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一直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是课改的先驱,这源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要求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而且必修选修相结合,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课本一”至“语文课本五”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在这样大范围的阅读和学习任务下,许多老师都反应任务重、课程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有取舍、有效率。
在理想的教学设想下,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充分预习+学生互助探究+课堂精讲+复习巩固练习提高”组成。现就自己从事新课改半年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预想做一个总结和规划。
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
课堂短短四十分钟,许多教师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讲不完,这里需要讲,那里也需要讲,总想把问题讲得完备而透彻,特别是高三下来接手一年级的教师,他们的知识已经系统化专业化,以致于想一劳永逸,一次把一个知识系统讲完备,对于新课堂和新学生来讲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一堂课来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这样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的模式的:创设情境的模式—问题设计的模式-问题探究的模式-问题交流的模式-讲析问题的模式-反馈巩固练习与迁移的模式
创设情境模式:
语言艺术是意象艺术和抽象的艺术的结合,理解语言就是将静止的、抽象的语法规则,变为活泼的、形象的言语作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表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情境以前常常被误解为只适用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其实不然,在学生理解个别疑难字句、段落的时候,教师也可能利用情境创设的办法,同类同构,同类异构,让学生从另一种相似的情境同化理解。
比如利用音乐、图片、诗歌等创设情境导入,在上《蜀道难》时,笔者运用了自我配乐朗诵法导入,激发学生尝试和挑战诗歌朗诵的欲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苏轼词两首》时,直接运用自制滚滚长江flash动画,配合赤壁之战背景鼓角争鸣音乐导入,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恢宏,磅礴的气势之中,对把握感情基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问题设计的模式:
在“五步预习法”中,问一问这样设计:“自己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还不会的内容,先问同学,还不会的以问题的方式上交给各小组长,小组长交给课代表汇总,最后以问题的形式交给教师,最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呈现于课堂。”这是我的课堂问题设计的基础来源,也是当初“问题法教学”的继承和创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者,而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不只仅限于课堂四十分钟,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教师的备课环节,我们现在强调的“备课备学生,备学情”也是基于这个原则,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设计,既能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情,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直接为问题的探究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问题探究的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说起形式,在早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已经在自觉地使用,而新课程的实施更加说明这种学习方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合作、探究”可能只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其实质还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规范,什么时候应该合作探究,什么模块需要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时间把握是多少,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如何体现……这都是问题探究模式应该挖掘的方面。单从笔者教学本身来讲,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串的形式将问题上交,教师进行鉴别,将共性的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的重点和课堂的焦点,其余的非共性问题,能让其他小组回答的让其他小组回答,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发言人总结的方法有效地呈现于课堂,不足之处,教师加以高浓度的总结。
问题交流的模式:
问题交流的模式分三种,一种是预习过程中“问一问”同桌交流和小组间同学交流;第二种是课堂环节中合作探究后的课堂交流;第三种是以随笔“写一写”呈现的课文感悟与体验的交流。关于第一、二种交流方式在“预习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中已有论述,在此不作赘述。第三种交流方式应该归属于课堂之外,但是却是不能忽视的一种高度的精神交流。新课程组成 “语文课本一”至“语文课本五”五个模块的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统统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高尔基说:“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但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写作,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也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课文感悟与体验交流”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的批阅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讲析问题的模式:
在前面的预习和其他的课堂四个环节落实之后,讲析问题就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的劳心劳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前的课堂中间,经常是教师一个人呕心沥血地把问题提出,然后逐个地把问题解决,这样下来,教师觉得累,学生没有尝到方法的乐趣,久而久之,课堂就会静寂如一潭死水,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大部分问题由学生提出,大部分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只有很少的一些尖锐的问题等待教师的“金口玉言”,一方面,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霸语权也逐步消逝,从而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反馈巩固练习与迁移的模式:
我们坚持认为在每堂课中,不能没有练的环节,所以反馈巩固练习与迁移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导学案模式的确立中也特地加入了这一点,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合作、探究之后,需要“冷课堂”,对这节课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并通过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验收,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反刍所学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适时地用于练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对课堂信服,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信服!
