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这个词只表性质或程度,没有给我们确定而具体的对象,也看不出主题的倾向性,因此这样一个文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表面上是命题作文,实际上却达到了话题作文的命题效果。
作文比赛同高考作文的最大共通点在于都担负着选拔人才的功能,既可让平庸的学生能有话好写,又可让出众的学生能大显身手,二者在如何使作文的命题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上可互为借鉴。习惯于有明确写作对象和鲜明的命题倾向的学生碰到《简单》此类开放性很强的命题题目,明明有话好说,却不知如何下笔。他们习惯了教师耳提面命式的作文训练指令,作文思维已被裹成了三寸金莲,一旦放开起束缚,反觉得是失去了模式的依傍,结果面对“简单”这个抽象语词,思维打不开,写出来的文章混沌一片、枯燥乏味、浅尝辄止;而一些有创造个性,有良好的独立思维品质的同学碰到此类文题却文思纵横、左右逢源,具体鲜明、血肉丰满,很好地体现出平时的思想与阅读的积累。
赛题中“文体不限,不超过2000字”的要求,仔细想来,很有新意。高考大作文的字数往往规定下限,而不定上限,这种规定在文体有限定的时候,并无什么出题漏洞;但现在的高考作文往往是文体不限,规定字数下限的做法与其有了冲突,因为不少于800字的下限提法,实际上是限制了诗歌文体的选择。而“文体不限,不超过2000字”的要求里就不存在目前高考作文题目要求本身的那种尴尬。
因此,除了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外,这种开放性命题作文也不失为一种全面深刻检测学生作文智慧的手段,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由于文题的确定使其防宿构能力较之话题作文得到了加强。
下面以我班同学的参赛作文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写《简单》的。
示例一:以具体生活画面动人于无声
学生习作:
简单
记得一次,一位朋友请吃饭,我欣然前往。到了那里,方知自己不是主角,早有一女孩在那儿了。我立即告诫自己:在女士面前一定要“绅士”些。在饭桌上,朋友倒酒,我说不喝。吃饭时细嚼慢咽,也不让筷子碰到碗碟发出声响;夹菜时总是等女士夹好了我再夹……朋友见我这副模样,问怎么了,我急忙以最近身体不适相搪塞。好不容易,用餐完毕,我已浑身是汗。尽管饭菜多么丰盛,我却吃得味同嚼蜡,像是坐牢。事后一想,要喝就喝,要吃就吃,简单点不就更好吗?
我这人挺喜欢看书,但不太爱买书,一有空就往书店跑。那书店是一个老头的,没什么先进防盗设备,你想顺手牵羊,还是有隙可乘的。那老头也不是省油的灯,两只“聚光”眼睛成天转来转去。每次出书店时,我总要咳一声,把老头的“聚光”引过来,假装找东西似地把全身拍个遍,然后两手叉腰,大摇大摆地走出去,以示我的清白。累人啊!简单点不更好吗?
在学校的时候,老是想着放假,想着回家。可一回家,又觉得实在太无聊。于是想给一个女同学打电话。刚要拨号,又停住了。这是给女同学打电话,她自己接也就罢了,万一是她的家长接,怎么办?不能引起误会,决定先自报家门,以显我们的关系正常。可万一她的家长认为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就更惨了?想来想去,犹豫不决。最终鼓足勇气,狠了狠心,拨通了!听到了“嘟嘟”声,一直持续了三十秒,竟然没人接,只好挂了。想想打电话前一番苦恼,何必呢,简单点不更好吗?
就在写这篇作文前,我还在绞尽脑汁想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来。题材换了一个又一个,构思变了一个又一个,最后顿悟:《简单》嘛,就简单自然地写写,岂不更好吗?
