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过去几十年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于社区环境的营造并没有进行更多的设计考虑,几乎没有从居住者对环境的心理需求去建设社区环境。玉林东路社区是现代中国典型的老旧社区,其道路、院落、出入口空间的铺装缺乏整体考虑,整体环境质量较差,没有从居民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现在,我们在进行铺装设计时应以人性化设计作为理念,在景观及铺装的设计上满足人们的心理安全、社会交往以及审美、价值体现等需求,尝试调动居民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社区环境营造的所有过程中,并以设计引导人们自觉共同维护居住区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社区营造 铺装设计 参与式设计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或规划执行力度偏低,所以我们的居住区环境往往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环境,建设过程中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的质量。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区的今天,居民又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从铺装上来讲,需要一个社区铺装环境设计的指导意见,以及设计的方法。
一.社区总体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总体上,玉林东路社区铺装需要注重娱乐性、舒适性的提升,保证其平整、安全性;同时,在各类空间铺装设计中,需分析主要使用人群、特性要求及主要的心理情感需求。
2.设计细则
总体来看,玉林路现状铺装色彩以灰色为主,环境视觉效果单一,活力不足。在今后的铺装设计中,需结合各类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提出合理的色彩配置方案,在材质选择上,主要注意其防滑、透水性、趣味性和简易舒适性问题,具体可结合各类空间设计要求以及各种铺装材料的特性,选择铺装材质,尺度上,由于玉林东路社区属于典型小街区,环境尺度宜人,故而在铺装的尺度上,整体尺度感不宜过大,需结合不同空间考量其适宜尺度,在铺装图案选择上,需结合各类空间的文化要素或功能特性合理选择,通过图案设计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二.街巷空间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街巷空间的铺装首先要满足其耐压、耐磨、舒适、美观、防滑等特点其次要造价低廉,便于多次铺设和修复,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感。
2.设计细则
交通性道路的色彩不宜太复杂,宜使用大尺度重复构图,让铺装具有节奏感,构型简单,具有方向性,选用耐磨耐压防滑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沥青和透水性材料。生活性道路的色彩可以较丰富,但一定要注意色彩间的协调,构形要注意节奏感,避免单调,采用人体尺度或小尺度,构型要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加强细部设计,例如主要建筑出入口地面加以标识,增加观赏性和信息性,材质上宜采取安全防滑、防腐透水的材质;商业步行街的铺装应满足行车道路的技术要求,可采用彩色沥青路面设计,也可采用砌块类或小料石铺装,以达到降低车速,保证行人安全,利用不同的铺装材质、高差变化或边界处理来区分车行道和人行道,可采用一种较为醒目的主色调来强化街道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交叉口铺装宜利用铺装图案、构型、色彩等元素营造等待空间,界定等待区域。
三.公共广场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社区公共广场是民众最喜爱的户外活动场所,它的主要功能是使民众在工作之余能有效地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以及为社区的儿童和老人提供游乐空间与休憩空间。它所提供的功能包括健身、休憩、儿童玩耍、下棋、社交、观赏、打牌等,在满足安全性、舒适性、透水性、娱乐性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在心理上满足社区归属感、舒适性、可识别性、文化展示性能等需求。
对于有儿童需要适当形成明确的边界。鋪装要平坦,尽量减少高差变化,保证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多用纯度和明度较高的颜色如浅蓝、浅黄等,创造活泼明快,使人愉快的空间环境,构形上多用一些点、曲线、曲面等富有想象力的图案,材料上应尽量选择硬度小、弹性好、抗滑性好的,如橡胶地垫,人工草坪等。对于老年人需要注重基本的无障碍设计,满足安全与舒适性需求,并注重健身功能的设计。集体广场活动,场地铺装应平坦,有一定的露天舞台效果,给老年人营造一种自我展现的氛围,卵石铺装道路及场地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自然而又有效的足疗按摩环境,但卵石材料应注意不要选择过尖的颗粒,避免足底刺激过度而引发老年人的不适症状。此外还可以考虑适当的将老年人与儿童的场地铺装相互渗透处理。
