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活泼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社会的大舞台中获得的知识,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突破教材与传统课堂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课内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四十分钟,而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外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查找、积累赞美地球母亲的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畅谈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了环保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語文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的工具性决定我们要借助于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黄河象》可以适当渗透考古学、生物学的知识,《称象》涉及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草帽计》一课可以穿插历史知识和简单的军事思想,《绿色的千岛湖》可以结合美学知识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西门豹治邺》一文则是引导学生思考无神论哲学的最好材料,《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欣赏雄浑壮阔的音乐。如此,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学到语文知识,而且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在生活中学语文
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语文和生活是密切联想的。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告诉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而且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学习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曾经组织学生清扫街道,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设计活动方案,分工负责。他们查阅资料,拟写张贴标语口号,制作分发传单。清扫街道的时候干得热火朝天,享受到了劳动之后的愉悦,也体验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很多学生当天写的日记,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议论言之有物,可谓收获不小。
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学段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诗歌朗诵、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促进了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有强大的绘图功能、音响功能、动画功能。在计算机上显示教学内容、解释内在规律、模拟动态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操作简单的特点。少年儿童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认识事物以主观感觉为主,形象记忆多于理解记忆。而计算机演示辅助教学正好符合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它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我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影像、照片,加上古朴优雅的音乐,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体会了“舟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沉醉到如诗如画的畅游之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好,文章的佳词佳句也被孩子们熟记在心,达到了教学目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可以学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突破教材与传统课堂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课内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四十分钟,而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外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查找、积累赞美地球母亲的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畅谈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了环保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語文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的工具性决定我们要借助于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黄河象》可以适当渗透考古学、生物学的知识,《称象》涉及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草帽计》一课可以穿插历史知识和简单的军事思想,《绿色的千岛湖》可以结合美学知识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西门豹治邺》一文则是引导学生思考无神论哲学的最好材料,《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欣赏雄浑壮阔的音乐。如此,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学到语文知识,而且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在生活中学语文
有人说:语文即生活。语文和生活是密切联想的。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告诉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而且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学习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曾经组织学生清扫街道,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设计活动方案,分工负责。他们查阅资料,拟写张贴标语口号,制作分发传单。清扫街道的时候干得热火朝天,享受到了劳动之后的愉悦,也体验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很多学生当天写的日记,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议论言之有物,可谓收获不小。
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学段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诗歌朗诵、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促进了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有强大的绘图功能、音响功能、动画功能。在计算机上显示教学内容、解释内在规律、模拟动态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操作简单的特点。少年儿童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认识事物以主观感觉为主,形象记忆多于理解记忆。而计算机演示辅助教学正好符合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它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我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影像、照片,加上古朴优雅的音乐,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体会了“舟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沉醉到如诗如画的畅游之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好,文章的佳词佳句也被孩子们熟记在心,达到了教学目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可以学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