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网络和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方式等,旨在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网络 朋辈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明确表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海量冲击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高职大学生正承受着更多更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还直接影响到学习与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高职大学生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各种文化思潮、多种信息和年龄心智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渴望独立,乐于交友,却又过于依赖,意志薄弱,责任感不强,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是积极多于消极,多变大于稳定。尽管稚嫩脆弱,但向好意愿强烈。因此,多数高职大学生呈现出学习动机不强、情绪情感波动大、就业压力过大等心理现象,这多是教育存在的问题。少数或个别高职大学生出现退缩、孤独、封闭、抑郁等心理现象,这多为教育的矫正性或治疗性问题。总之,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大学阶段缺少相对稳定性,是复杂多变的,但也是可以改造的。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机构,也设立了部门职责和工作人员,但没有很好地发挥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没注意课程开设后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一旦产生严重的抑郁、跳楼等事件时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绝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负性情绪积累的结果和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如果相关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能提前做,做得深,做得细,为学生建立细致、清楚的心理档案,则可以预防或减少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目标含混,教授方法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制订的,从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绪、学习、挫折、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分章节或专题的形式编制的。教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任课教师非心理学专业或思政教育专业,也未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还有部分上课教师照本宣科,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活动;偏重问题学生或问题个案的研究,忽视亚健康学生发展需求的正向引导 ,使学生学习心理课程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心理困惑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后的帮助,教师留下电子邮箱地址在网上回复学生问题,或是请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是做一些团体活动或户外拓展活动等。然而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发展变化的个体,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网上一两次的邮件回复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追踪并实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面对面一对一的直接辅导,避免学生给自己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团体活动或户外拓展固然好,但它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总之,还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模式作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各部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集合多种力量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范围内给予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广大学生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设置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心理测试工具,明确各级支持部门的职责,提供有质量的心理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等。另外,要从大一新生开始,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有准确的掌握,而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学生档案收集与研究中发现不良情况,从源头上干预不良心理现象的继续蔓延。总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是要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安排了心理学专业或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授课。通过课堂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懂得一些基本的情绪疏导法,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困扰问题。然而,也有部分任课教师由于授课的专业训练少,对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体系上的把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动力,出现为应付班主任管理和为考试而学的情况。由此可见,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的备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心理教育的最优化。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一是要明确课程目标。即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品质,能结合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心理适应状态,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非问题学生进行预防性的心理引导。二是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心理教育教学内容。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绪论部分,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普及一些心理学基本概念,研究者应采用讲授法;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章节可采用讨论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情绪和压力的调控可以采用体验法,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人际交往和恋爱章节可以采用案例法,帮助学生汲取他人经验及教训。总之,教师心中要树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授课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授课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总结与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利用网络和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方式,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今世界网络的高度发展达到惊人的程度,大学生也因此比任何时代的人受到更大更多的信息影響,这无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学会甄别网络信息,学会用网络信息中的正能量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其次,创设文明的网络环境。比如在各种网络社交场合中,告诉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不散布虚假信息,严肃地传递正能量。再次,为学生建一些网络教育平台,如微课、微信、微讲堂等,正面宣传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把网络当作一种最快捷的学习工具。
第二,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方式。朋辈教育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朋辈辅导员是学习的促进者,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信息,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的信息来调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自身的潜力,勇敢迈向自我提升的境界。朋辈心理辅导又称“准心理咨询”,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经过培训或辅导的非专业人员通过心理安慰、劝导、支持和鼓励等方式为辅导对象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的过程[2]。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部门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征集班级心理保健志愿者,综合考察他们的态度、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与人沟通能力等,精心选拔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督导,发挥他们的才干,配合学校为问题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受训并合格的班级心理保健人员,可再培训班级宿舍寝室的心理保健员,进而推广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们各自的任务在于收集寝室同学的心理动态信息,并及时上报到班级心理保健人员处,严重的不能处理与疏导的学生,要及时上报班主任、心理辅导员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共同了解情況,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R].2012(11)