亮点评述: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刘大櫆说得好:“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小作者为自己定了记叙文的文体,意味着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如何将自己对“简单”的理解化入生活画面中来表达,以求感染读者。如果自己沉不住气,跳将出来,空发议论或直抒情感,则会导致文章言之无物,言而无文,干枯乏味,面目可憎。
古人早已试过以具体生活画面达到动人于无声的渗透效果。《论语》里写疲于奔命的子路问路于荷蓧丈人。荷蓧丈人明明要向子路兜售道家的人生观,却偏偏隐藏自己的隐士身份不说,只是盛情邀请子路上他家做客。别有意味的是杀鸡摆酒款待子路,还要让自己的儿女们拜见子路。完了什么也不说,就让子路回去了。实际上,荷蓧丈人把该说的话都隐含在他给子路展现的用以表达“田园乐”的生活画面里了。记叙文要写得好,就要像荷蓧丈人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画面表达得自然含蓄,让人情不自禁受到感染才行。
本文较好地捕捉到一组生活画面,能生动体现“简单”的意韵。这些素材均来自学生的普通生活,但很有意味,这就需要小作者选材的眼光有创意,具有良好的生活观察力和剪取素材的能力。有了好材料,谋篇布局若无新意,文章仍会平庸。小作者别出心裁,采用了“串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每节描写好一个生活场面后以“简单点不更好吗”相类似的话结束,并以此贯穿全文,显得简捷利落,主旨鲜明。在每个场面的描写中,语言朴素干净,轻松风趣,与文章主旨、全篇爽洁干脆的结构形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虽结尾一节有些稚嫩和仓促,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示例二:如何劈透意念里浑然一体的木疙瘩
学生习作:
简单
一个温暖的春日,庄子与他的朋友惠子站在桥上欣赏河里的游鱼。庄子情不自禁说:“水里的鱼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一愣,不免心生感慨,又对惠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确定,人非鱼,难知鱼之乐;我非他,又怎知他之心?但只要每个人都像鱼一样怡然自得,不被外界干扰,不被现实扭曲,生活的一切不就纯净而简单了吗?我不禁想起另一个故事。
古时有一只硕大无朋的海鸟,羽翼化美,艳若凤凰。鲁王便派人接它到宫中,奏鲁国最好的音乐给它听,用鲁国最好的酒食饲养它,不料那只海鸟却不吃不喝,三天后死了。鲁王抱着鸟尸,痛哭流涕说:“为什么你不吃呢?我可待你不薄啊!”
鲁王不是海鸟,因此不了解海鸟的爱好,只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推测海鸟,将自己的一套硬生生套在海鸟头上。素不知只从自我快意出发强加给别人的关爱有时会僵硬成令人窒息的枷锁。每个生命个体,上帝都赋予了他自由而单纯的音符,我们为什么往往忽视这点而喜欢去“强人所难”、“强人所爱”呢?顺其自然,让每个生命个体都去抛却层层束缚、条条框框,都敢于简简单单尝试自我的路,这世界才会永远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殚精竭虑之后,将自我将别人套上繁复的程式,这世界生命的模样反而死气沉沉,令人生厌。
巴金说:“我想,我们很少理解别人,我们常常复杂地断定某人是怎样的人,某事又是如何如何。许多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是我们常太相信自己的体验,对人对物有着过于自信的评判。其实,阳春白雪自有其雅趣,下里巴人也有他的欢畅。每个人本可不受别人干扰不去干扰别人地简简单单寻着自我人生的欢乐,可现实生活中却因所谓的人生经验的增多,产生了自扰和互扰,于是好端端的人变成了满腹狐疑者仰人鼻息者装腔作势者。哎呀,累不累?我甚至连那原本好意的“己所欲者,尽施于人”也要疑惑了。
乌鸦不是染黑的,海鸥不是浇白的。他们自然的黑着,自然的白着,并不因此自惭形秽,也不会因此狂妄自大。陶渊明说他,“质性自然,非娇厉所得”,于是放弃五斗米的俸禄,靠着内心的丰富与充实过着简单的田园生活,不也很惬意吗?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去怀疑鱼的快乐,更没有必要却怀疑陶渊明的快乐。人与人若能同乌鸦、海鸥那样生活得简单自在,就会相看两不厌了。
