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呢?牵涉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性评价,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和谐的心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激励性、多元化的即时评价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恰到好处的反馈,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下面结合一些实例谈谈具体的评价策略:
一、用“鼓励性”评价点燃“和谐火花”
有位教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0.045÷0.03”,先让学生试算。有不少学生愣在那里没动静,甚至还有学生在轻声嘀咕:还没教怎么会算呢?教师发现情况后,进行了鼓动:“没有尝试,怎么知道不会呢?”“你试一试,相信你定会有收获!”“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都投入了独立计算,并“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算法,这些算法中虽然有些是不正确的,但学生的主动投入使教师找准了教学的真实起点,为下一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提供了依据。
二、用“赏识性”评价照亮“和谐之光”
教学“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题目是: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75米,80天完成,实际只用了7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教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同学用的是常规思路:75×80÷75-75,有一小部分同学想出了另一种方法:75×(80-75)÷75,教师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正当要进入下一题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嚷到:“老师,我有一种很简便的方法,就是80 75”。他的话刚说完,马上有不少人反对说:他是凑答案的,80减75算出来的是少用的天数,根本不是米数。教师也复核了一下,“80 75"要么是天数,要么是“80天”减“75米”毫无意义。但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这位同学说道:“因为这段路的总长是不变的,每天修75米,80天完成,如果75天完成,显然每天就是修80米,所以我用80米减去75米就可以了。”他刚说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也用赏识的目光评价道:你的思维很独特,非常有创意,老师很欣赏你这种肯动脑筋的精神!
三、用“多元性”评价奏响“和谐音符”
一位教师教学“9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分小组编口诀然后进行汇报交流,生1说道:“我们组是用加法计算的,1个9是9,2个9是9 9=18,一九得九,二九就是十八。”教师评价道:“你们组真能干,能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解决问题,算出二九得十八。”生2说道:“我们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摆出来的,3个9是27,得出三九二十七。”教师评价道:“你们能共同合作,动手摆一摆、做一做,得出三个九就是二十七,真不简单!”生3说道:“我们是用修房子的方法数出来的,一座房子用9根小棒,四座房子就要用36根小棒,四九得三十六。”教师又评价道:“你们真会动手,居然想出了用修房子的办法,有创意!”生4说道:“我们组是用8的乘法口诀推理的,比如5个8是40,5个9比5个8多5,就得出五九四十五。”教师欣喜地评价道:“大家听明白这个方法了吗?真是个好办法,我好佩服他们组,他们善于用推理比较的方式思考问题,真不错!”学生听到老师这种亲切自然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评价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信心也倍增了。
四、用“宽容性”评价营造“和谐环境”
学生在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不少学生由于受“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始终将目光停留“个位”上,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此时,教师展开了评价:同学们能够用上节课所学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很好,说明大家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方法,但有的方法是有适用范围的,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接着出示一些正反材料让学生判断,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跟“个位”无关,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将探究思路集中在“数字之和”上,从而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最终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五、用“解救性”评价收获“和谐果实”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出了一道练习题:一个车间要加工468个零件,每小时加工52个。生产了8小时后,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加3-?学生很踊跃,连平时不太发言的,一位同学也怯怯地举起了手,老师让他回答,这位同学说道:468÷52……(没等说完,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你真笨,连这样的题都做错”。这位同学马上面红耳赤)教师马上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平静地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只是没有做完,我们应该听他把过程说完,其实老师很欣赏他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好多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你们能了解468÷52的含义吗?”接着教师引导这位学生找出了第二种解法:(468÷52-8)×52。教师的及时“解救”评价,使学生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眼神,这位同学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用“鼓励性”评价点燃“和谐火花”
有位教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0.045÷0.03”,先让学生试算。有不少学生愣在那里没动静,甚至还有学生在轻声嘀咕:还没教怎么会算呢?教师发现情况后,进行了鼓动:“没有尝试,怎么知道不会呢?”“你试一试,相信你定会有收获!”“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都投入了独立计算,并“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算法,这些算法中虽然有些是不正确的,但学生的主动投入使教师找准了教学的真实起点,为下一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提供了依据。
二、用“赏识性”评价照亮“和谐之光”
教学“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题目是: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75米,80天完成,实际只用了7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教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同学用的是常规思路:75×80÷75-75,有一小部分同学想出了另一种方法:75×(80-75)÷75,教师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正当要进入下一题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嚷到:“老师,我有一种很简便的方法,就是80 75”。他的话刚说完,马上有不少人反对说:他是凑答案的,80减75算出来的是少用的天数,根本不是米数。教师也复核了一下,“80 75"要么是天数,要么是“80天”减“75米”毫无意义。但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这位同学说道:“因为这段路的总长是不变的,每天修75米,80天完成,如果75天完成,显然每天就是修80米,所以我用80米减去75米就可以了。”他刚说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也用赏识的目光评价道:你的思维很独特,非常有创意,老师很欣赏你这种肯动脑筋的精神!
三、用“多元性”评价奏响“和谐音符”
一位教师教学“9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分小组编口诀然后进行汇报交流,生1说道:“我们组是用加法计算的,1个9是9,2个9是9 9=18,一九得九,二九就是十八。”教师评价道:“你们组真能干,能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解决问题,算出二九得十八。”生2说道:“我们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摆出来的,3个9是27,得出三九二十七。”教师评价道:“你们能共同合作,动手摆一摆、做一做,得出三个九就是二十七,真不简单!”生3说道:“我们是用修房子的方法数出来的,一座房子用9根小棒,四座房子就要用36根小棒,四九得三十六。”教师又评价道:“你们真会动手,居然想出了用修房子的办法,有创意!”生4说道:“我们组是用8的乘法口诀推理的,比如5个8是40,5个9比5个8多5,就得出五九四十五。”教师欣喜地评价道:“大家听明白这个方法了吗?真是个好办法,我好佩服他们组,他们善于用推理比较的方式思考问题,真不错!”学生听到老师这种亲切自然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评价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信心也倍增了。
四、用“宽容性”评价营造“和谐环境”
学生在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不少学生由于受“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始终将目光停留“个位”上,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此时,教师展开了评价:同学们能够用上节课所学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很好,说明大家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方法,但有的方法是有适用范围的,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接着出示一些正反材料让学生判断,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跟“个位”无关,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将探究思路集中在“数字之和”上,从而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最终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五、用“解救性”评价收获“和谐果实”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出了一道练习题:一个车间要加工468个零件,每小时加工52个。生产了8小时后,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加3-?学生很踊跃,连平时不太发言的,一位同学也怯怯地举起了手,老师让他回答,这位同学说道:468÷52……(没等说完,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你真笨,连这样的题都做错”。这位同学马上面红耳赤)教师马上制止了学生的哄笑,平静地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只是没有做完,我们应该听他把过程说完,其实老师很欣赏他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好多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你们能了解468÷52的含义吗?”接着教师引导这位学生找出了第二种解法:(468÷52-8)×52。教师的及时“解救”评价,使学生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眼神,这位同学别提有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