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在地下的四合院

来源 :民间文化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在中国,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的地上四合院以外,在陕西境内的张庄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地下的四合院形式—— 地坑院。
  张庄村座落在距三门峡市西南二十一公里处(陕县境内),是当地有名的张庄塬。塬,是因长年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也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大的有几十平方公里,小的几平方里不等,四边陡峭,顶面平整。素有“川下、塬上” 之说,随着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每年塬的面积,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目前,张庄塬上的人口约三万之众,分布在四个大的自然村。
  张庄塬有记载“地坑院”的历史据说并不长;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军在张庄塬对平民百姓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将塬上的民居烧个尽光。日本投降后,当地百姓穷困不堪,没有财力再兴建房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深厚的黄土地为战后无处栖身的民众提供了创造新的家园的灵感,他们用智慧、勤劳的双手,依托中华本源文化的精髓,终于开创性的挖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制--地坑院。
  这种地坑院,实际上是黄土高原上古老的“天井式”窑洞的变种,历史悠久。
  据说,自从人类有了结婚的习俗,就有了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将新郎新娘送为洞房” 的程序。这个“洞房”一词,就是指的“窑洞”。在陕、甘、晋、豫地区还流行另外二种窑洞形制,“平顶式”和“靠崖式”,也叫“黄土窑洞”,堪称“东方一绝”。平顶式窑洞是用砖石或土坯在平地上砌筑而成;靠崖式窑洞先将土坡修铲成与水平线成直角的平面,再在这个平面上开凿顶部半圆或尖圆二种拱形洞穴,有数窑平列;也可上下叠层,就像现代的楼房,有人称它为“天窑”。这种自打北宋末就有的“穴居”,在黄土塬上一直沿袭至今,它即经济实用,又冬暖夏凉,很是舒服。
  张庄村的地坑院是在平整的土地上向下深挖出一个边长约为10米到12米深为7到8米的方形地坑。地坑上边沿,用青砖筑约二十公分高的矮墙加以防护和警示,以防备有人掉落地坑院摔伤。院四壁可挖6至10眼窑洞,每眼窑洞高三米多,进深7到9米,窑口中央是向里开的门,两边和半圆形上方则有木制的格子窗。在这些洞里,用土坯建造的土炕放在洞口的地方,可以得到更好的光线与日照,窑洞的底部往往作存物之用。一个家庭的厨房、厕所、猪圈、羊圈都可以有专门的窑洞,只是洞的大小、深浅不同。为了保护窑洞表面少受雨水的侵蚀,有条件的多用砖或石贴在窑面壁上,在洞内也用白灰抹面,使室内更为明亮。
  院子中央通常是小菜园或晾晒场,园的边缘有一米五左右宽的环窑洞走廊。小菜园肩负着复合性功能,存储一定的雨水,吸收充足的阳光和氧,改善窑洞内的通风等。而在园子一边还要挖一眼深约四米,宽半米的旱井,用作蓄存雨季中过量的雨水,完全解决了雨水倒灌窑内的问题。每座地坑院中,都会栽上桐树、梨树各一棵,树梢高高伸出地面,为地坑院带来许多生气和灵性。而它的人文精神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实用功能。诸如提示地面上行走的人“别掉下来” ;在炎热的盛夏可遮挡正午的娇阳等。那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同样被地坑院的主人应用得淋漓尽致。
  地坑院通道的设计更加巧妙,一条铺着青砖的斜坡甬道从地面向下延伸,拐个弧形直角弯就可进入院内。当我征得地坑院主人陈传金大爷的同意顺着甬道口拾阶而下时,还真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有时我会惊乍地发现,好端端的平地上忽地冒出一位梳着两根长辨子、身穿红花小棉祆的俏丽农家女娃,手捧一个柳编挎篮,一转身忽地又消失在另一处地平线下,原来她是到邻居家串门儿。真是给人一种“神出鬼没”的幻觉。难怪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上塬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入村不见房,炊烟平地起,忽闻鸡犬声”。
  张庄塬地坑院中还有组合连环院,叫做“二进院”、“三进院”等,实际上就是在相连的几个地坑院中打个通道,互为贯通,而每进的地坑院也都有相对的独立甬道通向地面,这多是为了方便一个大家族的交流,才这么建造的。