亮点评述:
这篇文章小作者为自己定了说理文的格式。而说理文的难点就在于你如何将心中那种混沌一片的想法条分缕析出来让人家信服。本文文题本身的抽象性和语意指向的不确定性更是加大了表述的难度,当然这种表述的难度也就很好地测量着写作者的才情与智慧。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云:“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意思是论说道理如同劈柴,贵在能循了柴的纹理破开。劈柴的斧子太锋利了,容易逾越纹理,使木柴横向断掉;过于能说会道的,常常违背本义而强求理通;有时看全文词采虽好,但细加推究说理思路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是虚妄的。
看来,说道理时,心急不得,欲速则不达;也不能仅以词采悦人,词采归根到底要以清通的理作底子。下面看看这位同学如何施展自我的才智来劈透“简单”这块本意念里浑然一体的木疙瘩。
她劈头就讲了个富有机趣的故事,破空而来,不落窠臼。说理文因为道理抽象的缘故,容易变得枯燥干瘪;小作者却以故事开篇,便容易启开读者心扉,为读者接受所论说的道理准备了轻松自然的气氛,这倒确实要几分匠心和一些阅读积累的。叙完后,赶紧扣住题目,定好自己的立论角度,爽朗亮出观点:“只要每个人都像鱼一样怡然自得,不被外界干扰,不被现实扭曲,生活的一切不就纯净而简单了吗?”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以第二个故事生动说明以自我的方式强行去改变其他生命个体自然简单的存在形式所产生的后果,以此反证“顺其自然,让每个生命个体都却抛却层层束缚、条条框框,都敢于简简单单尝试自我的路”,从而与开篇提出的观点相呼应,深化了中心观点。可以看出两个故事的安排次序是经过小作者精心考虑的,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接着进一步沿第二个故事说理的方向,引用巴金的话将论说之斧劈向现实生活,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对一向受人推崇的“己所欲者,尽施与人”的行为模式表示出的深刻质疑,尤发人深省。最后以乌鸦的黑、海鸥的白、陶渊明的回归田园,从正面点示观点,并再次将第一则故事里的鱼之乐重新扫描进自己的论说视野,来收束全文,使通篇结构舒展而谨严。纵观全文,论说语言丰满而通透,行文生动而寓有逻辑,视野开阔而深刻,绝无凝滞俗套之感,显示出一位高中生难能可贵的才情与创意。
下面一篇同题作文也是说理的,与上文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选了来可作参照。读者自明,我不再赘述。
简单
一个关于禅宗的故事:
禅师夜间出门,刚出院子,踏上一凸物,脚底发出一声蛤蟆叫声。禅师大惊失色,急忙回屋,关上门,连叹“罪过罪过”。夜里禅师卧在床上,翻来覆去,惦记着外面那只蛤蟆是否受伤。要是那蛤蟆背上还驮着一只小蛤蟆,岂不就伤了两条性命?想到此节,浑身只冒冷汗。熬到天亮,推开门,走出院子,发现那凸物只是一只破紫茄。禅师哑然失笑。于是他告诫弟子:遇事简单些。
其实,人生本亦如生。幼时学步,一再尝试,一再跌倒,磕头碰脑,功败垂成,最后跌坐在地。与成人不同的是幼儿不会把跌倒和失败混为一谈,而只是把它视为一时的不便,他的下一个念头是爬起来再尝试。他不可能对自己说“我真是个笨蛋”、“我又没有成功,也不会成功”、“我早就知道我办不到”。幼儿是简单的,最终以其简单获得了学步的成功。
一旦成人,就复杂了。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年轻人经过一阵“复杂”之后,把“诚信”的背囊丢到水里,自以为可以渡河了。素不知,“诚信”是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形成的能双赢的行为准则,乃人之安身立命之根本,万不得已时,其他可抛,“诚信”决不可弃。没有“诚信”背囊护身,要渡那条人生河就难逃灭顶之灾。明代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诚信”,原是小孩子天生就简单地存在心里的品质,那年轻人不想还明白,一想反被其余背囊迷失了本性。所以“复杂”了一阵后,还是在这关键时候解错了人生的题目。
