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学生在平日的试题训练中经常碰到的一类题目。由于该类型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它颇受高考命题专家们的青睐,不时在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特别是选择题命题中出现。那么,学生如何正确解答那些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的成因呢?
(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出现
C.铁农具使用 D.初税亩实行
【分析】铁农具使用属于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正因为它的使用才会导致“私田”出现,最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因此正确答案应选C。
【例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B.没有巩固的工农联盟
C.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D.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
【分析】此题极易误选,但只要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角度这样去分析: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尚未成熟,就容易找出正确答案“C”。
(二)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正确选择。
【例1】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统治的腐朽与落后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D.英国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分析】鸦片战争是英国以“鸦片”为借口发动的侵华战争,因此内因应从英国方面去分析:当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所以答案应选C。而A属于外因,B为直接原因,D为鸦片战争目的。
【例2】促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B.日本既定国策
C.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
D.英美的绥靖政策
【分析】“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发动,因此根本原因应从日本方面去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政府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后来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其实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故答案为B,A为直接原因,C、D均为外因。
(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文学、宗教、艺术、哲学、法律思想等)都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正确判断。
【例1】 两宋时期,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被用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B.市民队伍扩大
C.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D.词比诗更容易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分析】正是因为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才会导致市民队伍扩大,最终促使适应商业和城市发展这一客观存在的新的文学形式——“词”的产生。故答案选C,A为次要原因,B为直接原因,D没有因果联系。
【例2】明清之际,我国思想领域产生了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统一,政治安定
B.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C.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阶级矛盾尖锐
【分析】反封建色彩的民主思想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的出现正是封建制度腐朽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一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
(四)从国家(政权)性质、阶级性质方面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政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权力组织,不同性质的国家(政权)代表不同性质的阶级利益。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正确判别。
【例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党实行一条与共产党完全不同的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其根本原因是( )
A.国民党力量强大
B.国民党有英美的援助
C.国民党的阶级性质决定
D.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
【分析】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它惧怕共产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不敢发动群众力量,故实行一条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因此正确答案应选C。
【例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分析】“根本原因”是指体现历史必然性的原因。东汉政治的突出特点是豪强地主享有特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必然结果,故A项为答案。而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故C项只是直接原因。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出现
C.铁农具使用 D.初税亩实行
【分析】铁农具使用属于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正因为它的使用才会导致“私田”出现,最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因此正确答案应选C。
【例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B.没有巩固的工农联盟
C.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D.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
【分析】此题极易误选,但只要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角度这样去分析: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尚未成熟,就容易找出正确答案“C”。
(二)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正确选择。
【例1】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统治的腐朽与落后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D.英国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分析】鸦片战争是英国以“鸦片”为借口发动的侵华战争,因此内因应从英国方面去分析:当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所以答案应选C。而A属于外因,B为直接原因,D为鸦片战争目的。
【例2】促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B.日本既定国策
C.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
D.英美的绥靖政策
【分析】“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发动,因此根本原因应从日本方面去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政府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后来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其实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故答案为B,A为直接原因,C、D均为外因。
(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文学、宗教、艺术、哲学、法律思想等)都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正确判断。
【例1】 两宋时期,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被用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B.市民队伍扩大
C.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D.词比诗更容易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分析】正是因为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才会导致市民队伍扩大,最终促使适应商业和城市发展这一客观存在的新的文学形式——“词”的产生。故答案选C,A为次要原因,B为直接原因,D没有因果联系。
【例2】明清之际,我国思想领域产生了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统一,政治安定
B.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C.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阶级矛盾尖锐
【分析】反封建色彩的民主思想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的出现正是封建制度腐朽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一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
(四)从国家(政权)性质、阶级性质方面去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政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权力组织,不同性质的国家(政权)代表不同性质的阶级利益。依据此原理可对根本原因作出正确判别。
【例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党实行一条与共产党完全不同的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其根本原因是( )
A.国民党力量强大
B.国民党有英美的援助
C.国民党的阶级性质决定
D.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
【分析】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它惧怕共产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不敢发动群众力量,故实行一条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因此正确答案应选C。
【例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分析】“根本原因”是指体现历史必然性的原因。东汉政治的突出特点是豪强地主享有特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必然结果,故A项为答案。而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故C项只是直接原因。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