场地中通过高差、边界、构形、色彩、材质的变化,配合绿化、水景等方法限定和划分空间,将广场划分为若干主次分明、大小各异的空间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铺装色彩和构形的选择因空间功能而异,但仍要保证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尺度的选择要符合人的环境行为规律,一般采用人体尺度,使人感到舒适、亲切、安心,材料应选择质感粗糙的类型,防滑性好、朴实亲切、自然随意,铺地上可运用文字、符号、图案等手法增加空间的文化内涵,如花岗石浮雕、铜制浮雕等,增加环境的观赏性。
2.色彩设计细则
公共广场的铺装在色彩搭配上可以适当丰富。色彩以暗红色和灰色为主,以符合社区的整体色彩。适当搭配亮黄色,提升空间的活力。局部以黑色收边,用于暗示人们空间的警示与切换。针对广场中不同功能的活动场所进行不同色彩的铺装,如普通休息空间可使用较为安静的灰调铺装,给人素雅的感觉,儿童专属游戏场则应釆用鲜艳、活拨、对比强烈的铺装色彩搭配,并加以可爱的具象铺装图形,可启发儿童的色彩感知能力并满足他们活拨好奇的心理特性及年龄特征,老年人运动场地适宜用纯度低的铺装色调,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
3.材质与铺装比例
铺装的材质上可较多使用高强度、耐久性好、便于清理的毛面大理石进行大面积铺装,局部的亮面石材铺装进行点缀,使得广场在保证防滑与安全的前提下,既显得大气简约又不过于呆板,广场与外部空间衔接的部分可多采用砖材竖铺,行成视觉上的过渡,其次,广场中尤其是儿童与老人活动的空间可适当铺设软质铺装增加透水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场地的舒适感,包括绿地、砂、塑胶等。设计广场铺装时需考虑广场尺度与块材尺度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尺度较大的广场空间宜采用尺度较大的块材,尺度较小的广场空间宜采用尺度较小的块材,不同尺寸的块材在组合时,也应根据所铺设区域协调搭配。铺装的构型上应多注重社区文化氛围的塑造,给社区居民提供归属感与文化氛围,广场中央的集散区域适宜铺设环形放射状的铺装形式,给人以明确的中心感和向心性。 四.院落入口空间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空间入口节点的铺装应具备引导性功能。能够将不同的空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为使第一次进入该空间的人感到亲切,可以依靠铺装微妙的变化引导进入。在路面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线型的处理体现出其方向性,从而得到一定的方向感,但是通过铺装图案跟颜色的变化所带来的方向感对于某些路面来说则更较为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在空间的序列组织中,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设置一定的视觉中心。所谓视觉中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注意的目的物。空间的导向性有时因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利用视线聚焦的规律,有意在关键部位设里一些物体或图饰,以吸引人们的视线。在入口的铺装中,可设计一些易于辨认,个性鲜明的图案或标识.并运用与其他空间不同的材质和铺装方式,辅以色彩、照明等加以强化,加大明暗差别,进一步突出入口空间的功能。
入口空间的铺装还具备界定作用。改变其材质、色彩或是图案样式就能够区分出不同用途的空间,在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内用不同铺装形式,铺装的变化能够带给人们非常明确的心理暗示,若是功能有所变化,那么铺装的设计也进行改变,从而人们能够在铺装的变化之中分辨出运动、休闲等区域的差别。
入户道路可以视为人们能够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而且是小区的门户空间,应适当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除了像进出住区这种必要性的活动,过渡空间的质量对人大部分自发性,社会性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活动在不佳的环境当中可能会消失,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条件适宜的环境,而铺装就是其中能够为人们创造舒适环境的手法。入户空间的一些独具特色的铺装能够烘托出整个社区的气氛,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甚至能够成为整个社区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成为社区形象的代表。