人生不等于禅,但禅宗关于“简单”的彻悟对于人生确实很有意义。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里有个潜逃的杀人犯赛克斯,经过一个失火的小镇时,忘了逃跑,奋勇地投入到救火的行列中去。尽管他事后还是疑神疑鬼地看了看四周慌忙走开,一直走到险些儿跌倒在地才停下来。但他灵魂的空中那乌云与乌云之间自然而然闪现的阳光足以让我们读者兴奋,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救火念头帮他支撑了尚未泯灭的人性,只可恨,此刻无人点化他,周围的人有谁相信救火的行列有杀人犯?不然他醍醐灌顶,浪子回头也不是不可能。电影大亨高·德温曾说:“人人都有时运不济的时候,但人人也都有机会。败而不馁,掌握机会,就能成功。”机遇往往总是在你周围旋转,作一种简单的运转,可我们为什么常因陷于复杂的犹豫而痛失良机?那个潜逃犯摆脱了记忆,也摆脱了自己,一头扎进最稠密的人群之中去救火,他干得那么简单自然,甚至连他还没自察到已抓住了一次提升灵魂的良机。倘若我们在立身行事中彻悟了“简单”,总比赛克斯要干得好吧。
如果人生的背囊可以分为“简单”与“复杂”的话,我想还是选择“简单”好些。
一点思考:有待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写作创意的自我挖掘
从以上三篇文章的立意本身来看,都没大问题,表现了当代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但都偏向于正面表现“简单”,未有谁反弹琵琶,说明许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沿袭着一些消极服从的非批判性意识,不从众的独立思维品质有待进一步锻造;从文章的形式选择来看,都是常见的记叙、议论文体,未曾尝试诗歌文体写作,实际上诗歌写作对学生的创造个性要求最高。尽管高考作文都在回避诗歌,但我们若在平素的写作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诗歌写作,还是能增强学生写作的独创性的。
作文比赛同高考作文的最大共通点在于都担负着选拔人才的功能,既可让平庸的学生能有话好写,又可让出众的学生能大显身手,二者在如何使作文的命题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上可互为借鉴。习惯于有明确写作对象和鲜明的命题倾向的学生碰到《简单》此类开放性很强的命题题目,明明有话好说,却不知如何下笔。他们习惯了教师耳提面命式的作文训练指令,作文思维已被裹成了三寸金莲,一旦放开起束缚,反觉得是失去了模式的依傍,结果面对“简单”这个抽象语词,思维打不开,写出来的文章混沌一片、枯燥乏味、浅尝辄止;而一些有创造个性,有良好的独立思维品质的同学碰到此类文题却文思纵横、左右逢源,具体鲜明、血肉丰满,很好地体现出平时的思想与阅读的积累。
赛题中“文体不限,不超过2000字”的要求,仔细想来,很有新意。高考大作文的字数往往规定下限,而不定上限,这种规定在文体有限定的时候,并无什么出题漏洞;但现在的高考作文往往是文体不限,规定字数下限的做法与其有了冲突,因为不少于800字的下限提法,实际上是限制了诗歌文体的选择。而“文体不限,不超过2000字”的要求里就不存在目前高考作文题目要求本身的那种尴尬。
因此,除了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外,这种开放性命题作文也不失为一种全面深刻检测学生作文智慧的手段,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由于文题的确定使其防宿构能力较之话题作文得到了加强。
下面以我班同学的参赛作文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写《简单》的。
示例一:以具体生活画面动人于无声
学生习作:
简单
记得一次,一位朋友请吃饭,我欣然前往。到了那里,方知自己不是主角,早有一女孩在那儿了。我立即告诫自己:在女士面前一定要“绅士”些。在饭桌上,朋友倒酒,我说不喝。吃饭时细嚼慢咽,也不让筷子碰到碗碟发出声响;夹菜时总是等女士夹好了我再夹……朋友见我这副模样,问怎么了,我急忙以最近身体不适相搪塞。好不容易,用餐完毕,我已浑身是汗。尽管饭菜多么丰盛,我却吃得味同嚼蜡,像是坐牢。事后一想,要喝就喝,要吃就吃,简单点不就更好吗?
