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变革与转型,才能让课堂教学评价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关键字: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 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导向重在说明评价对学生、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下,学业评价应该是关注个别差异的、多元的、动态的和开放性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在促进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中,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与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活动水乳交融。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
学生学业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的规律及原则,以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为观察对象,不断地揭示课堂教学过程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赋予价值上的判断。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人员大部分都是一线教师,大多数教师通常没有受过系统科学的课堂评价设计以及合理利用课堂评价结果的训练,导致实际课堂评价的开发和运用主要依赖于任课教师的经验和偏好。一线教师对评价目的、评价任务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理解、鉴别有一定的难度。因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来指导如何检验课堂评价的质量,故不能将不同形式的课堂评价的方式加以整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框架中来。其次,教师自编课堂测验则通常是对外部总结性评价的简单模仿,较少关注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思考性和批判式的任务,因此不能提供改进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转型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现有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与研究重心,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在转变现有评价理念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关注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向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发展,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与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相一致的评价模式。学生学业评价以“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作为双重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因此, 学业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中应该包括运动、健康、感知、思考、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感受性、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速度和灵敏性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多寻求对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去理解、探究世界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第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以及学业水平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上。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 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 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认知系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审视与调节, 促进了新的高层次的认知图式的构建。在实践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学习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阶段及其特征,问题解决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培养的,才能形成与新课程的学业水平相一致的评价模式。
第三,在课程(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和评价三者协调一致的大背景下思考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运用。要实现学生从现有状态到课程目标状态的转变,需课程、教学和评价相互协调一致,即指课堂评价的设计和检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与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相一致。只有当课堂评价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相整合时,课堂评价才能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第四,坚持“三种”学生学业评价取向。一是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强调关注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 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 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二是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要自由、和谐地发展, 不能偏废。三是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活动表现”的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袋, 教师根据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及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反思学习的行为, 从而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1]
第五,追求一种将评价活动整合到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的连续性评价模式。[2]连续性评价模式能有效准确地把握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的情况,为指导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依据。它可以根据学生先后的表现来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且提供具体建议。连续性评价能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长处、经验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修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当前理解和能力水平的活动
第六,建立评价结果与学习、教学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如果基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能够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解决问题,认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产生的根源,并纠正错误或完善已有观念,则对改进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既取决于课堂教学评价设计水平和结果质量,也取决于结果反馈的质量和具体机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时,如果详细指明学生所犯错误和不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对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调整对策,并且经常反思评价,要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投身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行动研究中,不拘泥于成见,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新型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母小勇、薛菁.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
[2]杨向东.谈课堂评价的地位与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3]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
关键字: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 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导向重在说明评价对学生、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下,学业评价应该是关注个别差异的、多元的、动态的和开放性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在促进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中,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与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活动水乳交融。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
学生学业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的规律及原则,以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为观察对象,不断地揭示课堂教学过程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赋予价值上的判断。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人员大部分都是一线教师,大多数教师通常没有受过系统科学的课堂评价设计以及合理利用课堂评价结果的训练,导致实际课堂评价的开发和运用主要依赖于任课教师的经验和偏好。一线教师对评价目的、评价任务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理解、鉴别有一定的难度。因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来指导如何检验课堂评价的质量,故不能将不同形式的课堂评价的方式加以整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框架中来。其次,教师自编课堂测验则通常是对外部总结性评价的简单模仿,较少关注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思考性和批判式的任务,因此不能提供改进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转型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现有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与研究重心,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在转变现有评价理念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关注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向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发展,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与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相一致的评价模式。学生学业评价以“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作为双重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因此, 学业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中应该包括运动、健康、感知、思考、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感受性、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速度和灵敏性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多寻求对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去理解、探究世界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第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以及学业水平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上。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 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 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认知系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审视与调节, 促进了新的高层次的认知图式的构建。在实践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学习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阶段及其特征,问题解决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培养的,才能形成与新课程的学业水平相一致的评价模式。
第三,在课程(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和评价三者协调一致的大背景下思考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运用。要实现学生从现有状态到课程目标状态的转变,需课程、教学和评价相互协调一致,即指课堂评价的设计和检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与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相一致。只有当课堂评价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相整合时,课堂评价才能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第四,坚持“三种”学生学业评价取向。一是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强调关注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 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 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二是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要自由、和谐地发展, 不能偏废。三是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活动表现”的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袋, 教师根据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及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反思学习的行为, 从而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1]
第五,追求一种将评价活动整合到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的连续性评价模式。[2]连续性评价模式能有效准确地把握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的情况,为指导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依据。它可以根据学生先后的表现来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且提供具体建议。连续性评价能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长处、经验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修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当前理解和能力水平的活动
第六,建立评价结果与学习、教学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如果基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能够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解决问题,认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产生的根源,并纠正错误或完善已有观念,则对改进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既取决于课堂教学评价设计水平和结果质量,也取决于结果反馈的质量和具体机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时,如果详细指明学生所犯错误和不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对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调整对策,并且经常反思评价,要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投身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行动研究中,不拘泥于成见,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新型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母小勇、薛菁.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
[2]杨向东.谈课堂评价的地位与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3]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