安全性是基本要求。当设计者确定了道路的功能区分以后就要使步行区域有舒适美观的路面,引导行人按照这些路线走,同时也要在非行走区设置不舒适的、走起来困难的铺装,以阻止人们进入该区域,另外,地面必须坚固、耐磨,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斜坡和排水坡不应太陡,以免出现意外。小区入口空间为更“大的”入户空间,他相较于入户空间交通量更大,铺装承载力应大于普通公共空间,平整性铺装对居民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居民对空间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所以入口空间的铺装应加入熟悉的社区文化要素,带给居民归属感,而且入口空间应保持干净,清爽的状态,铺装应具有易清洁,不易损坏的特质。
2.设计细则
在铺面的色彩选择上,选择灰色和橙色,增大小区入口空间识别性;铺面材料选用亚光面石材材料,满足给人安全感的基本要求;尺度上应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符合入口空间的真实尺度,与广场形成的对比,引导居民进入,减少人们在入口空间的滞留,增强入口空间的畅通性。在整体的水磨石铺面上,应考虑沿着交通流线的方向灵活铺筑石板。这样不仅增添铺面图案的多样性,而且使其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动方向。
五.院落空间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社区院落空间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社区院落空间铺装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需求。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社区院落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铺地是院落空间地面景观的主体,地面属于院落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从平面上俯视看,铺装是最主要的视觉源,精致的铺装大大加强院落空间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舒适性、导向性、安全性、娱乐性。
院落空间根据人的活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运动空间和休憩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行进、散步、晨练或游戏。休憩空间可用于静坐、观赏、读书、等候、交谈等活动。运动空间希望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空间区分与限定自然,可设计成欢乐的自由空间、柔和与流畅的铺装图案、轻快温暖的铺装色彩、来衬托空间的欢乐景象。休憩空间希望相对封闭,其中可设置桌椅、照明灯具等休闲用品,配上浓密的绿化和矮墙,与动区相隔离,静区应创造靜谧的环境,提供舒适的设施和有趣的建筑小品,可用熟知的形象,流畅的线条、坚固的铺装质地,柔和偏浅的铺装色彩与柔和的光线创造悠闲的空间特色。
2.设计细则
铺装色彩应注意根据院落中人的活动性质进行相对应的设计。在运动空间应使用红色配黄色等偏暖色调,使人联想到火焰、能量、血液等,产生兴奋、刺激的情绪。 在过道或休憩空间为了照顾人静坐、交谈、休息等较为宁静的环境氛围,使用蓝色配白色、青色配灰色等中性或冷色色彩,让人产生安定、平和、轻松的情绪特征,帮助人消除紧张情绪。铺装材料不同则质感不同,人们通过视觉及触觉对材料质感进行感知,产生不同的联想、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在院落空间中,应注意安全性、舒适性等, 在入户空间可采用石板铺地,用尺度较小的石板包边,石材的优势在于强度大、耐磨,且蕴藏量丰富、资源分布广泛,价格实惠,能够满足大面积的铺装需求,在休息娱乐的空间用木材质铺装,古朴大方,防滑性良好,适合老年人与小孩多的社区。设计应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意境协调尺度与比例,院落较大的开敞空间,运用大尺寸的花岗岩板材,有助于使人感到宽阔的尺度感。在较小尺度空间,比如在儿童游乐区采用小尺度的地砖、色陶砖,使空间有压缩感,其拼缝图案及肌理效果凸显小空间的精致,能产生更多的形式趣味。院落中宜采用发射、对称等平面构成形式的铺装,具有强烈的聚焦效果,视觉吸引力强烈,吸引居民聚集,进行互动,在过道空间采用对称的构成形式,使人们的视觉感知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感受。 六.社区细部铺装指导意见
检查井位置的刚性需求与铺装景观的整体性矛盾可通过井盖的突出美化或隐匿性设计来调和,如与其周边铺装尽量保持整体一致,或运用变异构成法将其突出,形成特殊的审美点。对于交通性的步行道等对铺装整体性要求较强的场所,检查井采取隐匿的措施,使它与周边铺装相融合,不影响道路功能的使用。对于社区偏外向性的空间宜采用能体现社区文化氛围的检查井,增加外部人员对社区的了解,激发好奇心,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对于社区内向区域宜采取涂鸦井盖式检查井。这样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交与对社区共同建设的责任感。