我这人挺喜欢看书,但不太爱买书,一有空就往书店跑。那书店是一个老头的,没什么先进防盗设备,你想顺手牵羊,还是有隙可乘的。那老头也不是省油的灯,两只“聚光”眼睛成天转来转去。每次出书店时,我总要咳一声,把老头的“聚光”引过来,假装找东西似地把全身拍个遍,然后两手叉腰,大摇大摆地走出去,以示我的清白。累人啊!简单点不更好吗?
在学校的时候,老是想着放假,想着回家。可一回家,又觉得实在太无聊。于是想给一个女同学打电话。刚要拨号,又停住了。这是给女同学打电话,她自己接也就罢了,万一是她的家长接,怎么办?不能引起误会,决定先自报家门,以显我们的关系正常。可万一她的家长认为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就更惨了?想来想去,犹豫不决。最终鼓足勇气,狠了狠心,拨通了!听到了“嘟嘟”声,一直持续了三十秒,竟然没人接,只好挂了。想想打电话前一番苦恼,何必呢,简单点不更好吗?
就在写这篇作文前,我还在绞尽脑汁想写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来。题材换了一个又一个,构思变了一个又一个,最后顿悟:《简单》嘛,就简单自然地写写,岂不更好吗?
亮点评述: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刘大櫆说得好:“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小作者为自己定了记叙文的文体,意味着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如何将自己对“简单”的理解化入生活画面中来表达,以求感染读者。如果自己沉不住气,跳将出来,空发议论或直抒情感,则会导致文章言之无物,言而无文,干枯乏味,面目可憎。
古人早已试过以具体生活画面达到动人于无声的渗透效果。《论语》里写疲于奔命的子路问路于荷蓧丈人。荷蓧丈人明明要向子路兜售道家的人生观,却偏偏隐藏自己的隐士身份不说,只是盛情邀请子路上他家做客。别有意味的是杀鸡摆酒款待子路,还要让自己的儿女们拜见子路。完了什么也不说,就让子路回去了。实际上,荷蓧丈人把该说的话都隐含在他给子路展现的用以表达“田园乐”的生活画面里了。记叙文要写得好,就要像荷蓧丈人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画面表达得自然含蓄,让人情不自禁受到感染才行。
本文较好地捕捉到一组生活画面,能生动体现“简单”的意韵。这些素材均来自学生的普通生活,但很有意味,这就需要小作者选材的眼光有创意,具有良好的生活观察力和剪取素材的能力。有了好材料,谋篇布局若无新意,文章仍会平庸。小作者别出心裁,采用了“串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每节描写好一个生活场面后以“简单点不更好吗”相类似的话结束,并以此贯穿全文,显得简捷利落,主旨鲜明。在每个场面的描写中,语言朴素干净,轻松风趣,与文章主旨、全篇爽洁干脆的结构形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虽结尾一节有些稚嫩和仓促,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示例二:如何劈透意念里浑然一体的木疙瘩
学生习作:
简单
一个温暖的春日,庄子与他的朋友惠子站在桥上欣赏河里的游鱼。庄子情不自禁说:“水里的鱼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一愣,不免心生感慨,又对惠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确定,人非鱼,难知鱼之乐;我非他,又怎知他之心?但只要每个人都像鱼一样怡然自得,不被外界干扰,不被现实扭曲,生活的一切不就纯净而简单了吗?我不禁想起另一个故事。
古时有一只硕大无朋的海鸟,羽翼化美,艳若凤凰。鲁王便派人接它到宫中,奏鲁国最好的音乐给它听,用鲁国最好的酒食饲养它,不料那只海鸟却不吃不喝,三天后死了。鲁王抱着鸟尸,痛哭流涕说:“为什么你不吃呢?我可待你不薄啊!”