以上是半年来笔者对新课程的粗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尝试,新课程还在每位教师的探索中曲折前进,没有什么永远是对的,也没有什么永远是错的,作为一名刚接触新课程的年轻教师,需要进行各种课堂方式的尝试,让每一堂课都能展现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在理想的教学设想下,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充分预习+学生互助探究+课堂精讲+复习巩固练习提高”组成。现就自己从事新课改半年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预想做一个总结和规划。
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
课堂短短四十分钟,许多教师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讲不完,这里需要讲,那里也需要讲,总想把问题讲得完备而透彻,特别是高三下来接手一年级的教师,他们的知识已经系统化专业化,以致于想一劳永逸,一次把一个知识系统讲完备,对于新课堂和新学生来讲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一堂课来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这样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的模式的:创设情境的模式—问题设计的模式-问题探究的模式-问题交流的模式-讲析问题的模式-反馈巩固练习与迁移的模式
创设情境模式:
语言艺术是意象艺术和抽象的艺术的结合,理解语言就是将静止的、抽象的语法规则,变为活泼的、形象的言语作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表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情境以前常常被误解为只适用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其实不然,在学生理解个别疑难字句、段落的时候,教师也可能利用情境创设的办法,同类同构,同类异构,让学生从另一种相似的情境同化理解。
比如利用音乐、图片、诗歌等创设情境导入,在上《蜀道难》时,笔者运用了自我配乐朗诵法导入,激发学生尝试和挑战诗歌朗诵的欲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苏轼词两首》时,直接运用自制滚滚长江flash动画,配合赤壁之战背景鼓角争鸣音乐导入,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恢宏,磅礴的气势之中,对把握感情基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问题设计的模式:
在“五步预习法”中,问一问这样设计:“自己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还不会的内容,先问同学,还不会的以问题的方式上交给各小组长,小组长交给课代表汇总,最后以问题的形式交给教师,最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呈现于课堂。”这是我的课堂问题设计的基础来源,也是当初“问题法教学”的继承和创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者,而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不只仅限于课堂四十分钟,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教师的备课环节,我们现在强调的“备课备学生,备学情”也是基于这个原则,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设计,既能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情,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直接为问题的探究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问题探究的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说起形式,在早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已经在自觉地使用,而新课程的实施更加说明这种学习方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合作、探究”可能只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其实质还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规范,什么时候应该合作探究,什么模块需要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时间把握是多少,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如何体现……这都是问题探究模式应该挖掘的方面。单从笔者教学本身来讲,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串的形式将问题上交,教师进行鉴别,将共性的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的重点和课堂的焦点,其余的非共性问题,能让其他小组回答的让其他小组回答,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发言人总结的方法有效地呈现于课堂,不足之处,教师加以高浓度的总结。
问题交流的模式:
问题交流的模式分三种,一种是预习过程中“问一问”同桌交流和小组间同学交流;第二种是课堂环节中合作探究后的课堂交流;第三种是以随笔“写一写”呈现的课文感悟与体验的交流。关于第一、二种交流方式在“预习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中已有论述,在此不作赘述。第三种交流方式应该归属于课堂之外,但是却是不能忽视的一种高度的精神交流。新课程组成 “语文课本一”至“语文课本五”五个模块的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统统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高尔基说:“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但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写作,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也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课文感悟与体验交流”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的批阅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讲析问题的模式:
在前面的预习和其他的课堂四个环节落实之后,讲析问题就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的劳心劳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前的课堂中间,经常是教师一个人呕心沥血地把问题提出,然后逐个地把问题解决,这样下来,教师觉得累,学生没有尝到方法的乐趣,久而久之,课堂就会静寂如一潭死水,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大部分问题由学生提出,大部分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只有很少的一些尖锐的问题等待教师的“金口玉言”,一方面,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霸语权也逐步消逝,从而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反馈巩固练习与迁移的模式:
我们坚持认为在每堂课中,不能没有练的环节,所以反馈巩固练习与迁移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导学案模式的确立中也特地加入了这一点,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合作、探究之后,需要“冷课堂”,对这节课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并通过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验收,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反刍所学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适时地用于练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对课堂信服,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信服!
以上是半年来笔者对新课程的粗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尝试,新课程还在每位教师的探索中曲折前进,没有什么永远是对的,也没有什么永远是错的,作为一名刚接触新课程的年轻教师,需要进行各种课堂方式的尝试,让每一堂课都能展现独特的个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