树池铺装的设计应尽量发挥绿化的功能,并兼顾实用与美观。宜架空填平树池,便于人们行走,节省空间,通透性强,并可通过缝隙的纹样及构形设计达到铺装美化效果。如玻璃钢蔑子、塑胶菌子、生态沙积透水盖板、复合木质盖板、植草格栅、树池植草砖等。树池填充覆盖可用卵石、陶粒及树皮等填充材料。对于较窄人行道上的树池采用树池盖板,这样做可以腾出更多的人行空间,盖板的图案也可适当体现社区文化元素。对于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可将树池抬高成座椅,提供服务设施的同时又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
社区道路和场地的设计上不可避免的要处理雨水口、排水暗渠等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从美观性出发,可将雨水口隐藏于高差处的侧面,或将排水渠盖板的设计与周边铺装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地面的秩序感。
在道路中的无障碍盲道砖设计应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置一定的凹凸感。此外,无障碍坡道的设计应采用防滑性能良好的铺装材料。有婴儿车或轮椅常经过的场地,不应用碎石、卵石等造成颠簸的材料。
七.参与式社区营造的经验研究
参与式规划设计的核心即为“参与”。是基于对传统理性规划忽视空间使用者的反思而产生,其常与社区氛围营造、社区设计、社会建筑等联系在一起,使规划专业者与一般社区居民能以开创性、互动性的作法合作,共同参与规划或社区建筑的營造过程。在成都市整改老旧社区的大背景下,兴起了对于参与式设计方法的探索研究,核心在于“沟通”。但沟通的成本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低,如公众参与往往耗费大量人、财、物力,使得成本大幅增高;从知识的理性角度讲,大众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很难以演绎的方式进行有预见性的公共利益目标选择,公众参与本身无助于知识的合理运用;当前社会中公众的目标价值日益多元化,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当在地居民与专业者意见不同时,如果专业者停留在“假参与”或形式化操作的层面,不仅浪费已付出的成本,同时也容易将参与导向新的危机。比较乐观的是,从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参与式的设计起到一定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从下而上的自我改善社区环境;让“参与”深入人心,使居民关注公共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循环,是对现代居民的启蒙和教育;对于规划设计师来说,不再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行业一个新的思路,这一思路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设计行业。台湾省是较早出现参与式设计方法的地区,三重后竹围公园是 1992 年至 1994 年间在新北市后竹围社区的一个公民参与设计的小公园,亦是台湾第一个民众参与的公园,在解严初期,专业者开始反思伊始时期的理想化规划设计,而当时(1992 年前)公园的预选地,则是一块长年搁置,并且环境脏乱的地方,因而成为了社区的边缘地。设计师通过年龄段和性别差异分成四个小组,参与到设计中来,在居民自己完成了他们对公园的模型构想之后,工作队在社区的工作室进行最后的设计方案,综合居民的构想,并尽可能地让这一工作过程透明化,居民可以随时过来观看,不断与居民进行意见修正,以完成最后的定案。1994 年公园建成使用,成为台湾第一个由居民参与设计的公园,即使落成启用后的维护管理,也多由居民自行承担。此次设计的成功主要在于调动了居民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使设计方案推动,在社区营造过程中,这样的方法虽然耗时费力,但是对于居民来说,带来了心理感知转变,从被动的接受环境,到创造环境,进而有了归属感以及自我维护的意识,这是将角色置换的一种方法,在以后的社区营造过程中,应适宜的采用这种方法,以达到从居民心理角度出发的设计方案,营造具有归属感,自豪感,自我认可的社区环境。
总结
居住社区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社区的空间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在居民自我意识觉醒的今天,每一个方面的设计都不能轻视,通过分析提出铺装设计要点和设计细则,对社区环境的营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与式设计的学习经验,对社区营造的方法提供了探索空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于社区居住环境的改造和营造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越来越宽敞的街道和社区环境也促使着我们需要把握住每一次改造的机会,基于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每一块地方都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芮光晔.台湾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经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朱蔚怡,侯新渠.谈谈社区营造(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