鲁王不是海鸟,因此不了解海鸟的爱好,只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推测海鸟,将自己的一套硬生生套在海鸟头上。素不知只从自我快意出发强加给别人的关爱有时会僵硬成令人窒息的枷锁。每个生命个体,上帝都赋予了他自由而单纯的音符,我们为什么往往忽视这点而喜欢去“强人所难”、“强人所爱”呢?顺其自然,让每个生命个体都去抛却层层束缚、条条框框,都敢于简简单单尝试自我的路,这世界才会永远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殚精竭虑之后,将自我将别人套上繁复的程式,这世界生命的模样反而死气沉沉,令人生厌。
巴金说:“我想,我们很少理解别人,我们常常复杂地断定某人是怎样的人,某事又是如何如何。许多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是我们常太相信自己的体验,对人对物有着过于自信的评判。其实,阳春白雪自有其雅趣,下里巴人也有他的欢畅。每个人本可不受别人干扰不去干扰别人地简简单单寻着自我人生的欢乐,可现实生活中却因所谓的人生经验的增多,产生了自扰和互扰,于是好端端的人变成了满腹狐疑者仰人鼻息者装腔作势者。哎呀,累不累?我甚至连那原本好意的“己所欲者,尽施于人”也要疑惑了。
乌鸦不是染黑的,海鸥不是浇白的。他们自然的黑着,自然的白着,并不因此自惭形秽,也不会因此狂妄自大。陶渊明说他,“质性自然,非娇厉所得”,于是放弃五斗米的俸禄,靠着内心的丰富与充实过着简单的田园生活,不也很惬意吗?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去怀疑鱼的快乐,更没有必要却怀疑陶渊明的快乐。人与人若能同乌鸦、海鸥那样生活得简单自在,就会相看两不厌了。
亮点评述:
这篇文章小作者为自己定了说理文的格式。而说理文的难点就在于你如何将心中那种混沌一片的想法条分缕析出来让人家信服。本文文题本身的抽象性和语意指向的不确定性更是加大了表述的难度,当然这种表述的难度也就很好地测量着写作者的才情与智慧。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云:“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意思是论说道理如同劈柴,贵在能循了柴的纹理破开。劈柴的斧子太锋利了,容易逾越纹理,使木柴横向断掉;过于能说会道的,常常违背本义而强求理通;有时看全文词采虽好,但细加推究说理思路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是虚妄的。
看来,说道理时,心急不得,欲速则不达;也不能仅以词采悦人,词采归根到底要以清通的理作底子。下面看看这位同学如何施展自我的才智来劈透“简单”这块本意念里浑然一体的木疙瘩。
她劈头就讲了个富有机趣的故事,破空而来,不落窠臼。说理文因为道理抽象的缘故,容易变得枯燥干瘪;小作者却以故事开篇,便容易启开读者心扉,为读者接受所论说的道理准备了轻松自然的气氛,这倒确实要几分匠心和一些阅读积累的。叙完后,赶紧扣住题目,定好自己的立论角度,爽朗亮出观点:“只要每个人都像鱼一样怡然自得,不被外界干扰,不被现实扭曲,生活的一切不就纯净而简单了吗?”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以第二个故事生动说明以自我的方式强行去改变其他生命个体自然简单的存在形式所产生的后果,以此反证“顺其自然,让每个生命个体都却抛却层层束缚、条条框框,都敢于简简单单尝试自我的路”,从而与开篇提出的观点相呼应,深化了中心观点。可以看出两个故事的安排次序是经过小作者精心考虑的,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接着进一步沿第二个故事说理的方向,引用巴金的话将论说之斧劈向现实生活,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对一向受人推崇的“己所欲者,尽施与人”的行为模式表示出的深刻质疑,尤发人深省。最后以乌鸦的黑、海鸥的白、陶渊明的回归田园,从正面点示观点,并再次将第一则故事里的鱼之乐重新扫描进自己的论说视野,来收束全文,使通篇结构舒展而谨严。纵观全文,论说语言丰满而通透,行文生动而寓有逻辑,视野开阔而深刻,绝无凝滞俗套之感,显示出一位高中生难能可贵的才情与创意。