[2]陈滨滨,张腾.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与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5(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网络 朋辈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明确表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海量冲击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高职大学生正承受着更多更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还直接影响到学习与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高职大学生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各种文化思潮、多种信息和年龄心智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渴望独立,乐于交友,却又过于依赖,意志薄弱,责任感不强,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是积极多于消极,多变大于稳定。尽管稚嫩脆弱,但向好意愿强烈。因此,多数高职大学生呈现出学习动机不强、情绪情感波动大、就业压力过大等心理现象,这多是教育存在的问题。少数或个别高职大学生出现退缩、孤独、封闭、抑郁等心理现象,这多为教育的矫正性或治疗性问题。总之,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大学阶段缺少相对稳定性,是复杂多变的,但也是可以改造的。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机构,也设立了部门职责和工作人员,但没有很好地发挥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没注意课程开设后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一旦产生严重的抑郁、跳楼等事件时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绝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负性情绪积累的结果和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如果相关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能提前做,做得深,做得细,为学生建立细致、清楚的心理档案,则可以预防或减少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目标含混,教授方法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制订的,从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绪、学习、挫折、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分章节或专题的形式编制的。教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任课教师非心理学专业或思政教育专业,也未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还有部分上课教师照本宣科,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活动;偏重问题学生或问题个案的研究,忽视亚健康学生发展需求的正向引导 ,使学生学习心理课程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心理困惑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后的帮助,教师留下电子邮箱地址在网上回复学生问题,或是请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是做一些团体活动或户外拓展活动等。然而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发展变化的个体,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网上一两次的邮件回复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追踪并实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面对面一对一的直接辅导,避免学生给自己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团体活动或户外拓展固然好,但它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总之,还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模式作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各部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集合多种力量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范围内给予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广大学生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设置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心理测试工具,明确各级支持部门的职责,提供有质量的心理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等。另外,要从大一新生开始,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有准确的掌握,而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学生档案收集与研究中发现不良情况,从源头上干预不良心理现象的继续蔓延。总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是要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安排了心理学专业或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授课。通过课堂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懂得一些基本的情绪疏导法,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困扰问题。然而,也有部分任课教师由于授课的专业训练少,对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体系上的把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动力,出现为应付班主任管理和为考试而学的情况。由此可见,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的备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心理教育的最优化。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一是要明确课程目标。即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品质,能结合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心理适应状态,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非问题学生进行预防性的心理引导。二是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心理教育教学内容。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绪论部分,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普及一些心理学基本概念,研究者应采用讲授法;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章节可采用讨论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情绪和压力的调控可以采用体验法,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人际交往和恋爱章节可以采用案例法,帮助学生汲取他人经验及教训。总之,教师心中要树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授课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授课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总结与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利用网络和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方式,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今世界网络的高度发展达到惊人的程度,大学生也因此比任何时代的人受到更大更多的信息影響,这无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学会甄别网络信息,学会用网络信息中的正能量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其次,创设文明的网络环境。比如在各种网络社交场合中,告诉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不散布虚假信息,严肃地传递正能量。再次,为学生建一些网络教育平台,如微课、微信、微讲堂等,正面宣传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把网络当作一种最快捷的学习工具。
第二,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方式。朋辈教育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朋辈辅导员是学习的促进者,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信息,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的信息来调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自身的潜力,勇敢迈向自我提升的境界。朋辈心理辅导又称“准心理咨询”,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经过培训或辅导的非专业人员通过心理安慰、劝导、支持和鼓励等方式为辅导对象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的过程[2]。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部门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征集班级心理保健志愿者,综合考察他们的态度、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与人沟通能力等,精心选拔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督导,发挥他们的才干,配合学校为问题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受训并合格的班级心理保健人员,可再培训班级宿舍寝室的心理保健员,进而推广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们各自的任务在于收集寝室同学的心理动态信息,并及时上报到班级心理保健人员处,严重的不能处理与疏导的学生,要及时上报班主任、心理辅导员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共同了解情況,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R].2012(11)
[2]陈滨滨,张腾.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与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