[3]罗观翠.社区营造适用于我们的社区吗[N].中国社会报(社会工作),2014(05):
关键词:社区营造 铺装设计 参与式设计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或规划执行力度偏低,所以我们的居住区环境往往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环境,建设过程中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的质量。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区的今天,居民又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从铺装上来讲,需要一个社区铺装环境设计的指导意见,以及设计的方法。
一.社区总体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总体上,玉林东路社区铺装需要注重娱乐性、舒适性的提升,保证其平整、安全性;同时,在各类空间铺装设计中,需分析主要使用人群、特性要求及主要的心理情感需求。
2.设计细则
总体来看,玉林路现状铺装色彩以灰色为主,环境视觉效果单一,活力不足。在今后的铺装设计中,需结合各类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提出合理的色彩配置方案,在材质选择上,主要注意其防滑、透水性、趣味性和简易舒适性问题,具体可结合各类空间设计要求以及各种铺装材料的特性,选择铺装材质,尺度上,由于玉林东路社区属于典型小街区,环境尺度宜人,故而在铺装的尺度上,整体尺度感不宜过大,需结合不同空间考量其适宜尺度,在铺装图案选择上,需结合各类空间的文化要素或功能特性合理选择,通过图案设计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二.街巷空间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街巷空间的铺装首先要满足其耐压、耐磨、舒适、美观、防滑等特点其次要造价低廉,便于多次铺设和修复,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感。
2.设计细则
交通性道路的色彩不宜太复杂,宜使用大尺度重复构图,让铺装具有节奏感,构型简单,具有方向性,选用耐磨耐压防滑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沥青和透水性材料。生活性道路的色彩可以较丰富,但一定要注意色彩间的协调,构形要注意节奏感,避免单调,采用人体尺度或小尺度,构型要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加强细部设计,例如主要建筑出入口地面加以标识,增加观赏性和信息性,材质上宜采取安全防滑、防腐透水的材质;商业步行街的铺装应满足行车道路的技术要求,可采用彩色沥青路面设计,也可采用砌块类或小料石铺装,以达到降低车速,保证行人安全,利用不同的铺装材质、高差变化或边界处理来区分车行道和人行道,可采用一种较为醒目的主色调来强化街道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交叉口铺装宜利用铺装图案、构型、色彩等元素营造等待空间,界定等待区域。
三.公共广场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社区公共广场是民众最喜爱的户外活动场所,它的主要功能是使民众在工作之余能有效地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以及为社区的儿童和老人提供游乐空间与休憩空间。它所提供的功能包括健身、休憩、儿童玩耍、下棋、社交、观赏、打牌等,在满足安全性、舒适性、透水性、娱乐性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在心理上满足社区归属感、舒适性、可识别性、文化展示性能等需求。
对于有儿童需要适当形成明确的边界。鋪装要平坦,尽量减少高差变化,保证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多用纯度和明度较高的颜色如浅蓝、浅黄等,创造活泼明快,使人愉快的空间环境,构形上多用一些点、曲线、曲面等富有想象力的图案,材料上应尽量选择硬度小、弹性好、抗滑性好的,如橡胶地垫,人工草坪等。对于老年人需要注重基本的无障碍设计,满足安全与舒适性需求,并注重健身功能的设计。集体广场活动,场地铺装应平坦,有一定的露天舞台效果,给老年人营造一种自我展现的氛围,卵石铺装道路及场地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自然而又有效的足疗按摩环境,但卵石材料应注意不要选择过尖的颗粒,避免足底刺激过度而引发老年人的不适症状。此外还可以考虑适当的将老年人与儿童的场地铺装相互渗透处理。