下面一篇同题作文也是说理的,与上文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选了来可作参照。读者自明,我不再赘述。
简单
一个关于禅宗的故事:
禅师夜间出门,刚出院子,踏上一凸物,脚底发出一声蛤蟆叫声。禅师大惊失色,急忙回屋,关上门,连叹“罪过罪过”。夜里禅师卧在床上,翻来覆去,惦记着外面那只蛤蟆是否受伤。要是那蛤蟆背上还驮着一只小蛤蟆,岂不就伤了两条性命?想到此节,浑身只冒冷汗。熬到天亮,推开门,走出院子,发现那凸物只是一只破紫茄。禅师哑然失笑。于是他告诫弟子:遇事简单些。
其实,人生本亦如生。幼时学步,一再尝试,一再跌倒,磕头碰脑,功败垂成,最后跌坐在地。与成人不同的是幼儿不会把跌倒和失败混为一谈,而只是把它视为一时的不便,他的下一个念头是爬起来再尝试。他不可能对自己说“我真是个笨蛋”、“我又没有成功,也不会成功”、“我早就知道我办不到”。幼儿是简单的,最终以其简单获得了学步的成功。
一旦成人,就复杂了。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年轻人经过一阵“复杂”之后,把“诚信”的背囊丢到水里,自以为可以渡河了。素不知,“诚信”是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形成的能双赢的行为准则,乃人之安身立命之根本,万不得已时,其他可抛,“诚信”决不可弃。没有“诚信”背囊护身,要渡那条人生河就难逃灭顶之灾。明代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诚信”,原是小孩子天生就简单地存在心里的品质,那年轻人不想还明白,一想反被其余背囊迷失了本性。所以“复杂”了一阵后,还是在这关键时候解错了人生的题目。
人生不等于禅,但禅宗关于“简单”的彻悟对于人生确实很有意义。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里有个潜逃的杀人犯赛克斯,经过一个失火的小镇时,忘了逃跑,奋勇地投入到救火的行列中去。尽管他事后还是疑神疑鬼地看了看四周慌忙走开,一直走到险些儿跌倒在地才停下来。但他灵魂的空中那乌云与乌云之间自然而然闪现的阳光足以让我们读者兴奋,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救火念头帮他支撑了尚未泯灭的人性,只可恨,此刻无人点化他,周围的人有谁相信救火的行列有杀人犯?不然他醍醐灌顶,浪子回头也不是不可能。电影大亨高·德温曾说:“人人都有时运不济的时候,但人人也都有机会。败而不馁,掌握机会,就能成功。”机遇往往总是在你周围旋转,作一种简单的运转,可我们为什么常因陷于复杂的犹豫而痛失良机?那个潜逃犯摆脱了记忆,也摆脱了自己,一头扎进最稠密的人群之中去救火,他干得那么简单自然,甚至连他还没自察到已抓住了一次提升灵魂的良机。倘若我们在立身行事中彻悟了“简单”,总比赛克斯要干得好吧。
如果人生的背囊可以分为“简单”与“复杂”的话,我想还是选择“简单”好些。
一点思考:有待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写作创意的自我挖掘
从以上三篇文章的立意本身来看,都没大问题,表现了当代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但都偏向于正面表现“简单”,未有谁反弹琵琶,说明许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沿袭着一些消极服从的非批判性意识,不从众的独立思维品质有待进一步锻造;从文章的形式选择来看,都是常见的记叙、议论文体,未曾尝试诗歌文体写作,实际上诗歌写作对学生的创造个性要求最高。尽管高考作文都在回避诗歌,但我们若在平素的写作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诗歌写作,还是能增强学生写作的独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