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就是教师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去感知探索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素材 生活化 思考
生活化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新理念。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中的生活信息,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自主高效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走进生活中去学数学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素材——学习资源生活化
从实际生活出发,挖掘生活化的学习资源。社会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前布置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像化妆品包装盒、牙膏盒、火柴盒、墨水瓶盒、骰子、魔方等。在学生汇报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会时,有些学生就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要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要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感知探索——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融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以它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感知和探索,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看到的三角形结构的物体,在课堂上展示并与同伴讨论交流,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外形特点。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制作,通过动手制作模具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内在特征,如尝试制作三角形的木架,再拿它与四边形的木架比较,进而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点。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尝试着修理本班或家中的坏桌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知识。这样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让学生在收集相关物体的时候,经历一个激活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探索——印证的过程,一个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认知过程,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三角形的知识。
三、理解运用——学习策略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事先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性节目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其次要与课堂教学中的生活问题相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教师要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再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学生经历了学习策略生活化的过程,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运用更自如。
四、回归生活空间
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养成用数学的态度分析周围事物,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形铁皮,长30厘米,宽25厘米。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从这个平面的图形中,很难找到盒子的长、宽、高,从而无法求出盒子的体积。教学这道题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组织他们去讨论,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先按照题目意思画出平面图,剪去四个角,再把剩下的图折成长方体盒子。这时就有不少学生叫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求他们:“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这时学生有强烈表现的欲望,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都很主动,讨论也很热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思路渐渐清晰、明朗。汇报时,学生的情绪都很兴奋,有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路,有的用算式表示解题的过程,可贵的是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计算盒子表面积的问题……他们互相补充,成功地解答了这道数学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相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嫒嫒.如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
【关键词】 素材 生活化 思考
生活化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新理念。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中的生活信息,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自主高效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走进生活中去学数学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素材——学习资源生活化
从实际生活出发,挖掘生活化的学习资源。社会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前布置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像化妆品包装盒、牙膏盒、火柴盒、墨水瓶盒、骰子、魔方等。在学生汇报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会时,有些学生就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要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要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感知探索——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融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以它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感知和探索,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看到的三角形结构的物体,在课堂上展示并与同伴讨论交流,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外形特点。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制作,通过动手制作模具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内在特征,如尝试制作三角形的木架,再拿它与四边形的木架比较,进而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点。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尝试着修理本班或家中的坏桌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知识。这样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让学生在收集相关物体的时候,经历一个激活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探索——印证的过程,一个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认知过程,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三角形的知识。
三、理解运用——学习策略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事先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性节目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其次要与课堂教学中的生活问题相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教师要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再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学生经历了学习策略生活化的过程,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运用更自如。
四、回归生活空间
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养成用数学的态度分析周围事物,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形铁皮,长30厘米,宽25厘米。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从这个平面的图形中,很难找到盒子的长、宽、高,从而无法求出盒子的体积。教学这道题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组织他们去讨论,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先按照题目意思画出平面图,剪去四个角,再把剩下的图折成长方体盒子。这时就有不少学生叫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求他们:“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这时学生有强烈表现的欲望,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都很主动,讨论也很热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思路渐渐清晰、明朗。汇报时,学生的情绪都很兴奋,有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路,有的用算式表示解题的过程,可贵的是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计算盒子表面积的问题……他们互相补充,成功地解答了这道数学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相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嫒嫒.如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