场地中通过高差、边界、构形、色彩、材质的变化,配合绿化、水景等方法限定和划分空间,将广场划分为若干主次分明、大小各异的空间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铺装色彩和构形的选择因空间功能而异,但仍要保证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尺度的选择要符合人的环境行为规律,一般采用人体尺度,使人感到舒适、亲切、安心,材料应选择质感粗糙的类型,防滑性好、朴实亲切、自然随意,铺地上可运用文字、符号、图案等手法增加空间的文化内涵,如花岗石浮雕、铜制浮雕等,增加环境的观赏性。
2.色彩设计细则
公共广场的铺装在色彩搭配上可以适当丰富。色彩以暗红色和灰色为主,以符合社区的整体色彩。适当搭配亮黄色,提升空间的活力。局部以黑色收边,用于暗示人们空间的警示与切换。针对广场中不同功能的活动场所进行不同色彩的铺装,如普通休息空间可使用较为安静的灰调铺装,给人素雅的感觉,儿童专属游戏场则应釆用鲜艳、活拨、对比强烈的铺装色彩搭配,并加以可爱的具象铺装图形,可启发儿童的色彩感知能力并满足他们活拨好奇的心理特性及年龄特征,老年人运动场地适宜用纯度低的铺装色调,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
3.材质与铺装比例
铺装的材质上可较多使用高强度、耐久性好、便于清理的毛面大理石进行大面积铺装,局部的亮面石材铺装进行点缀,使得广场在保证防滑与安全的前提下,既显得大气简约又不过于呆板,广场与外部空间衔接的部分可多采用砖材竖铺,行成视觉上的过渡,其次,广场中尤其是儿童与老人活动的空间可适当铺设软质铺装增加透水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场地的舒适感,包括绿地、砂、塑胶等。设计广场铺装时需考虑广场尺度与块材尺度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尺度较大的广场空间宜采用尺度较大的块材,尺度较小的广场空间宜采用尺度较小的块材,不同尺寸的块材在组合时,也应根据所铺设区域协调搭配。铺装的构型上应多注重社区文化氛围的塑造,给社区居民提供归属感与文化氛围,广场中央的集散区域适宜铺设环形放射状的铺装形式,给人以明确的中心感和向心性。 四.院落入口空间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空间入口节点的铺装应具备引导性功能。能够将不同的空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为使第一次进入该空间的人感到亲切,可以依靠铺装微妙的变化引导进入。在路面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线型的处理体现出其方向性,从而得到一定的方向感,但是通过铺装图案跟颜色的变化所带来的方向感对于某些路面来说则更较为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在空间的序列组织中,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设置一定的视觉中心。所谓视觉中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注意的目的物。空间的导向性有时因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利用视线聚焦的规律,有意在关键部位设里一些物体或图饰,以吸引人们的视线。在入口的铺装中,可设计一些易于辨认,个性鲜明的图案或标识.并运用与其他空间不同的材质和铺装方式,辅以色彩、照明等加以强化,加大明暗差别,进一步突出入口空间的功能。
入口空间的铺装还具备界定作用。改变其材质、色彩或是图案样式就能够区分出不同用途的空间,在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内用不同铺装形式,铺装的变化能够带给人们非常明确的心理暗示,若是功能有所变化,那么铺装的设计也进行改变,从而人们能够在铺装的变化之中分辨出运动、休闲等区域的差别。
入户道路可以视为人们能够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而且是小区的门户空间,应适当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除了像进出住区这种必要性的活动,过渡空间的质量对人大部分自发性,社会性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活动在不佳的环境当中可能会消失,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条件适宜的环境,而铺装就是其中能够为人们创造舒适环境的手法。入户空间的一些独具特色的铺装能够烘托出整个社区的气氛,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甚至能够成为整个社区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成为社区形象的代表。
安全性是基本要求。当设计者确定了道路的功能区分以后就要使步行区域有舒适美观的路面,引导行人按照这些路线走,同时也要在非行走区设置不舒适的、走起来困难的铺装,以阻止人们进入该区域,另外,地面必须坚固、耐磨,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斜坡和排水坡不应太陡,以免出现意外。小区入口空间为更“大的”入户空间,他相较于入户空间交通量更大,铺装承载力应大于普通公共空间,平整性铺装对居民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居民对空间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所以入口空间的铺装应加入熟悉的社区文化要素,带给居民归属感,而且入口空间应保持干净,清爽的状态,铺装应具有易清洁,不易损坏的特质。
