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改实践的岁月里,不少小学语文教学却浮在“人文”教学的层面,语文课一直存在“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等的教学弊端,故错别字满篇,作文苍白无力言之无物等现象屡见不鲜。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凸显。“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建立一个支点,让两者和谐统一,让语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的孩子“言意兼备”呢?我认为“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文内涵”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一、转变汉字教学理念,夯实语文基础
错别字泛滥,书写质量偏低,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语文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切实需要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汉字教育的新理念也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写字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将一度盛行的每学一字要坚持“四会”要求的做法彻底摒弃。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遵循“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在写字教学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用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提高认知水平。《识字、写字教学基本》中的300个基本字要让学生多花些时间认识体会,力争练好这些字,这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汉字的学习。语文教师要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罗列的2500个汉字,为学习语言文字夯实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进一步加强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
二、高度重视积累,提高阅读品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量,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一道携手多读书、多积累,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规律。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堂,也要超越课堂。语文教学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教师要关注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进一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积极开展亲子阅读,以进一步完善体验,积极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平台,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从而加强“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的语文课程建设。
激情诵读,促进积累。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圣陶曾誉之为“美读”。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文字。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诗之笔触给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让学生陶醉在“江山如此多娇”的诗意中。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听乐朗诵,并陪之图片录像课件,让学生心通其意,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积累。在声情并茂的情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进而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及目的。如《中华少年》一文,要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内涵,就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对“巍峨挺拔”“强悍”“璀璨”等词的理解在读中明晰,让中华少年的激情与理想在读中提升,从而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课外阅读,促进积累。吕叔湘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博闻强识,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进而形成系统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语言仓库。因此,我们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将相和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史记》等。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
勤思勤记,促进积累。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或一段话。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型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工作,做好语文能力的提高工作。语文教学只有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向人文,使学生回归语言,才能培养出“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
一、转变汉字教学理念,夯实语文基础
错别字泛滥,书写质量偏低,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语文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切实需要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汉字教育的新理念也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写字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将一度盛行的每学一字要坚持“四会”要求的做法彻底摒弃。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遵循“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在写字教学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用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提高认知水平。《识字、写字教学基本》中的300个基本字要让学生多花些时间认识体会,力争练好这些字,这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汉字的学习。语文教师要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罗列的2500个汉字,为学习语言文字夯实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进一步加强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
二、高度重视积累,提高阅读品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量,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一道携手多读书、多积累,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规律。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堂,也要超越课堂。语文教学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教师要关注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进一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积极开展亲子阅读,以进一步完善体验,积极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平台,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从而加强“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的语文课程建设。
激情诵读,促进积累。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圣陶曾誉之为“美读”。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文字。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诗之笔触给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让学生陶醉在“江山如此多娇”的诗意中。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听乐朗诵,并陪之图片录像课件,让学生心通其意,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积累。在声情并茂的情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进而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及目的。如《中华少年》一文,要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内涵,就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对“巍峨挺拔”“强悍”“璀璨”等词的理解在读中明晰,让中华少年的激情与理想在读中提升,从而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课外阅读,促进积累。吕叔湘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博闻强识,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进而形成系统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语言仓库。因此,我们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将相和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史记》等。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
勤思勤记,促进积累。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或一段话。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型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工作,做好语文能力的提高工作。语文教学只有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向人文,使学生回归语言,才能培养出“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