苏巴图了解到,除了自然条件艰苦之外,一些群众甘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当地贫困落后的症结所在。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从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入手,改变贫困农牧民的精神面貌。
  2013年9月1日,对于西日嘎嘎查的农牧民来说永生难忘。这天,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和温都苏巴图的不懈努力,北京小鸟爱心基金爱心企业家来到该嘎查,将87.34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112名贫困学生手中。“为了供2个孩子上大学,几年来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还借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十多万元,当我把救助两个孩子的4万元钱紧紧抱在胸前,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说起当时的情景,白斯日古楞仍然激动不已。
  2013年9月30日,是西日嘎嘎查村民喜庆的日子: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温都苏巴图带来电脑、音响、民族服装、扬琴、四胡等,由他倡议成立的玛拉沁艺术团,在该村新建的3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首演。群众高兴地说:“过去闲下来没什么娱乐可言,年轻人三五成群不是赌博就是酗酒,如今咱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安代舞,娱乐、锻炼两不误,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为提高群众致富本领,温都苏巴图还组织嘎查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23人去突泉县杜尔基镇杜祥村进行参观考察,还成立西日嘎嘎查格格日乐蒙语讲堂,邀请专家讲授“饲草料加工和实用技术”“畜牧业防疫和治病技术”“畜牧改良和育肥技术”等,受培训人员累计500人次。
  (内蒙古日报 记者 贺喜格宝音 胡日查 唐娟 摄 )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8337”发展战略为统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努力推进富民强区建设,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面向三农、横跨城乡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行内蒙古分行秉承大行的责任担当,自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三牧”不动摇、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服务民生事业不动摇,发挥城乡并举的服务优势,与自治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自2009年以来,全区农行累放各项贷款2311
期刊
“再有10来天,我们就能吃上放心的自来水,不用再吃旱井水了!”听到这一喜讯,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哈拉敖包村村民张三狗激动得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两只手一个劲儿地往裤兜上蹭。  哈拉敖包村位于沟壑纵横的峁梁山区,20多户村民吃水一直是个大难题。“往1000多米的山圪梁上引水,无异于走‘蜀道’,难上加难啊!像这样吃水难的村民,全旗还有百十户,今年一定要解决。”在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过程中,旗镇两
期刊
今年以来,察右中旗以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为契机,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五区建设”总体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四大基地,坚持以富民强旗为主线,把扶贫开发作为全旗头号民生工程狠抓落实。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金融扶贫、扶贫移民“三大扶贫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保障式扶贫和转移式扶贫的“三三制”扶贫战略,捆绑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地区,实施重点产业,落实扶贫攻坚责任制,
期刊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地、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我的家,我的天堂。”这是内蒙古著名歌手腾格尔的代表作,他在歌中饱含真情地演绎着对家乡内蒙古对草原执著的爱。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也有着“天堂草原”的神话。那里不仅有蓝天、白云、绿草,那里还保留着纯牧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体现出了内蒙古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近几年,内蒙古兴安盟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一个让很多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锡盟实际提出了“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实现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扶贫攻坚总目标。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自治区扶贫办和农业银行合作,自2013年起--2017年止,在全区38个国贫旗县、19个区贫旗县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锡盟太旗、白旗、西苏旗、蓝旗、黄旗、阿旗、东苏旗和多伦县8个旗县被列入实施范围。  一、金融扶贫的主要内容  自治区从20
期刊
内蒙古赤峰市选派机关干部到村定时定点办公,做到驻村不增负、亲民不扰民、帮忙不添乱、指导不越权,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矛盾、推动各项工作的路子。  自然条件差、缺乏主导产业、无规划、无资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是制约农村发展、落后地区脱贫的几大原因。针对于此,林西县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的因素,发挥干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组建驻村干部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结合各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长远规
期刊
六户村,隶属兴安盟突泉县。  3年前,闭塞、落后,是这个小山村的全部标签。  3年前,内蒙古银行帮扶组入驻六户村。  3年后,文明、富裕的春风吹遍了小山村的沟沟坎坎。  3年来,内蒙古银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创新地组织524户六户人在这片古老贫瘠而充满神奇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一场向贫困宣战的攻坚战。  村里来了“富亲戚”  六户村地处大岭南麓,全村总面积24700亩,其中
期刊
碧流台镇位于巴林左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42公里,16108户、51237人,常住人口40129人,下辖21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总面积790平方公里。历史上这个地区由于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的原因,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种类多、疑难案件多、治安刑事案件发生频率高的特点非常明显,镇党委政府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群众诉求多元化、服务治理难度大等新形势、新问题,以解决“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为突破口,以抓好民生
期刊
自5月19日召开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驻村干部动员大会以来,全区上下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目前,全区近3000个帮扶单位、1万多名驻村干部、8万多名帮扶责任人奔赴扶贫一线,涉及的部门单位之广、动用的资源之多在我区扶贫开发史上尚属首次。  为有效推进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快速稳步开展,自治区、盟市、旗县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召开建档立卡工作培训班,对驻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使驻村干部迅速
期刊
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西日嘎嘎查,整洁的街道、宽敞的马路、热闹的广场……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记者眼前。这里的蒙古族老乡朴实地说:“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帮扶,让我们嘎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项目资金帮扶西日嘎嘎查,累计投入4125.4万元,改造危房110户,维修170户,打深水井21眼,实施土地整理项目825亩,新建水泥路8公里,实施户户通电工程4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