2.设计细则
在铺面的色彩选择上,选择灰色和橙色,增大小区入口空间识别性;铺面材料选用亚光面石材材料,满足给人安全感的基本要求;尺度上应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符合入口空间的真实尺度,与广场形成的对比,引导居民进入,减少人们在入口空间的滞留,增强入口空间的畅通性。在整体的水磨石铺面上,应考虑沿着交通流线的方向灵活铺筑石板。这样不仅增添铺面图案的多样性,而且使其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动方向。
五.院落空间铺装设计指导意见
1.设计要点
社区院落空间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社区院落空间铺装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需求。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社区院落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铺地是院落空间地面景观的主体,地面属于院落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从平面上俯视看,铺装是最主要的视觉源,精致的铺装大大加强院落空间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舒适性、导向性、安全性、娱乐性。
院落空间根据人的活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运动空间和休憩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行进、散步、晨练或游戏。休憩空间可用于静坐、观赏、读书、等候、交谈等活动。运动空间希望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空间区分与限定自然,可设计成欢乐的自由空间、柔和与流畅的铺装图案、轻快温暖的铺装色彩、来衬托空间的欢乐景象。休憩空间希望相对封闭,其中可设置桌椅、照明灯具等休闲用品,配上浓密的绿化和矮墙,与动区相隔离,静区应创造靜谧的环境,提供舒适的设施和有趣的建筑小品,可用熟知的形象,流畅的线条、坚固的铺装质地,柔和偏浅的铺装色彩与柔和的光线创造悠闲的空间特色。
2.设计细则
铺装色彩应注意根据院落中人的活动性质进行相对应的设计。在运动空间应使用红色配黄色等偏暖色调,使人联想到火焰、能量、血液等,产生兴奋、刺激的情绪。 在过道或休憩空间为了照顾人静坐、交谈、休息等较为宁静的环境氛围,使用蓝色配白色、青色配灰色等中性或冷色色彩,让人产生安定、平和、轻松的情绪特征,帮助人消除紧张情绪。铺装材料不同则质感不同,人们通过视觉及触觉对材料质感进行感知,产生不同的联想、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在院落空间中,应注意安全性、舒适性等, 在入户空间可采用石板铺地,用尺度较小的石板包边,石材的优势在于强度大、耐磨,且蕴藏量丰富、资源分布广泛,价格实惠,能够满足大面积的铺装需求,在休息娱乐的空间用木材质铺装,古朴大方,防滑性良好,适合老年人与小孩多的社区。设计应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意境协调尺度与比例,院落较大的开敞空间,运用大尺寸的花岗岩板材,有助于使人感到宽阔的尺度感。在较小尺度空间,比如在儿童游乐区采用小尺度的地砖、色陶砖,使空间有压缩感,其拼缝图案及肌理效果凸显小空间的精致,能产生更多的形式趣味。院落中宜采用发射、对称等平面构成形式的铺装,具有强烈的聚焦效果,视觉吸引力强烈,吸引居民聚集,进行互动,在过道空间采用对称的构成形式,使人们的视觉感知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感受。 六.社区细部铺装指导意见
检查井位置的刚性需求与铺装景观的整体性矛盾可通过井盖的突出美化或隐匿性设计来调和,如与其周边铺装尽量保持整体一致,或运用变异构成法将其突出,形成特殊的审美点。对于交通性的步行道等对铺装整体性要求较强的场所,检查井采取隐匿的措施,使它与周边铺装相融合,不影响道路功能的使用。对于社区偏外向性的空间宜采用能体现社区文化氛围的检查井,增加外部人员对社区的了解,激发好奇心,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对于社区内向区域宜采取涂鸦井盖式检查井。这样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交与对社区共同建设的责任感。
树池铺装的设计应尽量发挥绿化的功能,并兼顾实用与美观。宜架空填平树池,便于人们行走,节省空间,通透性强,并可通过缝隙的纹样及构形设计达到铺装美化效果。如玻璃钢蔑子、塑胶菌子、生态沙积透水盖板、复合木质盖板、植草格栅、树池植草砖等。树池填充覆盖可用卵石、陶粒及树皮等填充材料。对于较窄人行道上的树池采用树池盖板,这样做可以腾出更多的人行空间,盖板的图案也可适当体现社区文化元素。对于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可将树池抬高成座椅,提供服务设施的同时又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
