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9年11月6日至10日,“《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届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诗学中心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台湾、香港及国内的各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等8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6日至10日,“《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届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诗学中心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台湾、香港及国内的各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等8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其他文献
"五四"新文学作家基本上都是刚刚"进城"的过渡型知识分子,他们以故乡为题材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也基本上是以都市"乡下人"的复杂心态,牢固地奠定了现代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与精神品格。实际上,无论他们是以多么"现代"的批判理性精神去"勇敢"地直面现实人生,而难以割舍的"故乡之恋"与难以拒绝的"都市诱惑",最终将其深深陷入到巨大的灵魂痛苦中无力自拔。"五四"新文学作家试图以"都市"现代性去改造"农村"落后性的主观努力归于失败,直接促进了30年代乡土文学叙事由思想文化向政治经济
焦虑是自由的悖论。人在获得自由思想之后,焦虑也就如影随形。焦虑作为文学主题也作为文学形式,可视作"五四"新文学孤绝的一脉。它绵延期间,倾注了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努力,鲁迅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鲁迅小说以焦虑的方式去讲述或呈现焦虑的时代内容,讲述或呈现本身就已经承担对焦虑的解释而成为焦虑本身。故事结构退隐而感觉成为形式结构,形式也就成为了内容。焦虑凝聚为对生存的思索,对本体生命的追问。
苏曼殊的诗歌不仅与中国诗歌传统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还有着明显的外来影响因素;苏曼殊笔下的日本,只有美丽的自然和女性,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男性是缺失的,这不仅是诗人特殊身份的困惑,也折射了近代中日关系的真实,以及中国文人的文化心态。
上饶师院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是江西省高校首批重点学科,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前辈学者胡傲秋、汪嘉言、严振舟等先生都在这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本学科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研究生10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
漳州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采用"送出去培养"和"引进来使用"的人才管理模式,经过二十年的精心建设,已经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并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团队。其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若干项,发表过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过一系列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并多次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学术研讨会。
后村诗学的风格理论有"抑扬"、有"兼容"更"坚持适度",既正面回应了宋代诗学健康的主流风格论,又可以用来审视宋诗以来师法一家一体的现象,及观照古代诗歌门派在自家创作风格上标榜过度的行为。
林纾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肯定虚构的价值与必要性。林纾多方面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叙事观念:强调小说的重要性,肯定文学的审美特点与审美价值,要求文学表现下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与形象的鲜明,要求作家如实地描写现实,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林纾重视小说结构的系统与完整,肯定结构严谨、构思严密的作品;对于欧美小说的叙事模式、倒叙等叙事技巧,林纾也有比较深入的探讨。
两本同是取材于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小说:《永昌演义》(李宝忠著)和《李白成》(姚雪垠著)。前者问世于上世纪30年代初,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于陕北民间。毛泽东看过此书并给予评论,建议修改,但无结果。1984年和2008年此书被三家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量高达数十万册。后者创作于1957年,第一卷出版于1963年,全书五卷,凡330万字,于2009年作者去世后方才出全。毛泽东曾看过此书第一卷,认为“写得不错”,所以即使在“文革”中也两次指示让作者把书写完。本文从两书作者的历史观和审美意识上的差异入手,比较这两部作品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是在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冲击和压力中发展形成的,翻译活动是现代文学发生的先声,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在西方“霸权文化”浸入的殖民文化背景中,我们常常忽略“五四”一代学人在翻译活动中蕴含着强烈的反殖民意识。这种意识在他们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译介、文本翻译的策略中或显或隐地曲折地表达着。翻译者的意识和潜意识——本质和系统得到了统一,翻译活动在语言的转换空间中形成了一种自由的可发挥的场域,给翻译者提供了一个言说的话语权,译者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化特有的习惯,利用这种“权力”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