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要求,对高等职业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提出了几点创新的就业模式。
关键词:教育改革 区域经济 就业形势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要求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就河北省而言,经过长期的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为河北省大规模吸纳外部资金、推动发展阶段转换提供了战略机遇,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装备、物流等行业成为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行业,省内五大经济区的格局也逐步形成,即冀东经济区包括唐山、秦皇岛,环京津区包括保定、廊坊,张承经济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冀中经济区包括石家庄、沧州、衡水,冀南经济区包括邯郸、邢台,并从各经济区占全省GDP比重、产业的趋向性特色、区域内各地理位置的统计和研究,指出五大经济区各自的特点是:(1)冀东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2)冀中经济区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都有一定的优势:(3)冀南经济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有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中心市场;(4)环京津经济区以服务京津和接受京津辐射的形式形成了蔬菜、副食基地,高新技术蔬菜地和区域性中心市场;(5)张承经济区则形成了以旅游、畜牧、食品和边贸中心市场为优势的区域。
从上述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业教育和专业设置调整也引领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推动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功能定位。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实现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扩展至校外教学的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
(2)服务区域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就河北省内高职院校而言,或只为本地区服务,或最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同时辐射京津冀地区。
(3)服务层次定位。以技术服务为例,在低层次技术、中间技术、高新技术三个层次技术中,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以提供中间技术服务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为主。就通信专业而言,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为通信设备维护,通信网络优化分析等中间技术服务层。
(4)服务形式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校企合作的社会中心。同时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又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四、就业模式创新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为更多职业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提供方向:
1.发挥行业优势,优化“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环境。一是校企共建,构建与行业技术同步的校内实训环境;二是依靠企业,建立联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三是发挥行业优势,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建立绿色通道。
2.发挥企业作用,创新“零距离”顶岗实习机制。工学结合,引导以企业为主,建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机制,真正达到毕业即就业、毕业就上岗的目的。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广双证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纳入教学计划,根据行业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每位毕业生须取得毕业证书和进入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4.全面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订单式”培养通过企业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是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最佳途径。
5.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突出能力目标,加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践教学活动与通信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职业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扣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并与企业的技术和业务应用相结合。
6.建立顶岗实习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落实企业接收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制度,保证学生毕业前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并安排老师现场指导, 通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意识,使学生适应通信企业制度和文化环境,实现毕业后马上就业,就业后立即上岗。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既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途径,又是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选择。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践行服务功能。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要实现服务机制的创新,从整体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能力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姜家雄;杨徐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4月;
[2] 金雁;丁继安,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高职院校科研新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8月;
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通信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编号(GJKT-12-25)。
关键词:教育改革 区域经济 就业形势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要求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就河北省而言,经过长期的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为河北省大规模吸纳外部资金、推动发展阶段转换提供了战略机遇,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装备、物流等行业成为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行业,省内五大经济区的格局也逐步形成,即冀东经济区包括唐山、秦皇岛,环京津区包括保定、廊坊,张承经济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冀中经济区包括石家庄、沧州、衡水,冀南经济区包括邯郸、邢台,并从各经济区占全省GDP比重、产业的趋向性特色、区域内各地理位置的统计和研究,指出五大经济区各自的特点是:(1)冀东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2)冀中经济区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都有一定的优势:(3)冀南经济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有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中心市场;(4)环京津经济区以服务京津和接受京津辐射的形式形成了蔬菜、副食基地,高新技术蔬菜地和区域性中心市场;(5)张承经济区则形成了以旅游、畜牧、食品和边贸中心市场为优势的区域。
从上述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业教育和专业设置调整也引领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推动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功能定位。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实现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扩展至校外教学的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
(2)服务区域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就河北省内高职院校而言,或只为本地区服务,或最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同时辐射京津冀地区。
(3)服务层次定位。以技术服务为例,在低层次技术、中间技术、高新技术三个层次技术中,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以提供中间技术服务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为主。就通信专业而言,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为通信设备维护,通信网络优化分析等中间技术服务层。
(4)服务形式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校企合作的社会中心。同时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又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四、就业模式创新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为更多职业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提供方向:
1.发挥行业优势,优化“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环境。一是校企共建,构建与行业技术同步的校内实训环境;二是依靠企业,建立联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三是发挥行业优势,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建立绿色通道。
2.发挥企业作用,创新“零距离”顶岗实习机制。工学结合,引导以企业为主,建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机制,真正达到毕业即就业、毕业就上岗的目的。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广双证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纳入教学计划,根据行业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每位毕业生须取得毕业证书和进入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4.全面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订单式”培养通过企业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是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最佳途径。
5.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突出能力目标,加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践教学活动与通信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职业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扣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并与企业的技术和业务应用相结合。
6.建立顶岗实习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落实企业接收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制度,保证学生毕业前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并安排老师现场指导, 通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意识,使学生适应通信企业制度和文化环境,实现毕业后马上就业,就业后立即上岗。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既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途径,又是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选择。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践行服务功能。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要实现服务机制的创新,从整体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能力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姜家雄;杨徐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4月;
[2] 金雁;丁继安,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高职院校科研新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8月;
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通信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编号(GJKT-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