社区道路和场地的设计上不可避免的要处理雨水口、排水暗渠等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从美观性出发,可将雨水口隐藏于高差处的侧面,或将排水渠盖板的设计与周边铺装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地面的秩序感。
在道路中的无障碍盲道砖设计应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置一定的凹凸感。此外,无障碍坡道的设计应采用防滑性能良好的铺装材料。有婴儿车或轮椅常经过的场地,不应用碎石、卵石等造成颠簸的材料。
七.参与式社区营造的经验研究
参与式规划设计的核心即为“参与”。是基于对传统理性规划忽视空间使用者的反思而产生,其常与社区氛围营造、社区设计、社会建筑等联系在一起,使规划专业者与一般社区居民能以开创性、互动性的作法合作,共同参与规划或社区建筑的營造过程。在成都市整改老旧社区的大背景下,兴起了对于参与式设计方法的探索研究,核心在于“沟通”。但沟通的成本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低,如公众参与往往耗费大量人、财、物力,使得成本大幅增高;从知识的理性角度讲,大众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很难以演绎的方式进行有预见性的公共利益目标选择,公众参与本身无助于知识的合理运用;当前社会中公众的目标价值日益多元化,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当在地居民与专业者意见不同时,如果专业者停留在“假参与”或形式化操作的层面,不仅浪费已付出的成本,同时也容易将参与导向新的危机。比较乐观的是,从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参与式的设计起到一定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从下而上的自我改善社区环境;让“参与”深入人心,使居民关注公共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循环,是对现代居民的启蒙和教育;对于规划设计师来说,不再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行业一个新的思路,这一思路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设计行业。台湾省是较早出现参与式设计方法的地区,三重后竹围公园是 1992 年至 1994 年间在新北市后竹围社区的一个公民参与设计的小公园,亦是台湾第一个民众参与的公园,在解严初期,专业者开始反思伊始时期的理想化规划设计,而当时(1992 年前)公园的预选地,则是一块长年搁置,并且环境脏乱的地方,因而成为了社区的边缘地。设计师通过年龄段和性别差异分成四个小组,参与到设计中来,在居民自己完成了他们对公园的模型构想之后,工作队在社区的工作室进行最后的设计方案,综合居民的构想,并尽可能地让这一工作过程透明化,居民可以随时过来观看,不断与居民进行意见修正,以完成最后的定案。1994 年公园建成使用,成为台湾第一个由居民参与设计的公园,即使落成启用后的维护管理,也多由居民自行承担。此次设计的成功主要在于调动了居民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使设计方案推动,在社区营造过程中,这样的方法虽然耗时费力,但是对于居民来说,带来了心理感知转变,从被动的接受环境,到创造环境,进而有了归属感以及自我维护的意识,这是将角色置换的一种方法,在以后的社区营造过程中,应适宜的采用这种方法,以达到从居民心理角度出发的设计方案,营造具有归属感,自豪感,自我认可的社区环境。
总结
居住社区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社区的空间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在居民自我意识觉醒的今天,每一个方面的设计都不能轻视,通过分析提出铺装设计要点和设计细则,对社区环境的营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与式设计的学习经验,对社区营造的方法提供了探索空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于社区居住环境的改造和营造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越来越宽敞的街道和社区环境也促使着我们需要把握住每一次改造的机会,基于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每一块地方都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芮光晔.台湾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经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朱蔚怡,侯新渠.谈谈社区营造(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
[3]罗观翠.社区营造适用于我们的社区吗[N].中国社会报(社会工作),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