  在地坑院的建造中,同样包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不识多少字的农民,却拥有广博的实践学问。他们将中国八卦的原理有机地融入了地坑院的形制中,根据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来确定所有新建地坑院的四个正面朝向;按照当地人信奉的“风水流脉” 的统一心理指向,充满自信地定制新建地坑院的主朝向。这样,以东西南北为朝向的院子,就有了各自的位置和名称,如 “东震院”、 “西四宅院”、 “南离院”和“北坎院”。这四种朝向的院子,最好的当属“东震院”。住了一辈子地坑院的陈传金大爷说“按照生晨八字和风水流脉定下的地坑院朝向,这可不是迷信,这是精神的作用,是古人根据地理、气候、水土、山川河流、日月星晨的自然规律积攒下的经验,有了这个信奉的观念,我们百姓住在坑院里才舒心顺畅,才平安吉祥。”
  我在陈传金的带领下,七上八下地跑了十多家地坑院。不同年龄的人,对地坑院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管咋说,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使人长寿康乐,是地坑窑公认的优点,年长的人常在嘴边这样念道着。但年轻人则说,采光不好,通风不畅,沉闷蹩气,还有浪费土地等。反正有一个事实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那就是,现在张庄塬的百姓大多已不喜欢住地坑院了。
  如今,地面上的砖瓦房在张庄塬越盖越多,一方面反映人们确实富裕起来,更主要的是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个小伙子曾经说过:你们这些外面来的人,都说要我们继承地坑院的传统,不要丢弃它。可你们却住着高楼大厦,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守住着这种落后的民居,你们好来瞧新鲜啦、奇特啦,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让我们换换位置,你们肯定吓得跑多远。城里人可是自私着哩!
  难道我们能否认他的观点吗?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其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百姓自身观念的改变,这是无声无息的,来自本质的改变,它对民间文化的破坏才是致命的。
  年轻人不再信奉或半信半疑老一辈“风水流脉” 的文化传统。他们要改革,要创建属于自已的新生活。这种“水往底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自然规律,确实不是哪个人能阻挡得了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在要离开张庄塬时,看到有几户农民正在运土填埋老的地坑院,问其原因,主人家说“现在新的宅基地难批,儿子又要结婚,只好在填平的地坑院上建造新的砖瓦房了,否则,人家女子看了地坑院就是不愿嫁过来。”种种迹象表明,地坑院将会无可逆转地离我们远去,也许当你有朝一日再来到张庄塬时,那种“上塬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景象早已成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事了。
  
  “民间”提示:
  吃:
  三门峡麻花、鲤鱼焙面、水花佛手糖糕。
  住:
  住张庄村当地人家里或者回到三门峡或陕县都可。
  行:
  从郑州、洛阳到西安的列车都经过三门峡,三门峡有直接到陕县的车,不过十二公里的路程。到了陕县以后再找车直接去张庄村即可。
  相关景点:
  在三门峡有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仰韶文化遗址等可一并浏览。
  
其他文献
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好莱坞的中国年,更是儿童电影年,不信请看小马为你推荐的这几部适合全家人一起看的电影,包准部部精彩,回味无穷。    《功夫之王》(《双J计划》)    导演:罗伯·明科夫  主演:迈克尔·安格拉诺、成龙、李连杰、刘亦菲、李冰冰、邹兆龙  故事:沉迷于中国功夫的十七岁美国男孩在波士顿唐人街的一家古董店发现了一根神秘的金箍棒,竟然因此穿越“无门之门”来到了古代的中国!他发现自己
期刊
在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内,有一位年近不惑的中年汉子,能用泥把人塑造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他就是被称为“江城八怪”之一的“泥人胡”——著名的泥塑艺人胡作林先生。  清朝光绪年间,京城有个被皇帝称绝而御授予“泥人常”称号的民间艺人,曾轰动一时,传为佳话。他捏的小泥人活灵活现,十分招人喜爱。今天在江城有胡作林使“泥人常”的绝活再现,把这种泥塑艺术发扬光大。  “泥人胡”祖籍黄陂,从小喜欢玩弄泥巴,捏的小猫
期刊
特别的回答    第一次登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  当时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早已成为名言。  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中,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见地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
期刊
救父生子,履行协议远走上海    1996年夏,孙泽宜无奈成了陈卓青的“二奶”,而她做“二奶”的惟一任务就是生孩子。  一年前,孙泽宜大学毕业后来到沈阳青宁商贸公司任秘书。老板陈卓青三十五岁,英俊豪爽又儒雅风趣。她被这个优秀的男人深深吸引了,可她并无非分之想,只是把这种好感变成工作的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最开心的就是老板夸赞她。  陈卓青很欣赏孙泽宜,身边有个精明能干又善解人意的大美女,他
期刊
生活中,女性向来扮演着主角。她们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一切生活琐事均由女性安排。但事实上呢,现在的女人“智商”已经不够了,还需要学习男人天生拥有的“财商”能力才行。那么,女人究竟该如何向男人学习理财呢?    学习要点一:开源节流,培养经济头脑    口述者:陈萌,26岁,文秘  一直以来,我就被家人誉为“月光女神”,意思是每月的收入全部用光。按道理,我的工资在本地来说属于中等偏上了。吃住都在家里
期刊
美国式的“终身学习”    大学开放部  与终身教育几乎同义的终身学习一词,40年代初曾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大学开放部”首先使用,在大学开放部学习一般可以取得学分。其学习方式既包括面授,也包括利用通信、移动图书馆、专业演讲、展览会、咨询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由于联邦政府的支持与援助,美国的大学开放部一时间成为高学历职业人士的再教育基地。在这里,大学的学分与学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凭所学课程的证
期刊
穿过地下河,眼前是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水车在河边静静的转动了百年,“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如一首安静的田园诗。    穿越黑暗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从昆明乘夜行班车刚到达广南,便搭乘一辆其貌不扬的微型车,赶往阿科乡与八大乡交界处的坝美村探访。沿途道路崎岖不平,行车颠簸约两个小时,到了一个名叫法利的寨子。下车,沿着驮娘江步行约半个小时,一转弯,一个石头砌成的大坝,和一个巨大的溶洞呈现眼前。乍
期刊
徜徉于北京的街衢,如果稍稍留意,便不难发现,掩映在绿树之后,街巷之旁,“洋”教堂为古都添增了异国情调。    罗马的庄严    南堂  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天主堂是南堂,坐落在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始建于公元1605年,是意大利耶酥会士利玛窦在北京建立的第一座圣堂。直至第二次重建南堂,其建筑形式才完全转变为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式。  清朝顺治皇帝虔诚信教,特地为南堂御制《天主堂碑铭》。现在,这些碑
期刊
四川汶川大地震过后,救援队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发现一名妇女: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回应。这是震后的北川县,还有很多人在等待着救援。救援队走下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去,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高声喊道,“还有个孩子,还活着!”  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
期刊
沉迷赌海,连婚床也拉出去当掉了    袁光宇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可奶奶根本没有精力管教他,只读到小学四年级他就辍学回家了。  年纪小,在家也干不了什么活,袁光宇便四处游荡,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街头巷尾的赌摊上常出现他的身影。赌摊上赌徒们大把大把赢钱输钱的紧张刺激气氛让他着迷,想试试,无奈口袋里一直没钱。  13岁那年,一天他在奶奶的口袋里发现了3元钱,这是奶奶拾破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